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存包、取廁紙,上班、上學、逛動物園……人臉識別已經全面嵌入生活。近期「94歲老人被抱起做人臉識別」「為躲人臉識別戴頭盔看房」等事件的發生,讓人臉識別頻上熱搜,技術濫用問題引發廣泛關注。人臉信息一再失守,加固防線刻不容緩。
新技術要給特殊人群留一個「緩衝地帶」
近日,一則「94歲老人被抱起做人臉識別」的新聞讓人們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為了進行視頻認證,這位年歲已高的老人被家人抱起來,膝蓋彎曲,勉強進行人臉識別,十分吃力。對銀行或者用戶來講,人臉識別或許是一種便利,既能夠幫銀行節省人力成本、提升工作效率,也能夠讓客戶節省排隊等待的時間。因而在包括銀行在內的很多窗口行業,技術升級如火如荼地進行,也的確讓工作方式和服務方式更加智能。在技術之外給特殊人群留下一個「緩衝地帶」,別讓技術成為冷冰冰、甚至一刀切的標準。
售樓處人臉識別只是讓商家受益
一些地方的售樓處安裝人臉識別系統,以此辨別自然到訪客戶與來自二手房中介等渠道的客戶,引發人們的普遍關注與擔憂。有律師表示,這種行為不僅侵犯消費者的個人隱私,還存在價格歧視。
日前,天津市一售樓處因未經客戶許可收集人臉信息上了熱搜。記者實地走訪看到,一個人臉識別攝像頭正對門口,每位走進售樓處的人都會被識別抓拍。
售樓處負責人鄂明介紹,公司去年11月安裝人臉識別設備,主要用於識別客戶是自主買房還是房產中介介紹來的,以便與中介分成。「房地產行業的頭部公司大多在用人臉識別技術。」
「男子戴頭盔看房」曾引發網絡熱議,起因是 「樓盤用上人臉識別設備,為保護個人信息不得不戴著頭盔看房 」。
「人臉識別」取廁紙 拷問公共管理精細化
12月上旬,廣東東莞一公廁「人臉識別供紙機」引熱議,市民只需站在取紙機前3秒,通過機器自動「刷臉」功能,便能得到設定好的紙量。這本是東莞莞城街道打造星級公廁的嘗試,最近卻因為隱私問題被推到風口浪尖之上。雖說是方便了大家免費取用廁紙,但是人臉識別的方式卻引起了一些市民的擔憂。雖然設備上已註明本機沒存儲,但還是令市民擔心信息被洩露。
人臉信息一再失守,加固防線刻不容緩
據媒體報導,近日,陝西西安一名八旬老人接到自稱是北京公檢法工作人員的電話,稱其涉嫌洗黑錢,要求其將238萬元打到所謂的「安全帳戶」,並指揮她使用遠程控制軟體完成人臉識別認證,隨後將錢轉走。老人意識到被騙後報警,目前案件已告破。本質上說,此番案件仍屬傳統的電信詐騙,即行騙者通過電話騙術操縱受害人實施轉帳匯款的行為。但不同的是,行騙者藉助了當下十分流行的人臉識別方式。
另外,當人臉識別在單位和小區門禁中泛濫使用的境況下,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因不滿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採用人臉識別方式入園,而以侵犯隱私權和服務合同違約為由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告上法庭。「人臉識別第一案」一審宣判,引起廣泛關注。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宣判原告郭某與被告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服務合同糾紛一案,判決野生動物世界賠償郭某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刪除郭某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信息;駁回郭某提出的其他訴訟請求。
人臉識別,應明晰法律邊界
也是在近日,國家網信辦出臺細則並徵求社會意見,對38類常見App必要個人信息範圍進行了規定,其中的 " 必要個人信息 "(缺乏某類信息,App就無法提供服務)中並不包括人臉識別、指紋識別等生物信息的相關內容。目前已明確了網絡直播、短視頻、新聞資訊、運動健身、瀏覽器、電子圖書、拍攝美化等12類App,無須個人信息就能使用。在全球範圍內,人臉識別的市場前景同樣廣闊。有數據顯示,到2022年,全球人臉識別市場規模將達75.95億美元。而在中國,人臉識別的相關企業已突破1萬家。作為新興的身份認證手段,便捷高效的人臉識別應用範圍越來越廣。即將於明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在「人格權編」中提出,處理人臉在內的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
對於人臉識別技術,人們早已不陌生,並被廣泛應用於安防、支付、交通、門禁等領域,滲透於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人臉識別技術最早應用於公共安全領域,它與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相結合,在犯罪偵查與預防、出入境管理、安保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在金融支付方面,近年來,「刷臉」支付作為一種全新的支付方式,也正在取代掃碼支付。在交通出行中,人臉識別技術大大提升了出行效率。
如今,人臉識別的廣泛應用,既要為社會帶來溫度,更要守住法度。
(大眾報業·大眾網)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