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文化:京味兒京韻叫賣聲

2020-12-14 群姐談歷史

叫賣亦稱吆喝,也叫市聲或貨聲。這是一種初級的廣告形式,也是一種歷史現象。《韓非子·難勢》載:「其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這個賣矛又賣盾的「自相矛盾」的故事,可以說是叫賣在典籍上最早的記載了。自從西周時有了商品交換,隨著貿易的發展,形成了「行商坐賈」。而行商者求賣心切,必然用叫賣這種方式(坐賈有自己的店鋪無需叫賣),尤其是那些做小生意的小商販,所以,走街串巷叫賣的歷史非常悠久。就北京來講,那京味兒、京韻,悠長悅耳、抑揚頓挫的叫賣聲由來已久,而且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了京味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無論是在廟會集市上,還是大街小巷中,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在我幾時的記憶中,從我記事兒的20世紀40年代末,一直到50年代中,這種市聲幾乎每天都不絕於耳。俗話說「賣什麼吆喝什麼」。從前京城的小商販所賣物品及其叫賣聲,大都是按季節和節令而異的。但也有一些小商販常年都叫賣同一物品,是無季節之分的。這其中包括一些手藝人,像修理皮鞋的、修理桌椅板凳的、磨剪子搶菜刀的、鋦鍋鋦碗兒的、修理雨旱傘的等,都有其自己的貨聲。按季節和節令而至的叫賣,例如,春天到了,胡同兒裡便傳來了賣燙麵餃的叫賣聲:「燙麵的餃兒——熱來哎…」因為這種餃子都是用多半開的水和面,所以叫燙麵餃。

賣主無論是擔著挑子,還是推兩輪小車,都是現做現賣。帶著面、焰兒,小火爐、籠屜等炊具,十分方便,很受歡迎。「大小喲小金魚兒呦哎…」賣小金魚兒的擔著挑子顫悠悠地吆喝著來了。到了春夏之交天氣漸熱了,胡同中便出現了賣涼粉兒、扒糕、江米藕、雪花酪的了。雪花酪其實就是刨冰。把一塊天然或人造冰包成碎末兒,盛在盤子裡,澆上果露之類的香料,冰涼可口。夏景天兒揮汗如雨,一盤刨冰剛吃了一半兒,全身的汗水立馬就消失了。所以雪花落是從前大眾化的消暑佳品,而且還非常便。

我兒時,夏景天兒吃得最多的就是雪花酪。賣者除了扣打著冰盞外(兩個銅碗拿在手中互相扣打發出聲響)還吆喝著:「哎—雪花酪,好吃不貴嘞哎—嘗嘗口道!」又吆喝:「給的就是多嘞,盛的就是多哎又涼又甜又好喝!」「活秧兒的—老玉米嘞哎…」「五月鮮兒來嫩的喵哎!」吱吱的車輪聲響起,賣煮老玉米的推著獨輪木車來了。所謂活秧幾即是說,這老玉米是新掰下來的,又又嫩。那時夏景天幾最常聽到的叫賣聲就是賣西瓜的大街上的瓜攤兒大都切成塊兒零賣,賣主兒手拿一把芭蕉扇轟趕著蒼蠅,吆喝著:「吃來哎鬧塊兒嘗咳——沙著您的口兒甜這依個大嘞哎…」也有吆喝:「大西瓜咳,脆沙瓤幾嘞——鬥大的西瓜船大的塊兒哎…」悠長悅耳,形象生動,非常動聽,使人不由自主地想走過去,花五分錢來塊兒嘗嘗。

還有一位中年漢子,常在下雨陰天的時候來我們胡同兒賣鐵蠶豆。他賣的雖然都是炒蠶豆,但分酥皮兒、鐵皮兒兩種。酥皮兒的蠶豆都炒開了口兒,口感酥脆、好嚼;鐵皮兒的不開口兒,很硬,嚼時特費勁。媽媽不給我買鐵皮兒的蠶豆,說怕把牙崩壞了。那會兒只要一聽到「酥皮兒的一鐵蠶豆嘍…」不管颳風還是下著雨,也要跑出去買。秋天是河鮮兒上市的時候。所謂河鮮兒就是菱角、雞頭米、蓮蓬、荸薺、白花藕等。常來我們胡同兒的是一位50歲開外的老者肩擔著挑子,是兩個荊條編的筐。

