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文化安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文化安全

2021-12-22 博學深思

【摘 要】「經濟全球化」形成了西方主導的全球性的市場,同時出現了西方文化——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在全球迅速擴張的趨勢。藉助「經濟全球化」,個別強國宣揚「文化全球化「,從上層建築領域對其他國家進行的文化侵略與文化同化。文化安全成為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內容。要想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阻止 「文化全球化」的文化帝國主義戰略,需要發展科技,保護本土文化,發展文化產業,處理好文化的多元化與國家文化主體性的關係,這樣,才能切實維護國家的文化安全。

【關鍵詞】 全球化,文化,安全

 

一「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全球化」1. 西方主導的「經濟全球化」

如果用歷史哲學的眼光去觀察我們所在的星球所發生的時空變化,可以說,自從有了人類,從古到今,都是走在「全球化」的軌道上的。地理的、民族的隔離,只是我們這個星球在亙古時期的初始現象。一部人類文明發展史,無非是人類的相互交往、組成一定的社會關係或表現為某種不同文明的整合趨勢的歷史。

近代以來,西歐引領了世界歷史發展的方向。文藝復興、新航路開闢、商業革命、啟蒙運動、工業革命、以及波瀾壯闊的法國大革命所帶動的歐洲資產階級革命,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近代思潮,這些改變人類社會面貌的革命性變化,無一不是在西歐發生並向世界各地輻射,所有這些,使得西方在全球化的進程中起領先和主導作用。

當這些革命性的變化在近代的歐洲接踵或交疊發生的時候,中國和東方還沒有走出中古社會,因此是歷史決定了中國以及亞洲不可能主導「全球化」進程。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與擴張,商品、技術、資本、人員等生產要素的全球流動以及生產關係層面上西方國家主導下制定的不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及由此反映出來的國際政治秩序,更多地是為西方國家所服務的。

中國在全球化中的地位與東西兩大文明之間的差異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如果把19世紀40年代開始的中西文明的碰撞作為交流的起點,則在這個起點上,中國和西方處於不平等的地位,以至於到了20世紀,仍是「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中國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一直是追浪的弄潮兒。由資本主義市場的附庸轉變為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擁有平等席位的一員,這個過程是充滿了血淚與艱辛。

在「經濟全球化」這一新的歷史背景下,一方面並沒有改變或終止世界文化多元發展的歷史進程:各民族因彼此交往的增加,使其文化在廣泛的歷史背景下碰撞、交流和融合,更加充滿朝氣和活力,也變得更加絢麗多彩。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現在,人們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國文化、希臘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和非洲文化等文化傳統的影響。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全球」範圍的頻繁接觸和交往,都為世界文化的多元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進一步推動了世界文化的多元發展。

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也形成了西方主導的全球性的市場,而且同時出現了西方文化——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在全球迅速擴張的趨勢。實際上,文化滲透和政治、經濟、軍事上的侵略一樣,始終是帝國主義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進行文化滲透時,帝國主義往往用華麗的辭藻來掩飾自己,聲稱這是為了被侵略、被壓迫民族的利益,甚至是為了人類的利益。

2. 「文化全球化」的本質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由於殖民體系的相繼瓦解,文化上的「西方中心論」受到嚴重質疑,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之間文化上的交往日益頻繁,世界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但是,某些西方國家的理論家從維護自身利益或者傳統習慣出發,仍然堅持「西方中心論」。1993年美國哈佛大學亨廷頓的文章《文明的衝突》就是以美國為中心的文化霸權主義的體現。在廣泛的討論和批評之後,1996年經過其修正的《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終於承認了世界政治的多極化和文化的多元化。

值得注意的是,該書英文版的封面展現的是代表基督教文明的「十字架」在右上方,代表伊斯蘭文明的「新月」在左下方,代表中華文明的「太極圖」在右下方。這一布局反映了西方文化精英們的普遍態度,即作為異質文化,中國文化和伊斯蘭文化是西方文化所面臨的主要威脅。

