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
一部好電影,無論是遠渡重洋的影史經典,還是新鮮熱辣的影節新銳,從徵集到甄選,從籤約到傳送,從排片到購票,從翻譯到字幕,要走過多長多遠的路,要經過多少努力和波折,才能「抵達」上海國際電影節,呈現在影迷面前?
上海國際影視節中心電影影展部
尤其是今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讓上影節的籌備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困難。非常時期,上海國際影視節中心電影評獎部和影展部的四個年輕小夥子拿出了非常的熱愛和堅持。
李慶陽:《風平浪靜》和《又見奈良》,還在趕後期
李慶陽
在藝海大廈20層上海國際電影節辦公室,電影評獎部主管李慶陽正忙著,除了徵集和甄選中國和歐洲的展映影片,他還要負責對接華語入圍劇組。
「我特別感謝金爵主競賽入圍的三部華語影片。他們在我們取消評獎的情況下,還願意把世界首映交給上影節,還願意為了上影節加班加點。」
「如果不入圍金爵,不來上海首映,不著急全國上映的《風平浪靜》和《又見奈良》完全可以篤悠悠做後期,但現在他們在棚裡趕工相遇了。」
《風平浪靜》
1
7月16日,國家電影局發布《關於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下稱「通知」)的那一天,所有劇組是不是願意來,能不能來,幾號能來,都完全是未知數。
2
現在,經過這一個多星期的協調和努力,李慶陽基本落實了各華語入圍片的放映和見面會時間,也陸續敲定了主創和嘉賓的檔期。
「但我心還是懸著。《風平浪靜》要27日晚上才能把拷貝送到影院去測試,《又見奈良》還在做混錄,要29日出DCP(數字電影包),萬一機房斷電了呢,萬一,對不對?」
《又見奈良》
3
不過李慶陽也給大家帶來一顆定心丸,他驕傲地介紹說:「今年片子質量肯定好。三四月份,我和我們分管副總還特地去北京,戴著口罩,輾轉各個工作室看過片。」
其實他們每年會去北京三四次,看片、選片,有些片子會看好幾次,「儘管疫情,但今年金爵獎也好,亞新獎也好,入圍規模和甄選標準,都不輸往年。」
嚴琦:雲傳輸,下載一部電影最快要12個小時
「他們正式想要這部片子了,我就會跟進。」嚴琦這樣介紹自己的工作,「我是負責『收』片子的。」
負責「收」片子的嚴琦
收片子,往年大多是將DCP存儲在一個物理硬碟中,然後通過航空快遞寄送到上海。
「去年,我們開始嘗試網絡傳輸,但大概只有四五十部,佔展映片的一成不到。今年因為新冠疫情,國際快遞幾乎全部停擺,超過九成的展映片都是線上傳來的。」嚴琦說,一個最小的DCP也要150G大小,即便通過高速協議傳輸,下載也要12個小時,慢的話拖拖拉拉要一個星期。
「戰果最好的時候,一個晚上可以搞定五六部電影。這次從16日通知發布到20日晚上我們出排片表,網絡特別爭氣,那幾天一口氣搞定了五六十部。」說到這裡,表情一直嚴肅的嚴琦終於笑了笑。
往年大多靠快遞寄送的展映片,今年九成都要靠網絡傳輸
嚴琦的同事甚至領導都說,他表情僵硬,已經好幾個月了。
因為即便下載好了,也可能文件打不開,一個200G的文件,哪怕只丟失了1KB,也可能完全打不開;
因為很可能他午夜12點回家時幾臺電腦都運轉得好好的,第二天一早來卻發現單位斷了網,一部也沒下載成,浪費了時間,還拖慢了整體進度,於是嚴琦和同事24小時輪班倒,盯牢下載進度條;
因為各個歐洲大小公司製作的DCP格式各一,不能完全適配影院不同品牌、不同批次的伺服器,「比如我們檢測下來,今年參加展映的五個伺服器,放25幀的會閃屏。排片表正式發布前兩個小時,老王還在不斷調整。」
孟宸輝:我曾經10天「敲」了55部電影字幕
嚴琦口中的「老王」,就是上海影迷最熟悉不過的,從1993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創辦就開始為展映排片的「四眼老王」,他每年把自己關在小房間,為上影節也為影迷們悉心排片。
影迷們熟悉的「四眼老王」
「師父排片會考慮影片的熱門程度、放映時長、具體票價,還有國別。每個廳要儘可能國別多樣化。」
跟著老王學手藝的小夥子孟宸輝是個「90後」,6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讀大三的他看到志願者招募信息,報名成為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字幕員,一做3年。
「90後」小夥子孟宸輝(右)
「我還記得我的第一場,法國電影《周末》,被『噴』了,集體退票。羞愧,又羞辱。」孟宸輝坦言,被「噴」是因為自己準備不夠充分,「後來的片子,我上機前至少會看一遍,也可能看幾遍,最多五六遍,要做到對這個片子的每一個場景都足夠熟悉。」
法國電影《周末》是小孟做字幕員的第一部電影
說這話時候,文雅的小孟露出了一絲驕傲的神情。那兩年,他會在電影節開幕前提前集中看片,展映開始後每天7點半前到大光明電影院一廳坐定,「8點半第一場,一直到午夜最後一場放映完,收工回家,再預習一下明天要放的電影,睡幾個小時,起來繼續新的一天。」
就這樣,他創下了一個電影節連敲55部電影字幕的紀錄;
就這樣,大學畢業後他帶著對電影的熱愛進入影展部工作。
現在的工作,要比當一個放映結束時候贏得觀眾掌聲的字幕員,要繁複和龐雜得多。
孟宸輝要跟著老王學習排片,要審定臺本的翻譯稿,甚至還要考慮如何為志願者們多爭取一些福利,「一天80塊,好多年沒漲過了,我至少要幫大家多吆喝兩聲。」
往屆電影節上的志願者們
!
