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豐七年六月丁丑,餘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這是蘇軾在《石鐘山記》中的幾句話。
北宋元豐七年(1084),蘇軾在貶謫地黃州接到詔令,去汝州任職。當時恰逢大兒子蘇邁出任「德興尉」,蘇軾從黃州啟程,順便送兒子赴任,這天他們來到湖口,並一同考查了位於江西九江湖口的石鐘山,蘇軾就此寫了一篇名為《石鐘山記》的文章,後人建亭為志,是為「懷蘇亭」,並依據清代書法家翁方綱所書《石鐘山記》立於亭中。由此,正是這篇文章,才讓石鐘山名聞遐邇,這也是在湖口縣石鐘山建造懷蘇亭的主要起因。
石鐘山位於江西九江市湖口縣城,是長江與鄱陽湖交匯處。 「湖口」又是江西湖口縣城的名字,石鐘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江西省十大旅遊景區。
實際上,石鐘山並不高,海拔只有61.8米,相對高度約40米左右,面積0.2平方公裡。早先這裡也沒有什麼奇特的地方,只不過石鐘山名稱的來歷說法不一,這才引起蘇軾等人的好奇,遂前來探究,之後撰文賦詩留題,使這座小山逐漸有了名氣。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來過石鐘山,他在《水經注》中說石鐘山「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因此得名。
江西九江湖口縣石鐘山景觀。
唐代江州刺史李渤沾「地利」之便,也來過石鐘山,李渤否定了酈道元的說法,認為石鐘山之名,源於這裡的石頭「扣而聆之」有聲響。
江西九江湖口縣石鐘山。
這次,蘇軾來了,他在《石鐘山記》中肯定了酈道元的說法,對李渤的結論則是全盤否定的。不過,蘇軾之後,尚有不少人提出另外的看法,譬如清代曾國藩就認為「石鐘山者,山中空,形如鍾,東坡嘆李渤之陋,不知坡亦陋也」。
蘇軾還曾有兩次路過湖口,一次是紹聖元年(1094)蘇軾被貶惠州時路過這裡,他聽說當地人李正臣家中有一塊九峰奇石,為之心動,欲買下收藏,因行程匆匆未果,遂「名之曰『壺中九華』,且以詩紀之」,詩名《壺中九華詩並序》。第二次是從海南儋州貶謫地遇赦北歸時路過湖口,蘇軾又寫了一首詩,其中有言:「予昔作《壺中九華》詩,其後八年復過湖口,則石已為好事者取去,乃和前韻以自解雲。」這一段話,在中華書局出版的《蘇軾詩集》中當作該詩題目刊載,前一首《壺中九華詩並序》則作《壺中九華詩並引》。
江西九江湖口縣石鐘山景觀。
懷蘇亭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為紀念蘇軾而建,原址在臨湖塔東南十二米處,早毀。1959年重建,1972年重修。亭中立石碑,正面鐫蘇文忠公像及蘇軾三來湖口說明,「文忠」為蘇軾諡號。在蘇軾畫像之下,有蘇軾簡介、蘇軾《題石鐘山》五言絕句一首、蘇軾《壺中九華詩並序》等。碑的背面刻有清代書法家翁方綱手書蘇軾《石鐘山記》。該碑款識「庚申仲夏立」,「庚申」亦即1980年,說明懷蘇亭內的這通碑是後來新立得,也說明當地人對蘇軾的懷念之情和一種特殊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