美國為了建立和維持其霸權地位,為了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始終把國家的「文化發展戰略」擺在一個十分重要的地位。20世紀90年代,全世界電影票房價值約為155億美元,美國佔據2/3以上,達105億美元;在國際網絡傳播中,80%以上的信息來自西方國家,只有5%來自中文信息,90%以上的網絡服務由西方國家提供,中國大陸提供的僅為1%。美國「文化」的核心內容或本質內容,是價值觀,是意識形態,企圖以美國的文化為榜樣,在全球的範圍內推行美國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通過不斷增強美國意識形態的力量,達到文化侵略的目的。

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在全世界廣泛傳播,極力在全球範圍內表現為一種強勢的主流文化。這種打著文化「全球化」的招牌反映的是文化帝國主義、文化霸權主義的本質。維護文明多樣性、反對文化霸權已成為大多數國家的共識。2005年10月2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二屆大會154個參與投票的國家和地區,以148 票贊成、4票棄權、2票反對,通過了由法國和加拿大倡議的《文化多樣性公約》,這是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典型。

「經濟全球化」反映的是個別強國為主導的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在全球範圍內的擴張,「文化全球化」則是藉助「經濟全球化」,從上層建築領域對其他國家進行的文化侵略與文化同化。

二、 文化安全是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內容1. 確保文化安全的重要性

1990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註定領導世界:美國權力性質的變遷》一書、以及他同年發表的題為《軟實力》的論文中,最早提出「軟實力」概念。約瑟夫·奈認為: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硬實力」和以文化與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發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識形態、國際影響力與感召力等「軟實力」構成,其核心內容是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在任何一個國家,軟實力的基礎都是他的文化,以及這一文化的吸引力。

在約瑟夫·奈看來,經濟、文化因素在國際關係中的作用日益明顯,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國家,都要學會通過新的權力資源,即軟實力,來實現目標。軟實力雖然沒有硬實力那種「明顯的」和「直接的」力量,但卻有更加持久的「滲透力」。冷戰時期,美國運用了軟、硬兩種實力對付蘇聯,蘇聯一味發展硬實力,因沒有軟實力支撐,最終亡黨亡國。正是在這種意義上,越來越多的西方理論家以史為鑑,強調文化的控制是21世紀世界爭奪權力的焦點。

文化安全是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國的觀念形態的文化(如民族精神、政治價值理念、信仰追求等)生存和發展不受威脅的客觀狀態。當威脅文化的不良因素增多,威脅到國家觀念性的文化的存在,影響到文化健康發展趨勢之時,文化就會處於危險的狀態。反之亦然。因此要用動態、戰略的眼光看待國家文化安全,既要立足於當前危險,維護文化的生存安全;又要著眼於威脅文化健康發展的隱性因素,確保文化的長治久安。

隨著全球化浪潮的發展,國際間的政治、經濟、外交、科技、傳媒都將成為強勢文化擴張的手段。掌握「超國家領域」的控制權,通過控制他國人的頭腦來改變國家之間的權力關係,實現其政治、經濟等戰略利益,成為某些國家實行新式侵略的手段。文化不僅成為冷戰後民族國家捍衛國家主權鬥爭的重要武器,而且也成為冷戰後構架國際合作的重要橋梁。文化,這種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諸多方面的積澱物,已經成為大國擴張的手段,「成為了一個舞臺,各種政治的、意識形態的力量都在這個舞臺上較量。文化不但不是一個文雅平靜的領地,它甚至可以成為一個戰場,各種力量在上面亮相,互相角逐」。[]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在1992年的《人類發展報告》中,首次把文化安全列為人類社會應該享有的一項基本權利。

2.我國文化安全面臨的嚴峻形勢

經濟全球化使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聯繫空前的緊密,彼此之間的依賴感在不斷地增強。與此同時,當文化產品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傳播時,會對這個地區已經形成的地域文化、價值觀、生活方式構成威脅,造成文化的衝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文化交流之間是不平等的,出現單向流通現象,發達國家大量文化的傾銷使包括中國在內的第三世界的本土文化受到壓抑。西方國家,通過文化產品在意識形態方面向我們傳播、滲透、侵襲,與我們抗衡和較量。

