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0日至1月27日,由臺灣中時媒體集團、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國文化院、鳳凰網、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等單位,聯合主辦的第十期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在臺灣地區舉行。
本期體驗營以「社區營造文化之旅」為主題,在金門開營,來自兩岸的30名大學生營員先在金門參訪了獅山炮陣地、金門文化園區、瓊林社區、碧山社區、燕南書院等地,體會到金門在閩南文化、戰地文化、僑鄉文化交融中產生的社區營造特色。在金門和平紀念園區,兩岸學子合力敲響「和平鍾」,鐘聲響徹金廈兩岸。
之後,體驗營一行飛抵臺灣本島,途徑臺北、新北、新竹、苗慄、彰化、南投、高雄等縣市,陸續參訪了北投社區、三峽鎮、蕭如松紀念園區、北埔社區、鹿港小鎮、彰濱工業區、桃米社區等島內具有代表性的社區營造案例。在桃米社區,營員們運用此行學習的經驗,以自己家鄉為例,就如何運用社區資源進行社區營造進行了提案展示。1月26日,體驗營在高雄佛光山舉行結業儀式。
來自臺灣政治大學的營員黃品涵記錄下了自己一路以來的感受和思考。
1.20
與新朋友們第一次見面,卻沒有太多距離的隔閡,彷彿是多年未見的朋友,成長了些,多了些不同的面貌,與自己敘舊,分享自己過往的經歷。
來到一個從未踏足的新環境,面對的不僅是這一路新奇的歷史面貌,而更是審思自己過往的經歷,是否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有更多反省或應用。
和平鐘敲響的鐘聲,聲聲迴蕩,不僅迴蕩在人聲鼎沸的廣場中,更迴蕩在我心間。一瞬間自己彷彿置身空蕩寂靜的空間,只有鐘聲聲聲迴蕩著。這種跨越時空,伴隨著歷史的傷痛與和平的到來,使得一切都好似被洗滌一般的釋然。是我至今難忘的記憶。
1.21
新的旅程,就此啟程。
此次旅程的開幕式,老師們分享自己人生路上的經驗,將點點星火薪火相傳,給予我們誠切的教誨。浚豪前一天還在逛街的路上背著致詞稿,雖然在臺上顯得有些緊張,卻半點沒有停頓,流暢地說完了原本準備的歡迎詞,心裡不禁為他喝彩,也不由地開始期待未來幾天的旅途,會見識什麼樣的新事物。
下午的參訪,不僅是參觀不同於自己過往所熟悉的社區,而更是去碰觸從未曾了解的新文化,明白過去這塊土地的先民們的所思所想,明白曾在這塊土地發生的興衰,體會曾經的喜悅與哀傷。
這樣的感覺並不全然哀傷,略帶點苦澀,略有些甜意,想來是歷經滄桑的苦盡甘來,被我微微地嘗到了一口吧。
1.22
飛機的尾翼劃破天際,從高空俯視,一排排房屋並列,倒映出過去兩天的回憶。了解金門的特殊文化與社區營造後,我們終於回到臺灣本島,去見識另一種面貌的社區文化。
北投的風景宜人,但這樣的風景背後,是許許多多不同背景的人,因為相同的理念而凝聚,彼此互相努力過後才得來的成果。這樣的努力並不僅僅是埋頭苦幹默默耕耘,就能得到的成果,而更是透過省思與修正後,才能成就的圓融。
社區營造這樣的議題,也或許可以不單單只有社區本身的單一定位,而更可以不斷擴散自己的影響力,讓整個社會都間接地擁有某些潛移默化的改變。
社會的改變,是由每一份點點滴滴的改變,而匯流而成,最後形成洶湧大河,衝刷出一片肥沃的土壤,等待某個種子的到來,破土生成一片生機。
1.23
一個成功的社區營造,不僅需要個人積極的行動,更需要社區全體的覺醒,以此才可能使得社區脫胎換骨,獲得重生。
早上去探訪三峽的李梅樹美術館,並參觀三峽祖師廟,李梅樹先生技藝高超的畫作、以及令人嘆為觀止的祖師廟雕刻,都是巧奪天工的藝術品。介紹人李景文先生不斷強調,一座廟就是一本讀不完的好書,又慨嘆如今的人們無法重現李梅樹先生的雕刻,就是缺少一份對質量的執著。都在在地令我了解到,要使得人們意識到文化與藝術的珍貴,進而以自己的能力來維護甚至傳承創造,都是一段長遠而沒有盡頭的道路。
下午參訪三灣鄉的北埔社區,對比過去平凡的鄉下景色,如今的北埔社區更多了許多寬敞乾淨的道路、幽靜美麗的湖水以及隨處可見的路牌指引。這些都需要熱情與細心去規劃,才形成我們當下看到的樣貌。但這樣的改造,仍有許多未來的困境,比如年輕人的外流、產業活化的困難,仍然是鄉下難以靠一己之力去改變的。對我而言,也因此有了想去追求探問的疑惑。究竟有沒有什麼方法,能讓年輕人可以同時兼顧生涯的發展與社區的營造?這兩者之間,一定是二選一的單選題嗎?