用手捂著一隻耳朵吆喝著:「哎咳,買白花藕哎,好鮮的菱角、雞頭的米嘞哎—!」或是:「鮮菱角來買——老菱角…」我經常買的是他的菱角,只要聽到他的聲音,我就和媽媽要錢,他用一特製的夾剪,先剪去菱角的兩個尖兒,然後將菱角的中間再來一剪,但不剪斷,不管你買多少,他都是這樣一個一個地剪,非常認真,很有耐心,剪完,用鮮荷葉包好買雞頭米也是用夾剪從中剪開,用荷葉打包兒。北京的冬季天兒是寒冷的。但每天來胡同兒裡的小商販仍然不少。這時的叫賣聲以吃食為主。像豆汁兒、灌腸、牛肝兒牛肉、糖葫蘆、掛拉棗兒、爛乎蠶豆、芸豆餅、水蘿蔔、蒲帘子、硬面餑餑等。

一聲蒼涼的「賽梨咧—辣了換…」人們都知道,這是賣水蘿蔔的。「爛乎嘞哎—蠶豆…」賣五香蠶豆的來了。和鐵蠶豆相反,這是用花椒、大料加上鹽等煮的蠶豆。賣主兒單肩背一橢圓形的木箱,手提一個支架。賣時將支架打開支在地上,把木箱放在上面。打開鋪蓋在蠶豆上的白布棉墊子,還冒著熱氣的、張開了嘴兒的蠶豆香味幾撲鼻。因為他每天早晨八點多鐘準到我們胡同兒來賣,所以我天天都拿著吃飯的藍邊白碗買五分錢的,給多半碗,當早點吃。賣芸豆餅的也是用橢圓木箱,吆喝聲是:「燙手熱嘞哎—芸豆餅噢…」這芸豆餅都是當時現買現做。他的木箱中盛放的都是煮好的、特別爛乎的芸豆,熱氣騰騰,用白棉墊蓋著。

有人買時,他將適量的芸豆放在一塊乾淨的白布上,把口幾擰緊,在手掌上拍打、擠壓成圓餅狀,再撒上花椒鹽兒,香甜可口,老少鹹宜。就是涼了也特好吃。硬面餑餑也是京城的一種小吃,是半發麵再往裡戧乾麵的做法。吃著特別筋道,能經時候,不愛餓,所以吃者大都是勞動人民。賣主兒都是晚上,甚至午夜,有時能賣到五更天。寂靜的夜晚,有時一覺醒來,聽到的除了陣陣寒風外,偶爾從胡同兒裡傳來一聲「硬面—餑餑…」聲音悠長而悽婉。夜深沉了還在為養家餬口而奔波叫賣,不免令人感到酸楚和悲涼。京城的幾十種叫賣聲,持續到1956年公私合營。那時候,大街與胡同兒中的小商販已經漸少了。到了1958年「大躍進」時所有的貨聲再也聽不到了。

這是歷史發展和社會變遷使然。近些年,可能是由於懷舊的原因,在舞臺和廟會上,有人在模仿從前的叫賣聲。有的學得確實很像,但聽了總覺得是「假的」,因為是吃飽了喝足了再表演,而缺少了滄桑感、真實感和歷史環境。當年的小商販全是窮苦人,一家老小都在家張著嘴等著吃喝呢,甚至叫賣者本人也是飢腸轆轆、衣服單薄,在料峭的寒風中瑟瑟發抖呢,東西賣不出去,明天的生活怎麼辦啊…而現在的模仿者是沒有這種生活、沒有這種感受的。但不管怎樣,這些模仿的叫賣聲讓現在的年輕人知道了從前北京人生活的一個側面;也讓那些懷舊的人找到了一種感覺。而聽那真正發自窮苦人心裡的、或嘹亮悠揚、或低回宛轉、或沙啞短促、或悽婉悲涼的叫賣聲,再吃著那香甜可口、地道、充滿風塵氣的小吃,只有在夢裡了。