目前,在世界文化市場上,文化輸出大國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美國、歐盟、日本。以圖書刊物、音像製品、網絡產品為代表的大量文化產品衝擊著我國文化市場。國外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也隨著未曾篩選的文化產品洶湧而來。這些文化商品一邊獲取巨大的經濟利潤,一邊傳播者西方發達國家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對我國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們對西方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產生好奇與模仿,我國的民族文化傳統被侵蝕、我國文化獨立性被破壞、甚至我國文化有被同化的危險與傾向。大量外國文化產品的輸入,衝擊了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的文化歸屬感,並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我黨意識形態的社會文化心理基礎。

面對世界強勢文化挑戰,如果要樹立大國形象,要實現和平崛起,必須提高我國文化競爭力,必須有跟我們大國地位相稱的文化內核,必須用我們的文化理念去影響世界,這直接關係到我國的國家安全與文化安全。當前,軍事力量仍是最重要的維護安全的手段,但單純依靠軍事手段已無法解決日益複雜的安全問題,這既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當代國家安全的客觀事實。

三、 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戰略舉措

當今世界,以美國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處於強勢地位,而儒家文化、伊斯蘭文化、東正教文化、非洲文化、拉丁文化、印度文化等處於相對弱勢的地位。這種格局大體上與國家經濟力量的強弱相對應。科技和經濟實力的強弱決定了一種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導致美國文化在全球泛濫、加重了西方文化與非西方文化不平等關係。建立文化安全戰略,維護社會主義文化的主體性,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

1.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文化屬於上層建築領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中華文明之所以成為世界歷史上唯一未曾斷裂而延續至今的文明,除了地理位置上的相對封閉,避免了野蠻文明的入侵,另外很重要的一方面即是由於中原農業文明相對於周邊遊牧文明以及漁業文明的進步。在與周邊民族交往的過程中,中原文明的包容性與開放性及其先進性,同化了周邊落後文明,先進的生產技術得到推廣與應用,儒家的思想理念覆蓋了東亞並影響更廣泛的地區。

當今,美國文化瀰漫全球,追根溯源在於美國的科技、經濟、軍事實力的獨佔鰲頭。18世紀,法語是西歐國際會議的通用語言,英語還被認為是野蠻人所使用。到了19世紀,「日不落帝國」英國的殖民地遍布全球,英語取代法語成為世界通用語言。第一次世界大戰沉重打擊了英國,英國慘勝,不再是昔日的霸主,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如果說一戰只是讓美國成為世界經濟老大,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美國,則是全面發展的大國。冷戰期間,美國的遏制戰略、和平演變戰略,終於在1991年花開見果。

中國要想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阻止美國「文化全球化」的文化帝國主義戰略,要在基礎方面下工夫,那就是擁有看家的本領,發展科學與技術。當全世界都需要中國的科學與技術,當世界前進的腳步離不開中國,那也就是中國的文明不戰而勝的時候了。以中華文明的特點,這個過程不是血腥的,而是柔和的,自然而然的。

2.保護本土文化

首先,語言安全是國家文化安全的基礎。「任何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因素都是語言和宗教」。亨廷頓的這種認識與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和學者達成了共識,所以才會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馬來西亞為了強調民族的統一性,堅持以馬來語為國語,才會有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所提出的東方價值。語言是文化的基本要素,一個民族的語言,是表達本民族和外國先進文化的基本載體,與文化內容一樣對文化安全發揮著基礎性影響。國家對文化產品的控制,尤其要注意語言的本土化。

在學校教育中,尤其要注意保護本國語言和文字。「欲先去其族,必先去其史」。文字是歷史記載的載體。當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方面,要做好漢語文教育與英語教育的關係,不能把英語教育置於漢語教育地位之上,而是在需要英語的領域加強英語教育。近代中國,有很多留學國外取得很大成績的科學家,沒有哪一個是漢語比英語差的,如果真的哪一天一個中國人英語表達與寫作能力超過漢語,那離這個人不是中國人也就不遠了。

