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7時半。莊嚴的琴曲在北京西四南大街的缸瓦市教堂主堂、副堂和小堂同時響起,紅領白衣的獻詩班從側門緩緩而入。隨著牧師的指引,參加禮拜的信徒們起立,伴著琴聲與獻詩班一起高歌讚美詩《主在聖殿中》。每一張不同的面孔,此時懷著同一種情感,和諧的音符充溢到每個角落裡。
北京最早的基督教堂之一
建於1922年的缸瓦市教堂是北京最早的基督教堂之一。這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磚木結構建築,方屋尖頂的主堂和副堂連在一起,外牆壁上,「北京基督教會缸瓦市堂」幾個鎦金大字和屋頂高懸的十字架十分醒目。
順著主堂門前高高的臺階,一位顫巍巍的老人正拾級而上。她虔誠地走進「神的殿」。這是一位幾十年一直堅持做禮拜的老人。她和教堂一起見證了一段近百年的歷史。
在暗紅絨布的映襯下,講臺牆壁正中,一個十字架鑲嵌在「以馬內利」4個鍍金大字中間,雕花木桌上擺著鮮花。
「『以馬內利』是『神與我們同在』的意思。」她一邊解釋著,一邊掏出封面磨得發白的《聖經》,緩緩展開了書頁。
每周有四五千信徒做禮拜
缸瓦市教堂的主堂目前約能容納500人,其他的信徒則聚集在副堂和小堂中。通過視頻畫面,他們可以看到主堂做禮拜的場面。
每個周日,缸瓦市教堂共有4堂禮拜,上午3堂,晚上1堂。第一堂禮拜從早晨7時半開始,來做禮拜的大多是老年人。從第二堂禮拜開始,年輕的面孔越來越多。
教堂負責人、主任牧師杜鳳英對信徒的年齡構成非常熟悉:「上世紀80年代以前,信教的以老年人居多。現在老年人、中年人和青年人大約各佔1/3。」
每周來缸瓦市教堂做禮拜的信徒大約有4000到5000人,他們來自社會的各行各業。另外每年大約有500人在教堂受洗。
每堂禮拜除了朗讀經文、歌唱讚美詩,還有以「感恩與奉獻」等為題的講道。禮拜之餘,教堂的牧師還要經常探訪和接待信徒,解答他們的信仰和生活難題。
「信徒大多與人相處融洽,對上帝的愛一定會表現在對人的愛中來。」經常和信徒交流的張牧師說。
外國信徒在此流連忘返
在缸瓦市教堂做禮拜的人們中間,有許多是在北京居住、工作甚至旅遊的外國人。一位來中國旅遊的澳大利亞信徒做完禮拜後仍不願離去,在主堂門口流連、拍照。
在北京工作的約翰在缸瓦市堂做禮拜已經持續3年了。這位美國人覺得「在這裡做禮拜跟在美國一樣方便」。
「多的時候,一個禮拜日我們接待100餘名外國信徒。」張牧師說。為了方便外國信徒做禮拜,教堂還提供同聲傳譯服務。
「許多外國人聽說北京還有許多非常著名的教堂,以及中外信徒可以在這些場合聚會、做禮拜時,非常驚訝。」張牧師說:「而當他們看到我們教會的實際工作時,就更吃驚。這也說明,我們之間需要更多的交流,增進相互的了解。」
為了加強與國外信徒的交流,缸瓦市教堂邀請過英國牛津大學、美國加爾文大學的一些專家學者前來訪問。美國著名的布道家路易斯•帛琉曾3次前來講道。從2004年11月至2005年9月,共有24個外國宗教團體計1200多人前來缸瓦市教堂訪問。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任成琦、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