相關焦點

  • 老北京文化:京味兒小吃以及炸醬麵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變遷,早已不見了擔挑、挎籃兒、推車的小販走街串巷地叫賣了。在早先,每當深深的庭院裡傳來那京腔京韻、悠長悅耳的吆喝聲的時候,幽靜的胡同裡便熱鬧起來了。大人、孩子們紛紛走出了平時緊閉著的大門,連買的、帶看的就把這賣東西的小販給圍了個不透風。
  • 春雨京味兒話劇展演季來了 三幕人生話百年北京
    北京,從源遠流長的古都文化,到豐富厚重的紅色文化,從特色鮮明的京味兒文化、到蓬勃興起的創新文化,共同構成了北京的「魂」。其中京味兒文化凝鍊了北京文化的獨特屬性,而老北京的風貌對於年輕人們來說,也許只是故宮、北海、王府井、老胡同兒,只是凝固在老照片和京味兒文字裡的時代想像,而對於曾在這座老城生活過、成長過的人來說,卻是浸透著聲音與味道的年華記憶。  京味兒話劇,作為京味兒文化的重要載體,以其生動的表現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深深根植於北京文化精神之中。
  • 老上海風情:弄堂裡的叫賣聲
    老上海風情:弄堂裡的叫賣聲 2020-04-29 10: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京味兒大戲前門精彩上演,兩千餘名觀眾免費享「文化大餐」
    近日,連續六天的「廣和京韻之夜」系列京味文化演藝活動在前門廣和樓成功落下帷幕。從9月8日至9月13日晚,京城知名院團、演出團體在廣和樓奉上文化大餐,連日的演出獲得周邊居民和街區遊客的一致好評,兩千餘名觀眾免費入場欣賞演出,百年戲樓重拾往日繁榮。
  • 春節到樂多港逛廟會,重現京韻老天橋
    重慶酸辣粉、長沙大香腸、雲南菠蘿飯、西安大麵筋、大連火爆魷魚、網紅大薯條、雲南鮮榨甘汁、香港雞蛋仔、老北京糖葫蘆、山東雜糧煎餅、蒙古包烤肉串、海南椰奶、花式棉花糖、火宮殿臭豆腐、金桔檸檬、冒煙冰激凌、長沙臭豆腐、韓國龍捲風薯塔、天津狗不理包子、網紅拉絲熱狗、北京爆肚張、深海章魚腳、章魚小丸子、巨無霸冰激凌、 老北京雪梨湯、 巴西烤肉、羊肉竄、武漢熱乾麵、老北京茶湯
  • 首屆京味兒文化戲劇節開幕:戲劇是京味兒文化的重要載體
    11月25日下午,首屆京味兒文化戲劇節開幕儀式暨話劇《秦宅》發布會在北京市東城區77劇場舉辦。京味兒文化凝聚了北京文化的獨特屬性,以及北京人心理和人文素質的塑造,最能彰顯北京歷史時代特色。而作為京味兒文化的重要載體——京味兒戲劇,以其生動的表現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一直深深地根植於北京文化精神之中,也以這個城市的物象載體和隱喻符號的形式建構著對北京城的文化想像。開幕儀式上,首屆京味兒戲劇節藝術總監,國家一級演員、導演顧威介紹了本屆京味兒戲劇節創辦的初衷與目的,分享了他對於京味兒與京味兒戲劇的理解。
  • 《什剎海》將播 展現北京胡同生活京味兒
    《什剎海》展現胡同生活京味兒  本報訊(記者李夏至)京味兒劇這兩年在國產劇裡頗有黑馬之態。今天,都市家庭生活劇《什剎海》將登陸央視一套晚間黃金檔播出。該劇以什剎海胡同為背景,講述了宮廷菜名廚莊為天一家人的百姓生活,深刻展現了以北京為代表的中國歷史文化和勤勞奮進、崇德敬業的時代精神。
  • 沿街賣鹹菜的他,蹬著三輪把老濟南叫賣聲申請成非遺
    在老濟南人的回憶中,佇立在家中小院,耳畔常迴蕩著街上傳來的吆喝聲:「磨剪子來,搶菜刀……」這悠長的叫賣聲已成為一種集體的聲音記憶。
  • 老北京文化:回憶京味兒小吃,至今仍口有餘香,恍如昨日一般
    從前京城的京味兒小吃,除了走街串巷叫賣的和街上的散攤兒,還有幾處較為集中的小吃店鋪及攤群。我在《京味兒小吃瑣憶》一文中提到的廠甸兒是一處;另外還有天橋兒、護國寺、隆福寺、白塔寺、鮮魚口、門框胡同等幾處。從我記事兒的20世紀50年代,就經常吃各種京味兒小吃。
  • 北京最有京味兒的地方
    北京是一座迷人的城市,小胡同、老茶館、新潮酒吧街、繁華商業區,無限的摩登元素和老北京地道的京味兒相互交融。我最喜歡北京的小胡同巷子,那是我感覺京味兒最濃的地方。我還喜歡那的口音,每次聽到都有種慵懶閒散放鬆的感覺。特別推薦你們能來這幾個地方遊覽一遍,體驗一下北京兒的風味。
