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在我們的生活中的並不少見,無論是在日常的工作還是一般的人際交往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和你對著幹甚至處處為難你的人。正如孔子所言:「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對於這種人的行為,我們決不能放任,但也不能和他們一味地對抗,放任會讓他們變本加厲,對抗在浪費精力的同時還有可能激怒他們,最後魚死網破,兩敗俱傷。
心學思想的集大成者王陽明也曾因為小人遭遇構陷,但他在龍場悟道之後想出了對付小人的三個對策。
一、含而化之,順勢而易之
對於良知尚未泯滅的小人,他們往往迫於形勢不得已做了很多事情,對付這種小人就要順著形勢的變化來趁機拉攏小人,用內心的良知來感化他們。
二、利而誘之,威而懾之
有些小人早已喪失自己內心深處的良知,但是又羽翼未豐,還不能夠獨當一面,因此他們大都依附在某一勢力之上。對付這種小人,王陽明認為,既要用利益來引誘這些人投懷送抱,又要用一定的力量來約束他們。
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這種方式是王陽明用來對付最難纏的小人的,比如正德年間專政的大太監劉瑾。已經完全喪失良知,手中卻擁有極大的權力,威逼利誘以及道德感化都對他們起不了任何作用。
王陽明認為對付劉瑾這種小人就要採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因為即便是劉瑾這樣的小人也害怕身邊出現小人,利用他們內部的矛盾來攻擊他們自身,是最好的辦法了。
王陽明初入官場時,因為上書救援被太監劉瑾逮捕的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餘人,被劉瑾杖責四十,並貶為貴州龍場的驛丞。
在王陽明經過的路上,劉瑾還派人追殺他,王陽明偽裝跳水而逃過了生死劫難。
王陽明他回顧了自己小半的人生經歷,突然就明白了過於剛強和清高並不是什麼好事,正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王陽明回歸官場後,便充分地利用了他的這三條策略。王陽明在任南、贛、汀、漳等地的巡撫時,面對猖獗的盜賊先是「恩威並施」對付這些毫無良知但是難成氣候的盜賊和沆瀣一氣的衙役,從串通盜賊的衙役那裡獲取了情報,根據這些情報平息了數十年的盜賊之亂。之後又對一些迫不得已的盜賊和衙役用第一套策略進行感化。
後來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後,因為寧王朱宸濠的處置問題,又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於是王陽明用第三套策略對付劉瑾,他將朱宸濠交付到與劉瑾不和的大太監張永手中,而後自己稱病不再理會,利用他們內部的矛盾逃過一劫。
王陽明先生能夠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下保全自己的同時,數次建功立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這三條策略,讓他完美地周旋於諸多的小人之間,實現了自己的政治抱負,他的智慧對於我們在職場、官場乃至是日常的生活中都大有裨益。
如果你想學習王陽明的智慧,推薦閱讀《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這本書詳細地介紹了王陽明傳奇的一生和其卓越的學習思維。讓你擁有超越自己的勇氣,在人生不同階段去品讀,都會讀出新的感悟。越早讀它,對你的思維方法提升越大。
王陽明心學自誕生以來,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影響了中國,更影響了世界!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閱讀王陽明知行合一,不僅能學習到他的智慧方法,而且能夠幫助自己少走很多彎路,讓你的人生充滿智慧與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