語言文字也是一種思維符號,中國的方塊字裡面包含著多少學問恐怕不是三言兩語能夠道得清楚的,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方面,語言與文字的保護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保護傳統文化節日。中國的傳統節日包含著很多對自然和宇宙規律的尊重,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智慧。是中華民族敬畏自然天地,重親情、講倫理,崇尚家庭和睦、鄰裡友善、社會和諧,天人合一的外在表現。這些在農業社會時期就流傳下來的節日,承載著很多人文的故事,並且與一年中的節氣相對應,記錄著這個民族在探索天人合一的過程中的努力。這些觀念是千百年來自然形成的,非常重要,在現代社會,應該怎樣繼承和弘揚這些優秀文化傳統,這對加強我們新的文化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 發展文化產業

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文化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日益缺乏。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效,已經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但是這場改革讓中國在思想文化領域,在整個社會層面都積累了很多問題。相對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規模,文化繁榮程度不夠,傳統文化大面積流失,以致整體文化實力與我國經濟實力及國際影響力不相適應。

黨的十八大報告確定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目標是要實現社會的整體繁榮,文化在實現這個過程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黨對文化非常重視,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等一些新的閃光點,文化被抬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越強大,文化認同的問題越迫切,當經濟的國界在逐漸消解的同時,文化的國界顯得越來越重要。當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只有保存好自己文化的特色,才有尊嚴和自信,也才有對話的資格和權力。全球化的進程當中,作為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基礎的文化認同、價值認同,在綜合國力的競爭當中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文化格局更是需要靠共同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共同的精神家園來維繫。

4. 處理好文化的多元化與國家文化主體性的關係

文化的多元化是承認各個文化的平等地位,給每種文化以發展的空間,減少文化對抗。但是,文化多元性並不能排斥文化主體性的建構,因為如果過分強調文化多元而忽視主體建構,將給外來強勢文化的滲透以可乘之機。所以,多元文化並不是一種簡單的多元文化組合,而是必須以建立國家文化主體和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為目標,以此應對外來強勢文化的滲透和入侵。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很大程度上源於它的的開放性與包容性。無論是盛唐雄漢時期的主動開放,還是中原文明在與遊牧文明對抗的過程中,都吸納與同化外來的與周邊的文化。正如孟子所言:「以仁假力者霸,霸必有大國」。中華文明以其仁者不憂的姿態一次次地迎接挑戰,直到近代在堅船利炮面前喪失了自信。面對全球化所帶來的新式的文化霸權,中國不需要文化上的保守,也不必被所謂的「文化全球化」所蒙蔽,以「獨立而不改」的中華本色、兼收並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

 「我們必須既要反對文化上的霸權主義,又要反對文化上的保守主義。要反對文化上的霸權主義,必須以承認和接受多元文化為前提,必須充分理解和尊重人類各種文明、各個民族、各個群體甚至每個人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反對文化上的保守主義,必須是以承認和接受多少世紀以來各個民族之間的文化交往和互相影響是文化發展的裡程碑為前提,批判排斥一切外來文化的狹隘心理。因此,應該以一種新的視角來觀察當前不同文化之間的關係,並建立一種新型的文化上的多元化的格局。」[]這或許是我們應該建立的一種文化自覺。

 