這是我這幾天以來,最沉切的叩問。
1.24
過去就曾聽聞過鹿港的盛名,一直以為自己從未踏足過這片土地,等到再一次站在媽祖天后宮之前,才發現原來多年前的自己早已經來到了這裡,只是記憶久遠已然模糊了回憶。當年的自己太過年幼天真,並未意識到文化的韻味、也未曾了解過歷史的滄桑,但那聳然而立的媽祖天后宮,直到現在還活在我略顯斑駁的過去記憶裡。
這一次參訪鹿港,我才真正地認識到鹿港的歷史古韻,並進一步地深入了解九曲巷、龍山寺,這些關於過去時光的書本,是光靠我自己無法一一認全的。但是對於一個社區的理解,我認為唯有了解這些細節之處,才有近一步去貼近甚至愛上的契機。試圖從這個方向著手進而完善社區營造,是我今天學到的一課。
1.25
一次地震的洶洶來襲,震垮了過往的一切,卻又開啟了一次嶄新的生機。桃米社區跨越了一次艱巨的挑戰,而後浴火重生,創造了一個絕無僅有的生態社區。
很喜歡桃米社區的一切,無論是最一開始具有溫馨氣息的文創討論空間,還是後來參觀的,一片綠意盎然的生態園區,都給我以自然舒服的氛圍,徜徉不已、心曠神怡。
這種氛圍,絕對是用心經營社區的一群人,以相同的信念,共同建構而成的。用午餐之時,一邊欣賞美麗的湖景,一邊享用健康的餐點,如此親近自然的機會,是近來難得的放鬆。
旅程的最後幾天,是大家既開心又感傷的最後,真希望這樣的時光,能再延長一些。
1.26
和三五好友於早上五點鐘起床,踏著朦朦的夜色,追尋著路燈下投射出的影子,進入莊嚴的大雄寶殿頌早經。跟隨著僧侶們的唱頌,一字一字將經文從自己的口、自己的心向外而發,漸漸地我發現,從一開始的茫然無措、思緒紛亂,到後來的心緒沈靜、望嘆景仰,整個人都彷彿被佛光沐浴,變得自在了些。
頌完經,吃完飯,太陽升起,整座佛光山都沐浴在融融陽光之下。趁此機會逛逛整座山,經由熱心的僧侶介紹,略微知曉了佛光山的建設歷史。真正拯救超度一人不易,七級浮屠並非一夕可建成。佛光山至今已有五十二年開山歷史,這箇中的心酸血淚,皆非我能輕易想像的。
早上的行程是此次活動最後的結業式,看著各組以不同的形式來展現過去幾天的時光,雖早已習慣離別,仍不自覺有些惆悵。但我想正因為明白離別並不是結束,反而是各自人生的從新開始,我反而心裡十分滿足而愉悅,因為過去這幾天的記憶,是足以滋養我未來許多歲月的富足養分。
我佛慈悲,有緣相會。相信未來的你們,將會一切都好,感謝時光讓我們相遇,我將帶著這段記憶,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