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超過半數的臺灣選民,將手中神聖選票投給民進黨參選人,主要目的當然是為了可以過好日子。如今兩年多過去了,尤其是年底即將到來的縣市長等九合一選舉,等同是對民進黨兩年多來執政成績的期中考。因此選民必須要問的考題是,現在有過得比兩年多前好嗎?如此方能透過檢驗施政成績的期中考,讓執政黨在期末考前有改進的機會。
對於軍公教退休人士而言,現在當然比兩年多前過得差。主因是他們的退休金,被民進黨當局以違反信賴保護與不溯既往原則之法律降低,且在過程中必須忍受被視為 「米蟲」、 「貪得無厭」的羞辱,如何能過得比較好!軍公教退休人士有此反應,肇因於無法共體政府財政日益窘迫的時艱嗎?答案恐非如此,主要還是因為民進黨黨始終未能提出永續解決問題辦法,只想以恫嚇方式來逼人就範。
當臺「行政院長」賴清德說出,沒有慶祝年金改革完成就是謙卑的談話時,就明白民進黨當局在推動年金改革過程中,完全沒有體諒退休金被砍者的同理心。如此的改革心態無異是將原本屬於臺當局一部分的退休軍公教人士,推向當局的對立面,其結果就是街頭抗爭此起彼落,防堵抗議的拒馬愈架愈高,也讓無形的社會成本愈墊愈高。
更令退休軍公教人士不解的是,為何民進黨當局不先改革會更早破產的勞保年金?先破產的不處理,後破產的先處理,如果沒有選票考慮,誰信?更何況若是當局財政困難,為何又花錢不手軟?未經仔細規劃,就編列可能無法發揮剌激經濟景氣效果的4年4千多億(新臺幣,下同)前瞻基礎建設預算,以及賴清德在輔選過程中輕易承諾的7千多億建設預算,怎麼看都不像財政困難!
臺「經濟部」在推動離岸風電時,採取「先遴選,後競標」方式,讓大宗風電建設原本可以2.5元成本的競標價來完成,卻必須以5.8元成本的遴選價來決標,造成未來20年公庫將多花費將近9千億的預算,這是面對財政困難應有的表現嗎?若將上述多浪費的預算挹注在各種年金上,試問年金還有破產的問題嗎?還需要浪費如此多的社會成本,來推動莫名其妙的改革嗎?
退休軍公教人士不好過,現任的軍公教人士也好不到那裡去!因年金採取滾動式修正,未來能否領到退休金也將成為問題,會好過嗎?軍公教不好過,勞工有比較好嗎?不到一年兩度修改「一例一休」的勞基法,導致出現企業主、勞工、消費者三輸的局面,勞工當然不會好過。基本工資雖從2萬2千元調升到2萬3千元,也不代表勞工從此可過幸福快樂的日子。
然而當民進黨當局與勞資雙方達成基本工資調升1千元,也就是一天約多33元的共識時,執政黨居然可以大聲表功終結22K的日子了!殊不知這樣的數字與蔡英文曾承諾受的基本工資3萬元,以及賴清德所說的平均月薪4萬8千元,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有什麼好值得誇口的嗎?若是勞工據理向老闆表示薪水太低而沒工作後,試問賴清德要負責嗎?
勞工不好過,資方有好到那裡去嗎?答案當然也是否定的,姑且不論勞基法修正讓資方支出增加,經營條件惡化,僅就五缺問題(缺水、缺電、缺土地、缺人才、缺人力)遲遲得不到有效解決,就讓資方對增加投資怯步,因為不知道投資能否有回本與獲利之可能。尤其是缺電問題,受到錯誤能源政策的影響,使臺灣面臨隨時可能發生的限電危機,試問資方要如何有信心投資?
偏偏民進黨當局致力於促進轉型正義等具意識形態的施政工程,比推動促進經濟發展建設、調整產業結構轉型等民生議題更有興趣,讓百姓不得不懷疑臺灣的經濟還有明天嗎?當然有一群人比兩年前過得好,就是那些政黨輪替後,能力不是特別突出,卻能夠佔據重要職位領高薪者。對月領250萬的高級實習生而言,能說沒有比過去兩年多過得好嗎?
臺灣雖然沒有像美國國會一樣有期中選舉,但是年底的九合一選舉剛好可被視為檢驗民進黨當局施政績效的期中考。若是老百姓覺得兩年來過得沒有比較好,用選票來表達本身對蔡當局施政的感受,應是最直接、也是最能讓民進黨了解民意動向的最佳方式,千萬不可放棄機會!
來源:大華網路報
責任編輯:黃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