陶淵明曾言「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
相信很多人在童年的時候都會有這種想法,小時候盼望著快快長大,不斷幻想成年人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小小年紀就與同伴玩起了過家家的遊戲。
一個人當媽,一個人當爸,另一個人當孩子,溫馨畫面感十足。
現在想想,當年的我們多幼稚啊。可正是幼稚、單純,才能讓我們這般快樂。
所有的大人,曾經都是孩子。
童年時期 - 有大人為我們承擔壓力
睡覺睡到自然醒,跑出家門喊上幾個小夥伴,可以玩到天昏地暗。直到父母在村子裡大喊了一聲「吃飯啦!」這才乖乖回家坐上椅子吃飯,隨之便可以上床看動畫片了。
在學校因作業沒完成、考試沒及格,老師先找我們罰站訓斥一番,隨後將父母找來學校,說道「你家的孩子成績總是倒數第一,可得好好管管她。」
周而復始的喊話,父母都快成為學校的「名人」了,就連校長都臉熟他們。
每次放學走出校門,看見的第一個人就是媽媽,想讓我們早點回家吃飯、休息,親自跑到校門口迎接。這樣的愛,是成年後所無法擁有的。
因為,我們都長大了,要學會自己承擔一切。
爸爸在我們心裡是英雄,是頂梁柱。奔赴於工作,偶爾才能趕回家吃頓飯,他為了這個家實在是付出太多了。
在家裡,有父母管著;在學校,有老師管著。童年的駐紮營便是這兩處地方。
但,小時候時常會有抱怨「為什麼體育課、美術課又被語文老是被佔走!好不容易等來一節放鬆課,其他老師也太討厭了吧。」
想必每個人上學時期都有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吧?
雖然內心很抗拒,但行動依然出賣了我們,憤憤不平的聽著語文老師講課。
小時候的抱怨只是抱怨而已,可長大後的煩躁影響著全身激素,嚴重的還得上了抑鬱症。
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才讓我們的童年更加歡樂,被時刻保護著的感覺真好啊。
童年時期 - 沒有通訊設備的快樂
那時候的我們,活力十足。
「跳繩、踢毽子、捉迷藏、採野花」等,每天都是新鮮的,並不會感到厭倦,更不會在半夜冥思苦想,愁到睡不著。
還有電視機循環播放的電視劇《還珠格格》、《西遊記》、《喜洋洋與灰太狼》等,每天都會準時坐在電視機前收看。可,今年什麼都沒重播,我才知道屬於我的時代徹底過了。
「三二一,木頭人!」
玩了一整天也不會覺得累。三四個小夥伴聚集在一塊,能研發出許多小遊戲。跳房子、抓石子、跳山羊、鬥雞、彈彈珠、跳皮筋、老鷹捉小雞、翻花繩、撲克牌,你們有玩過嗎?
每一次回憶,都是美好的。
抓泥鰍
每次奶奶去小溪邊洗菜的時候,我總會跟在她身邊,拿著一個小籃子,在水中搖曳,只為捉到小泥鰍。它們實在是太「活躍」,一不小,心噗通,自己掉進去了。
奶奶會跟著樂呵起來,暖心說道「囡囡,小心點玩兒。」
簡單一句話,能讓彼此開心大半天。回家後,這件事奶奶會說給家裡所有人聽,一家人圍坐在飯桌前,嬉笑著我那日發生的事情。
多淳樸的日子啊。
小時候的過年,挨家挨戶走親戚,晚上會住在一起,打地鋪、閒聊。可如今呢,都不走動了。
如今,人人都有手機,不管是上班還是呆在家裡,只要有手機就能享受視頻與文字的快樂,能隨時和朋友溝通。
通訊設備確實越來越先進,可是它剝奪了大家最原始的快樂。
曾經看到過一位攝影師P掉了所有人手裡的手機,此刻是最為震撼的。夫妻、朋友聚會、地鐵上的人們等,沒了手機,那股溢出屏幕的孤獨和空洞的眼神太讓人感慨了。
原本幸福的時候,變得有些微妙的尷尬;原本甜蜜的生活,變得失真;原本充滿絢麗的世界,忽然變得黯淡。
這樣的場景又何嘗反應的不是我們自己,被手機操控的我們,想想便覺得有些「詭異」。
現代人的生活越來越像虛擬實境,有時候甚至會懷疑自己「是機器人」嗎?到了夜晚就開始跟朋友們講「上網抑雲」,因為很多人都會在這裡留下自己的故事。
大多是悲傷與感動,能讓人感同身受。有人捂著被子在房間哭,有人回憶起了童年的美好,最終在評論區留下一句「好想擁有叮噹貓,讓我重回童年時期。」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嚮往回到農村生活?
因為我們厭倦了城市的喧囂,想逃離職場領導給予大家的壓力,回歸平靜是最好的選擇。
經常會在耳邊聽到這樣一句話「我好孤獨」,即便朋友很多,心依然是空洞的,因為成年人的世界很不容易,經常被各種複雜的新聞、工作、手機信息所壓垮,迷失了自己。
想真正找回童年的快樂很難,但世間的美好依然存在。不要被手機所掌控,累了與父母打打電話,去外面看看美好的世界,去海邊吹吹海風,看看書中治癒的故事。
多多抬頭,你會發現更多美好。
- END -
今日互動:還記得你們小時候發生的有趣故事嗎?
本文配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