相關焦點

  • 全球化背景下恐怖主義的文化反思
    全球化背景下恐怖主義的文化反思 因此,恐怖主義問題以簡單的「以暴制暴」的思維無益於問題的根本解決,必須深入分析恐怖主義背後的深層文化原因。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恐怖主義  (一) 什麼是恐怖主義  到目前為止,「恐怖主義」有上百種定義。由於人們的立場與文化背景不同,其對恐怖主義的定義各不相同,甚至出現相反含義。
  • 人本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旅遊產業如何發展?
    人民網訊   在11月16日-17日由全球化智庫(CCG)、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和三亞市政府共同主辦,中國美國商會和中國歐盟商會協辦的第五屆中國企業全球化論壇上,駐華領事、專家學者、企業負責人在午餐會就「中國文化旅遊產業國際化」展開討論。
  • 人本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旅遊產業如何發展?
    人民網訊   在11月16日-17日由全球化智庫(CCG)、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和三亞市政府共同主辦,中國美國商會和中國歐盟商會協辦的第五屆中國企業全球化論壇上,駐華領事、專家學者、企業負責人在午餐會就「中國文化旅遊產業國際化」展開討論。
  • 全球化背景下法國文化外交的「守」與「攻」
    作為文化底蘊同樣豐厚的中國,面對文化全球化造成的衝擊和挑戰,應借鑑法國文化外交的精華,促進自身文化的發展,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進步打破了國與國之間的時空界限,拉近了各國人民的距離,各國之間的聯繫、交流與合作日趨頻繁,全球化進程愈發加快。
  •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凝聚力建設的核心和支點
    全球化大背景下不同文明之間的碰撞交融已經不再是自發自為的模式而是呈現為一種人為控制的綜合模式,文明傳播遷徙的途徑全球化背景下的這一新變給文化建設提出了嶄新課題,也帶來了全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費孝通先生提出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概念,為新時期的民族與文化的研究開拓了一個全新的領域。
  • 向雲駒 |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民間文化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轉換,進入人類文化遺產的天地,是一場規模宏大的文化觀念上的思想解放運動,更是一出全民性接受全球化事實並匯入到全球化進程中去的重大歷史事件。中國積極參與國際非遺保護行動,獲得了世界性聲譽,也為國際社會貢獻了非遺保護的獨特智慧與經驗。在破解非遺主客體身份糾纏的哲學悖論時,中國找到了打開難題的鑰匙。
  • 學誠法師: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佛教
    全球化為漢傳佛教創造了新的發展契機,令其得以重新審視歷代祖師們留下的豐富遺產,從中提煉總結更富時代特色的法門,以適應多元文化背景下眾生的不同需求。回顧歷史,臨濟宗的話頭禪最終在中國禪法中一枝獨秀,其背後因緣實與當時中國人的文化個性有直接關係。
  • 跨文化溝通交流課程-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溝通與交流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經濟全球化,其趨勢猶如滔滔洪水,連綿不絕;全球化浪潮下的商品經濟,也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我們無一不享受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成果,曾幾何時,買到國外的商品還需出國帶著巨大的行李,而如今只需要手機一點,你想要的國外商品不日就送遞至家中......
  • 論美劇文化滲透下的中國文化安全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劇迅速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並大受歡迎。但是美劇作為美國的一種出口文化,其背後隱藏著濃厚的美國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利用一種隱蔽的方式對中國文化進行滲透。本文首先對美劇在中國的發展現狀和原因進行了闡述,從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四個方面對美劇文化滲透過程中對我國文化安全造成的威脅進行了分析,最後提出了維護我國文化安全的策略。 關鍵詞:美劇;文化安全;文化滲透 近年來,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和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之下,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這有利於我們借鑑和吸取西方有益的東西。
  • 全球化背景下的公共行政研究取向
