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中國人愛月,詠之賞之,思之嘆之。詩人們對月感傷了千年,也歡喜了千年,這份悲和喜,其實是借著月亮相思。對朋友的思念和對親人的思念。
幾處笙歌邀月老,萬家糕餅樂中秋。因為擁有月亮的浪漫詩意,讓這個節日富有唯美的氣氛和獨特的氣質。月圓人更圓,一家團聚是節日的初衷,闔家歡樂是節日的意義。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中華傳統文化綿延數千載,家國情懷始終是鮮明的底色。鬥轉星移,時代巨變,家,仍然是月下的人們最深的牽掛,也是國家和社會最堅實的基石。相互陪伴、相互扶持、相互支撐,家就是最溫暖的港灣。今天中秋節,團圓是一個離不開的話題,無論多忙碌,晚上一頓豐盛的團圓飯都不會缺席,飯後圍桌聊聊天,賞月,吃月餅,講故事。但是這似乎成了我們印象中的情形。
現在的中秋滋味,已從那隻「中有酥和飴」的小餅,轉到了須臾難離的手機裡,潛藏在小小屏幕上時時跳動的節日祝福中。人口老齡化,人口流動成為常態,人們發現,物質豐盛了、吃穿用度不愁了,但「陪伴」卻成了一種奢侈品。
中秋月圓,與陪伴有關的,還有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孩子是我們的明天,他們若在孤獨中長大,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都令人擔憂;老人是我們的昨天,維繫著家國記憶、倫理擔當和情感源泉。若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得不到團圓,那麼過團圓節的意識在他們心中會越來越淡薄,中秋節的節日氣息可能會越來越淡。
團圓不僅是面對面的把酒言歡,亦是皎潔月光下的天涯共此時。不管相隔千山萬水,借著同一輪明月,祝願親人平安長久。傳統節日的生命力無須擔憂,這根中國人情感的紐帶始終都在。個體與國家從來不是相悖的存在,相反,千萬個家庭的夢想,匯聚起來就是這個國家的夢想。我們都把自己的中秋節過好了,傳統節日就會越來越有味,傳統文化也會越來越復興。
不浪費每一個中秋,讓父母不再感到孤單,就是最大的孝順。我們創造這機會和條件,讓陪伴與團圓變得更好實現,矢志增進人們的幸福,是國的責任,也是家的擔當。
給傳統節日一份單純的快樂,讓我們只是為了快樂而過節,無須額外附加其他的解讀與闡釋,少些為了質疑而質疑、為了憂慮而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