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92年8月,義大利航海家克里斯多福·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后伊莎貝拉的支持下,率領一支船隊,駛入大西洋,向西航行,他認為沿著這條航線前進,一定能夠找到中國,開闢一條新航路。10個星期之後,他們在茫茫大海中看到了一片陸地,船員們都認為他們到達了日本列島,實際情況是,他們來到了美洲的巴哈馬群島。哥倫布一行,沿著加勒比海航行,最終到達了美洲大陸。然而,哥倫布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到達的地方是美洲大陸,因此,美洲大陸並不是以哥倫布的名字命名的,而是以亞美利哥·韋斯普奇的名字命名的,亞美利哥·韋斯普奇也是一位義大利的航海家,他對南美洲東海岸進行了一番考察之後,認為美洲大陸是一個新大陸,這塊大陸不是之前人們所認為的亞洲大陸。亞美利哥·韋斯普奇當時的推斷,在歐洲引起了廣泛的爭議,由於他的言論家喻戶曉,故而這塊新大陸後來被地理學家稱之為「亞美利加」,這就是「美洲」一詞的來歷。
(哥倫布返回西班牙)
公元1500年的時候,美洲大陸一共有5000萬至7500萬人口,甚至有的學者認為當時美洲的人口達到了9000萬至1.2億。同一時期的歐洲的人口有多少呢?不超過7000萬!現在,歐洲的人口已經有7億多了,而在美洲,真正的印第安人的後代,其實已經很少了,拉丁美洲的大部分的原住民都是麥士蒂索人,即歐洲男性與美洲印度安人女性的後代。在人跡罕至的地方,仍然存在一些原始部落,這些原始部落在15世紀至19世紀的時候從未接觸過歐洲人,但是,在現代社會,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推進,他們可能也會成為混血兒。
(麥士蒂索人)
美洲原住民的人口為什麼會銳減呢?歐洲人為什麼能夠在如此之短的時間內迅速徵服美洲大陸呢?要知道,在公元15世紀至19世紀的時候,歐洲人在全球範圍內開展了殖民擴張,他們不僅徵服了美洲,還徵服了非洲,並且東南亞和南亞的很多地方也曾經是歐洲人的殖民地。但是,我們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非洲還是非洲人的非洲,東南亞還是東南亞人的東南亞,可是為什麼唯獨美洲的印第安人在美洲的人口當中不佔主導地位呢?我們以南非和巴西為例來對比一下就知道這個差異了:南非有80.7%的人口是黑人,白人只佔總人口的7.9% ;巴西有47.73%的人口是白人,7.61% 的人口是黑人,而美洲原住民只佔0.43% ,巴西美洲原住民的人口數量甚至少於巴西的亞裔人口數量。非洲(主要是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技術在15世紀的時候,其實並沒有領先美洲多少,美洲有三大文明,即阿茲特克文明、瑪雅文明和印加文明,這三大文明整個美洲最先進的文化了,他們仍然處於石器時代,並未使用青銅器和鐵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已經擁有鐵製武器了。相對於歐洲人的槍炮來說,石器和鐵器又有什麼區別呢?可見,印第安人軍事技術的落後,並不是歐洲人能夠快速徵服美洲的主要原因。
(19世紀的印第安人,會使用槍枝)
印第安人的技術雖然很落後,但是,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他們已經學會了一部分技術了,比如,在哥倫布到達美洲之前,印第安人沒有車輪,也沒有戰馬,然而到了19世紀30年代的時候,美國南部地區的印第安人已經有了定居農業了,還創造了自己的文字,通過貿易獲得了一部分馬匹和槍枝,這些部落被美國人稱之為「五大文明部落」,正因為他們的文化和技術都進步了,所以,美國的白人在南部進行擴張時,遭到了這些土著部落的頑強抵制。
(會使用槍枝的印第安人)
佛羅裡達州的塞米諾爾人部落與美國聯邦政府爆發了三次戰爭,在1835年至1842年的戰爭中,聯邦政府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耗費了2000萬美元,死亡1500名士兵,最後,被迫宣布停戰,一些塞米諾爾人並未踏上「血淚之路」,遷徙到荒涼的西部沙漠地帶,而是在佛羅裡達頑強地生存了下來,他們在1930年得到了20平方公裡的土地,得以重建他們的文化,組建自己的政府,成為今天美國佛羅裡達州的塞米諾爾人部落。這從一個測面,證實了印第安人通過學習先進的技術,是有可能戰勝歐洲殖民者的。但是,美國南部的「五大文明部落」為什麼沒有在整個美洲大陸形成呢?這主要是因為大量的印第安人在還沒有來得及學習到先進文明的時候,就已經大量死亡了。美洲原住民人口的銳減,並非殖民者的屠殺造成的,而是殖民者帶來的瘟疫造成的。因此,在槍炮戰爭之外,還有一個細菌與病毒的戰爭。細菌和病毒就像一個無形的武器,幫助歐洲人徵服了美洲,這是一個意料之外的事情。