    但是,對於本土化的問題,不能作出簡單化的理解,而是需要在對全球化背景下的人類共同問題的解決中去實現本土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化所包含的核心內涵是中國公共行政研究者對世界的貢獻。反而,我們需要防止的是不顧中國現實的盲目崇外。但是,另一種盲目排外的傾向也還是需要時刻警惕的,任何以中國現實的特殊性為理由而對發達國家公共行政學理論及其實踐經驗表達輕視,都是不足取的。特別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自覺的相互學習和借鑑是無可迴避的行為導向。全球化意味著人類所遇到的共同問題多於一國自身的問題,即便是在量上並不顯得很多,而就問題的性質而言,也是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
  • 文化全球化與文化帝國主義
    在這個過程中,各民族因彼此交往的增加,使其文化在廣泛的歷史背景下碰撞、交流或交融,更加充滿朝氣和生機,也變得更加絢麗多彩。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現實,人們都能真切地感覺到中國文化、希臘文化、印度文化、希伯來文化、阿拉伯文化和非洲文化等文化傳統的影響。
  • 關於全球化中的中國文化
    文化的多樣性,儘管在 歷史 發展過程中受到過強勢文化試圖以自己為標準改造弱勢文化的挑戰,而且對弱勢文化來說,這種挑戰在當代來勢迅猛的全球化大潮下顯得更為嚴峻,但任何將自己的文化定於一尊的說法都與世界文化發展的大勢相悖,必將受到抵制而無法發展。
  • 第七屆中國企業全球化論壇:全球化逆風背景下,全球科技合作將走向...
    在當前國際疫情持續蔓延和全球經貿形勢異常嚴峻複雜的背景下,全球化智庫(CCG)與北京商務局將於2020年9月8日(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期間)聯合主辦服務業擴大開放暨企業全球化論壇。圓桌研討1 疫情時代全球服務業開放與合作: 機遇與挑戰 圓桌研討2 全球化逆風背景下的全球科技合作
  • 「文化全球化」下的洋節日
    點擊上方直隸雅苑,關注我~ 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似乎也在全球化:我們的春節走出了國門,同時各種各樣的洋節日也源源不斷襲來。 5月13日——五月份的第二個基督教禮拜天——母親節。 任何節日設立的初衷,都是使節日裡所慶祝的具象融匯於我們日常生活中,或者加強其文化內涵。所謂「過節」,是要由內而外的,發乎情、止乎行,而不僅僅是擺幾個pose,僵硬地表達愛,即使鮮花再美,禮物再貴重,也不如平時「少氣你媽」來得實在、來得真切。
  • 王寧:全球化與信息社會的文化傳播
    王寧教授本次講座的主題為「全球化與信息社會的文化傳播」,主要包括:全球化的悖論;信息社會的文化傳播和文化安全;全球化理論建構體系和大眾文化的審美價值等內容。     全球化的悖論      王寧認為,當代的全球化主要體現在國際化、自由化、普遍化和星球化這四個方面。國際化主要是指跨越國界的,描述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差異。
  • 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樣性
    相反,文化卻因具有各民族文化相異這一特徵所決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形成文化的多樣性。   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滲透於社會生活的各領域,對於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歷史觀、價值觀,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惡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文化是文化的核心。
  • 全球化格局下的國家文化現狀(上)
    20世紀前期的第1次世界大戰是以西方文明為背景對全球化做出的野蠻解讀,對這種全球化格局的一次用武力方式的闡釋,其潛臺詞就是,誰的胳膊粗拳頭大,誰就能分配權利和利益,誰就代表了未來的發展導向。甚至誰就是正確的。
  • 強世功:「天下一家」——「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治理困境和出路
    這次疫情以極端方式暴露出目前全球治理體系面臨的根本困境,即不斷加速的「深度全球化」歷史進程與美國試圖建構的世界帝國體系產生了衝突。具體而言,在「深度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連為一體,成為休戚相關的「命運共同體」,這就意味著我們要以「天下一家」的視角來關注全球治理,推動要國際合作,讓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發揮更大作用。
  • 清華大學張德: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
    我第一次見張教授,也是第一次在現場聆聽他講課,我讀MBA,張教授寫的《人力資源管理開發與管理》,是我們的必讀教材,因此今天非常榮幸親耳聆聽張教授給我們講課,主 題: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主講人:張德(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人力資源與組織行為系主任、教授、博導)非常高興和大家有機會在一塊探討現在比較關心的問題,跨文化的人力資源管理怎麼搞?
  • [學子論文]大眾傳媒背景下雲南少數民族地緣文化安全現狀的實證研究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和新媒體的快速成長,國家文化安全成為了一個越來越重要的課題。少數民族地緣文化作為文化傳播過程中的特殊群體,在大眾傳媒背景下受到了多重衝擊。本文基於對雲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田野調查,以實證的視角分析少數民族文化存在的不安全現象,並為當地文化的發展走向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