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戰國時代,遠距離精度差的火器,真的改變了戰爭形態?
日本戰國時代,火槍在戰爭進入白熱化之時傳入日本。當時有能力的大名都已經有意識地對內整合、對外擴張,戰爭規模從原來的「村戰」級別迅速變化成大規模戰鬥,火槍的進入是否改變了當時戰爭形態呢?
關於火槍進入日本的途徑與時期,在日本學界有多種說法,不過最普遍的說法是認為,由1543年漂流到種子島的葡萄牙人引進的。種子島的領主種子島時堯對這種威力巨大的武器感到驚訝,因此命令鐵匠八板金兵衛學習製造方法,進而製造了第一款日本本土產火槍(關於火槍進入日本的其他說法,在日後逐一為大家說明)。
當時的火槍是從前端塞進火藥與子彈後,以火繩槍點燃火藥設計的火槍,最大射程為280米,能充分發揮威力的距離則在50米左右。如果在30米內的範圍內,殺死敵軍的機率會將近百分之百。
不過,當時火繩槍需要相當長的準備時間。另外,射擊五發以後,火藥裡的硫磺會堵在槍管內側,無法繼續安裝子彈。所以,使用火繩槍的人必須時常清潔槍管。正因如此,火槍並不適用於連續射擊。此外,火繩槍的這種射擊方式,也不適宜在雨天時使用,因為若火繩或火藥潮溼,就無法引火射擊。
關於這個缺點,雖然在使用將子彈與火藥用紙張包在一起的「早合」,及改良新式火繩槍後獲得了改善,不過火槍還是一種難以使用的武器。火槍之所以能夠普及的原因,在於這種武器可以不用考慮個人的資質,只要四肢健全,頭腦正常的人,經過短暫修煉後就能立即形成戰鬥力,在戰場上提供強大的殺傷力。
日本戰國時代,火槍的使用也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演變,由原來的威懾性工具,逐步變為集中使用,殺傷力大幅提高。這也克服了火槍在遠距離上精度差,無法有效命中目標的缺點,火槍兵的數量開始緩慢增加。
不過,對於火槍的使用上,當時的日本也並未形成大規模集群使用,一是價格昂貴,並非所有大名及武將能夠承受;二是彈藥、火藥同樣不便宜,這也為火槍的普及帶來障礙;三是火槍製造速度慢,在全人力打造的情況下 ,火槍同樣無法大規模生產。
在織田信長爭霸時期,關於他有多少挺火槍的問題,一直是大家爭論的焦點。從他最後一次大規模會戰——長篠之戰,我們可以發現,信長寫信請求沒有參戰的家臣及臣服大名支援火槍,最終形成了「千於挺」火槍的記錄。從這裡看出,織田信長手中的火槍也不過是數百,遠遠沒有達到不少人以為的數千。
火槍需要集中使用,如果考慮到形成持續的火力支援,就需要形成三段射的火力網。但從日本戰國時代的排兵布陣來看,火槍在正面會戰中,形成持續火力的難度較高。在當時,火槍兵是被布置在陣列的第一排,第二排則是弓箭兵,其後是長槍兵。在近身戰時,遠程投射兵力已經退到戰線後方,由大量的長槍兵承擔維持陣列的作用。混戰中,火槍已經無法形成有效的火力射擊,如果貼近攻擊,很容易被捲入近身搏殺。
此外,儘管火槍威力巨大獲得大眾一致認同,武將們對於火槍的評價卻很兩極化。有的武將會勤加練習,成為火槍好手。也有些武將認為這是下賤的武器,不削接觸。但事實非常骨感,勤練武藝並不能為武將在戰場上帶來過多優勢。
根據傷亡數字統計,造成傷害最多的是弓箭,排在第二的則是火槍,讓人出乎意料的就是長槍,它帶來的傷害排名第三,而第四位的則是攻城兵器,刀劍傷害反而排名最後。通過簡單訓練就能使用的火槍與長久訓練才能熟練使用的刀劍兵器,兩者造成的傷亡率分別是22.2%和4.5%,從這兩個數據可以看出,火槍佔據明顯優勢,更不用說排名第一的弓箭(38.6%),從這點來看,武士帶來的傷害反而沒有基層士兵多,實在是有愧於人們形成的英勇印象。
考慮到火槍雖然威力十足,卻不是可以充分適應戰場的兵器(天氣及需要經常清潔槍管),在戰場上無法持續使用,但仍然能造成22.2%的傷亡率,足以見從歐洲引進的火槍改變了日本戰爭的形態,成為一種有效的戰爭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