當然眼下最吃緊的工作還是志願者的招募和培訓,「以前有兩個月時間,很從容,今年只留給我九天。」
7月17日,電影節官網發布了志願者招募章程
於是,他呼朋喚友,又拼命張羅,「撿回」了150個有經驗的字幕員,又招募了70個新人,「分三批集中培訓,每一個新人都至少上機實操一次,期間我也勸退了個別英語不夠好的。」
這個每天8點上班,23點下班,已經好幾個周末沒有休息過的大男孩說,「電影節開啟後,真正的戰鬥才開始,每天都可能有各種意外發生,直到最後一場放完,我的工作才算完。」
陸文謙:我們做好了,對電影院復工就是最好的回答
「開幕之後,對於我們部門來說,最緊張的時間,每一天都是固定的:每天9:00之前、12:00之前、14:50之前、18:30之前、21:00之前,每一場開始之前,都是我們最緊張的時候。」負責對接影院和票務工作的陸文謙說。
陸文謙
但在影院開門之前,他已經有過很多個緊張的時刻了。
比如,看到國家電影局官網貼出「通知」。
7月16日,國家電影局官網貼出「通知」
「雖然我們之前已經把能夠做的很多工作都做了,比如影片和影廳的徵集和篩選,但留給我們的時間還是太少太少了。」陸文謙說。
他花一天時間,給參加展映的29家影院34個影廳劃分好可售區域;
再花一天時間設計制定好影廳的入場流程和規範,除了常規的測體溫和驗證「隨申碼」之外,「所有參加展映的影院,都申請了一個企業『隨申碼』機器,影迷掃碼入場,在顯示『綠碼』與否的同時,他的個人信息就錄入後臺了,這樣就以最快速度完成了實名登記」;
影院復工首日,觀眾配合檢查有序入場 郭新洋
再花一天時間,陸文謙做好了電影節主會場上海影城、大光明電影院的影院包裝(場地海報、噴繪等設計)。
「那天下午在朋友圈,看到大光明外面換了海報,半年了,真的跟所有影迷一樣激動。」陸文謙說,「我想,如果上影節能安全地辦下來,能辦好,那麼對影院復工,對整個產業復甦,都是很大的鼓勵。」
點擊播放 GIF 0.0M
大光明電影院外面換上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新海報
馬上評:怪不得
「你知道嗎,李霄峰導演對影片聲音還有一些不滿意,《風平浪靜》的主創四散各地,於是他這個星期先『潛伏』到上海逮了張建亞,又去重慶錄王硯輝,再回北京找了章宇。」李慶陽說,導演們對完美的追求,對帶著電影到上海來做世界首映的堅定,讓他很感動,「他們都那麼支持上影節,我不能不努力啊。」一邊接受採訪,他一邊忙著回復和對接各種訴求,低頭抬頭,好不忙碌。
趁他回郵件,我轉身問嚴琦,如果拷貝已經送到影院,又發現格式或者參數無法適配伺服器,要怎麼解決?他想了想,一臉嚴肅,也一臉堅定地說,那就硬著頭皮想辦法,「想各種辦法來解決。票已經賣出去了,每退一張票,都會讓一個影迷很失落。我不想,也儘量不會讓這件事發生。」
「時間太緊張了,有很多工作處理得不夠好,也希望影迷多擔待。」陸文謙帶著幾分遺憾說,以前影迷在開票前可以到影院領一本手冊,捧在手裡挑選自己心儀的影片,「從16日到20日,只有四天,手冊印刷要兩天,兩天時間我們實在來不及完成文字校對和排版設計了。」
當我問孟宸輝,電影節結束後,準備一覺睡多久,他卻似乎沒有聽見提問,認真地說,總先要把掃尾工作處理好,「然後再看看有什麼可以改進的地方。」怪不得,這幾年字幕的差錯率逐年降低。
怪不得,我們的觀影體驗越來越好了。
怪不得,上海國際電影節因為專業,因為平臺,也因為服務,正不斷提升,綜合影響力已經躋身國際A類電影節前列。
上影節電影評獎部和影展部工作人員合影
新演藝工作室
作者:孫佳音
編輯:吳旭穎
圖片:受訪者提供,部分源自網絡
新民晚報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