  • 弄堂裡的叫賣聲—老上海風情
    19世紀末,石庫門裡弄房屋出現於上海灘,未久,條條弄堂都有小販們出出進進,川流不息,還伴隨著高高低低的叫賣聲。
  • 北京護城河邊藏著一片心靈淨土,詩和遠方這裡都有,關鍵還免費!
    ,說的都是老北京的人,介紹的是老北京的事兒,到了這,可一覽北京的前世今生,這便是北京文化愛好者的人間天堂吧。老物件展裡追憶舊時光古樸大方的雕花木梯聆聽京味兒講座角圖會定期舉辦「北京會客廳」活動,邀請北京文化名人、作家、民間歷史愛好者,再現北京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闡釋京城文化的獨特韻味
  • 走街串巷叫賣聲
    楊耀健/重慶渝北區小販街頭叫賣的聲音稱市聲,最能移情。各地有各地特色,北方稱為吆喝,本埠稱為叫賣或叫喚。老重慶早年的小販叫賣起來,其聲腔悠揚和美,曉暢明朗,多種多樣,豐富多彩。尤其妙處,在於它的季節感非常顯著,聽得一聲叫賣,就直覺知道某一季節已來臨。
  • 老廣記憶!40年前南乳肉叫賣聲這樣迴蕩在廣州街頭!
    南乳肉同雞公攬一樣,在過去廣州的大街小巷,經常有他們的叫賣聲,是一種特色小食。如今是廣州十大手信之一,其工藝還是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乳肉最早誕生於清末廣州一個叫「盲公德」的盲人手中,之後很多年,許多盲人以此為生,尤多活躍在西關一帶。
  • 「北京特色民俗」代表著北京「京味兒」文化
    在北京城3000多年建城史以及800多年建都史中,傳統民俗文化在內部力量的推動之下,在吸收外來因素、迎接外來挑戰的過程中不斷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北京民俗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胡同和四合院,其他還包括京劇文化、廟會文化等。
  • 「京味兒文化傳承者」地道北京小吃 熟悉的味道讓市民愛不釋手
    2015年2月23日,高速發展的北京,五湖四海的人們聚集於此,帶來不同地域的風味,混淆著這座古都的傳統味覺。這裡的小吃店和專賣店,客人常常排隊購買特色北京傳統小吃。春節期間的清晨,當整座城市還沉浸在懶洋洋的氛圍之中時,護國寺小吃配送中心經理康澤波和員工卻早已進入工作崗位。
  • 在北京四合院開了家京味兒咖啡館
    而此次雀巢咖啡與北京傳統文化的融合,無論是在空間場景打造,還是產品創新上,都給人一種濃厚的、無邊界的,但卻富有層次的「北京感」。   「京色」空間   「京韻」是白色簡潔空間,20支耳機收藏著不同的胡同裡的北京聲音,吆喝叫賣聲,蟬鳴鳥叫聲……從聲音裡感受不一樣的北京氣質,在這個空間獨屬於北京的記憶被喚醒。
  • 北京「鬧元宵」 非遺展演傳承京味兒文化(圖)
    中新網北京2月11日電 (記者 曾鼐)猜燈謎,賞花燈,北京正月十五「鬧元宵」,多地舉行一系列豐富的民俗、非遺演出,打造濃濃的京味兒風情。恭王府裡「鬧元宵」,廚藝大師手把手教觀眾搖元宵。 富田 攝  恭王府裡「鬧元宵」 民俗大師非遺展演  元宵節前夜,北京恭王府裡便已經是流光溢彩、熱鬧非凡,「園林之光——元宵·燈謎·什剎海恭王府裡賞花燈」隆重上演。這是由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與什剎海街道共同舉辦的。  恭王府位於北京什剎海地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清代規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後作為和珅、永璘的宅邸。
  • 懷念那些瀰漫著人間煙火氣的叫賣聲
    又因為我們意識中有「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警句,千百年來的生活中,總有那些飄逸於耳鼓的叫賣聲聲相伴而行,度過了漫長的歲月。耳濡目染的叫賣聲,已經化為了鄉音、鄉情、鄉愁的的一部分,被人們攬入懷中,存於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