(美國政府與印第安人之間的戰爭)
人類在原始社會和農業社會的早期階段,移動的速度非常緩慢,人口密度也非常的低,人類自身與自己周圍的自然環境處於一個生態平衡的狀態,人們很少遭到傳染病的襲擊,即使是有一些人感染了細菌和病毒,因天然的地理間隔,也難以形成流行病的暴發,即所謂的瘟疫。因此,瘟疫其實也是一種「文明病」、「富貴病」,本質上來講,是人類破壞自然環境、打破了生物圈的生態平衡而造成的。
人類破壞自然環境,使得自然生態單一化,始於農業的發明,所以,美國演化生物學家賈雷德·戴蒙德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中認為農業的發明是人群傳染病形成的開端。
(農業社會,人類把大量的動物關在一起)
人類社會最主要的幾大傳染病,沒有一個源自於美洲,這足以說明傳染病的流行是一個「文明病」。在古代社會,對人類最致命的幾種傳染病,就是天花、麻疹、鼠疫、霍亂、瘧疾等等。
對美洲原住民殺傷力最大的病毒是天花和麻疹,其次是流行性感冒、水痘、斑疹傷寒等等。在哥倫布到達美洲之後的25年之內,沒有一個印第安人死於這些傳染病。因為在最初的年代裡,大西洋上沒有快速的運輸工具,傳染病從發生到消失有一個周期,比如:天花病毒的潛伏期是12天左右,潛伏期過後,出現高熱、發燒,皮膚呈現皰疹,最後結痂、脫落,整個發病過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一個船員在大航海上航行的時間遠遠超過了一個月,他如果感染了天花病毒,也帶不到美洲大陸。更重要的是,在早期的航海活動中,天花病毒是無法在海上漂泊的,為什麼這麼說呢?人類的免疫系統,長期與天花病毒作鬥爭,早就形成抗體了,天花病毒與牛痘病毒是近親,而牛痘病毒來自於牛的身上,在古埃及時期就有天花這種傳染病了,到了公元16世紀的時候,人類的成年人一般來說已經不會感染天花了,大多數人都有了抗體,未成年人感染天花的機率比較大,但是,在新航路開闢的早期階段,歐洲的船員都是成年人,沒有一個未成年人。然而,隨著美洲與歐洲的人員交流越來越頻繁,一些對天花病毒沒有免疫力的人也開始在大西洋的航船上漂泊,一個船隊,只要有一個人感染了天花病毒,那麼,另外一個對天花病毒沒有免疫力的人則很有可能被感染,通過人傳入的接力方式,天花病毒被帶到了美洲。感染了天花病毒的歐洲人,到達美洲之後,再與當地的土著居民進行接觸,天花病毒就這樣在美洲傳播了開來。
(感染了天花病毒的印第安人)
賈雷德·戴蒙德認為美洲印第安人有95%死於歐洲人帶過去的傳染病,當然,這些傳染病除了天花之外,還有麻疹、流行性感冒、水痘、斑疹傷寒等等,其中尤其以天花和麻疹的危害最大。
傳染病首先在加勒比海和中美洲的一些地方爆發,聖多明各和伊斯帕尼奧拉島是哥倫布最早登陸的地方,歐洲人在美洲建立的第一個殖民地,就位於伊斯帕尼奧拉島,伊斯帕尼奧拉島位於今天的多米尼加和海地境內,聖多明各則是多米尼加的首都。1518年12月至1月期間,聖多明各出現了天花這種傳染病,這場瘟疫首先在西班牙人中間傳播,西班牙人感染了天花病毒之後,只有少數人死亡,然而,天花病毒感染了當地的印第安人,卻給他們帶了深重的災難,西班牙人認為當時有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的印第安人死於天花病毒。然而,這只是災難的一個開端,包括天花病毒在內的各種病毒隨後在整個伊斯帕尼奧拉島開始泛濫,這個島嶼上的印第安人有100萬之多,遭受天花病毒襲擊之後,當地的土著居民只剩下了500人。
(阿茲特克人感染了麻疹病毒)
天花在聖多明各爆發之後,便傳播到了波多黎各,波多黎各是大安地列斯群島中的一個島嶼,於是,天花就在整個大安地列斯群島肆虐,島上的印第安人死傷慘重。
到了16世紀的20年代,天花病毒終於正式登陸美洲大陸了,從大安地列斯群島傳播到尤卡坦半島。瑪雅人就生活在尤卡坦半島及其附近,1523年,西班牙殖民者埃爾南·科爾特斯開始徵服瑪雅諸城邦,西班牙人帶來的天花、霍亂等疾病,在此後的一個世紀內,共造成了90%的瑪雅人死亡。
在徵服瑪雅城邦之前,科爾特斯早就佔領了阿茲特克帝國的首都特諾奇蒂蘭城了,特諾奇蒂蘭城位於墨西哥特斯科科湖上,是一個人工島,城內有6萬間房屋,居住著20萬人,而西班牙殖民者科爾特斯一行卻不到1000人,1000人如何能徵服20萬人呢?主要是因為阿茲特克人遭受了天花病毒的襲擊,天花在特諾奇蒂蘭城肆虐了兩個月的時間,科爾特斯則是對特諾奇蒂蘭城圍困了長達75天的時間,在天花病毒肆虐之後倖存下來的印第安人戰鬥意志已被摧毀,他們無力反抗。如果不是阿茲特克人遭受了瘟疫的襲擊,科爾特斯很有可能死於印第安人的黑曜石刀下。
(阿茲特克帝國的特諾奇蒂蘭城)
對於阿茲特克人來說,天花病毒是一種全新的病毒,他們的體內完全沒有抗體,剛剛感染這種病毒的他們,會高燒不止,甚至是吐血,他們也從未見過如此可怕的疾病。而西班牙人的體內則有抗體,天花病毒只要感染過一次,倖存了下來,就具有了免疫力,即使是少數西班牙人沒有得過天花,他們也知道如何應對。因此,天花病毒只對印第安人造成傷害,而對西班牙人造成的傷害則是微乎其微,這種只針對印第安人,而不針對西班牙人的奇怪現象,令當時的印第安人感到非常的困惑,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摧毀了他們的戰鬥意志。
(西班牙人攻打阿茲特克帝國)
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南美,印加帝國的人口數量在全盛時期,可能達到了3000萬,最少的時候,也有400萬,而徵服印加帝國的西班牙殖民者朗西斯科·皮薩羅,只帶了168人。當然,皮薩羅能夠徵服印加帝國,主要是很好的運用了大炮和馬匹,印加人從未見過戰馬,戰馬的震撼力對於瓦解他們的戰鬥意志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另外皮薩羅在當地也收買了數十萬之眾的土著居民。皮薩羅在當時其實並未完全徵服印加帝國,因為印加帝國的人口非常眾多。印加帝國第十三代國王阿塔瓦爾帕被西班牙人殺害之後,西班牙人在印加帝國繼續扶持了兩個國王當作傀儡,整個徵服過程持續了40年的時間,在這40年的時間內,印加帝國實際上完全是有可能成為南美洲的印度的,英國人雖然徵服了印度,將印度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但是並沒有徹底改變印度的人口結構,印度後來還獲得了獨立,可是呢,印加帝國卻灰飛煙滅了,今天的南美洲沒有一個印第安人建立的國家。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安第斯山脈附近的印第安人,多次遭受了天花病毒和麻疹病毒的襲擊,在這些大大小小的瘟疫中有93%的人口死於天花和麻疹,連印加帝國的國王圖帕克·瓦爾帕(第十五代國王)都死於天花。
(印加帝國國王阿塔瓦爾帕被西班牙人俘虜)
印加人不僅遭受了天花和麻疹的襲擊,斑疹傷寒、白喉、流行性感冒也被歐洲人帶到了這裡,造成了大量的印加人死於這些傳染病。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並未將天花、麻疹、斑疹傷寒等病毒帶到墨西哥北部、美國的西部和南部和巴西亞馬遜河流域的一些地方,故而這裡的土著居民能夠倖存下來。生活在北極圈附近的因紐特人,也是美洲原住民之一,因為格陵蘭島、阿拉斯加與加拿大的北部地區,氣候極其寒冷,歐洲人在15世紀至18世紀並未在此大規模定居,身為美洲原住民的因紐特人也沒有受到這些病毒的襲擊。
(美國軍隊襲擊印第安人的村莊)
當然,天花、麻疹、斑疹傷寒等病毒也不會一直在美洲肆虐下去,人類的免疫系統會對病毒作出反應,隨著抗體的出現,到了17世紀和18世紀之時,印第安人不再遭受這些病毒的襲擊了,但是,此時美洲的土著居民的人口已經下降了95%,美洲土著居民人口數量的銳減,深刻改變了全球的人口布局。現在的美洲大陸,人口數量最多的居民,其祖先都來自歐洲。因此,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這就是說人類所推動的全球物種大交換,是存在一定風險的,新航路開闢之後,美洲、亞洲、歐洲、大洋洲之間存在著廣泛的物種大交換,我們可以看到宏觀層面的物種入侵,但是,卻很少注意到微觀層面的微生物的傳播,而細菌、病毒這樣的微生物,是人類難以控制的。如果我們不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肆意去破壞原始森林,那麼,原始森林與現代城市之間,也會出現物種大交換,那些失去棲息地的動物面對生存壓力,會闖入到人類社會,多細胞生物的身體上附帶了一個微生物的世界,我們對這個微生物的世界其實知之甚少,保護地球上的野生動物,其實也是在維護地球的生態平衡,更是在保護人類自己。人類在探索外太空的過程中,假如發現了某個星球擁有生物,貿然闖入這些星球的生態環境,或者將這裡的生物帶到地球,也是存在一些風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