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全市民政系統堅持改革創新,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職責,著力推動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努力創造高品質生活。重慶民政微信公眾號特開設「回眸『十三五』」專欄,回顧和梳理「十三五」時期我市民政事業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
「十三五」期間,重慶養老服務工作以」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為主線,打通「堵點」,消除「痛點」,破除發展障礙,健全市場機制,加快構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充分發展,醫養有機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不斷提升養老服務供給能力和水平,奮力託起山城幸福夕陽紅。
大力推動「千百工程」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全面升級
近年來,社區養老服務「千百工程」、老年人照顧服務計劃和農村失能特困人員集中照護工程3項任務納入全市15件民生實事推進。
目前,全市已建成158個街道養老服務中心和2709個社區養老服務站,全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覆蓋率從38.9%提高到94.5%,預計今年年底全市220個街道養老服務中心和2900個社區養老服務站建成,基本實現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全覆蓋。
積極推動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社會化運營,形成「機構建中心帶站」可持續運作模式,實現「一網覆蓋、一體服務」的成片聯網服務。以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為載體,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康復、休閒娛樂、助餐助浴、就醫救急等社區居家服務,讓老年人在「一碗湯」的距離享受優質社區居家養老服務。2017年以來,九龍坡、沙坪垻、渝中等8個區先後被確定為中央財政支持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地區。目前,全市有助餐點462個,開展社區助餐服務12.6萬人次、助浴服務1.2萬人次、助醫服務30萬人次。
提升機構養老服務水平
專業服務「零距離」
從2017年開始,全市所有養老機構嚴格按照養老機構服務質量115項重點指標,開展養老院服務質量大檢查大整改,全面開展養老院服務質量專項行動,加強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宣貫實施,推進養老服務標準化建設,引導促進養老機構高質量發展。制定養老機構等級劃分與評定地方標準,建立起養老機構綜合評定體系和養老機構運營質量專項「金葉」雙評價體系。2019年已對全市養老機構開展養老服務基本質量規範評估工作,達標率超過65%。培育了重慶一福、青槓、凱爾、宏善、合展、百齡幫等一批大型品牌養老機構。
積極探索新模式
切實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
目前,全市已完成33家失能特困人員集中照護機構建設,實現有意願入住失能特困人員集中照護全覆蓋。從2019年開始,開展鄉鎮敬老院提檔升級改造工程,計劃對300家鄉鎮敬老院的熱水供應系統、老人房間標準化、公共洗浴間適老安全化進行升級改造,提檔升級保障型床位,保障農村特困對象集中供養。加強農村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規劃建設鄉鎮養老服務中心800個,農村互助養老點5180個。
積極探索互助養老有效途徑,培育村「兩委」牽頭、基層老年協會和老年社工組織等配合的為老服務隊伍,探索開展以「時間銀行」為主要內容的為老志願服務,為留守、高齡、低收入失能、計劃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提供鄰裡互助、定期探訪、居家上門、生活照料等養老服務。
醫養有機結合
為老人就醫增便利
推進醫療機構開展養老服務,簡化醫療機構舉辦養老機構備案流程。截至2019年底,全市提供養老照護和長期護理服務的醫療機構75家,護理院(站)26家,開設老年病科的二級以上醫療機構86個。目前,全市已有80家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籤訂協議合作1199家,城鄉醫養服務能力達到94.9%。
強化社區居家醫養服務,鼓勵將養老設施與醫療設施集中或鄰近設置,拓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功能,為養老服務設施開展定期醫療衛生服務服務,推動醫養服務進社區、進家庭,為老年人提供基本公共醫療服務。
試點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印發《重慶市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意見》,在大渡口區、巴南區、墊江縣、石柱縣等4個區縣有序推進長期護理保險試點。打造了重醫附一院青槓老年護養中心、重慶市第一社會福利院、沙坪垻區井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8個醫養結合示範單位。
放寬養老服務市場
扶持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
放寬養老服務市場準入,實行養老機構備案登記制度,將備案登記權限全部下放到區縣,實現異地辦理養老機構備案登記業務。注重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扶持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促進養老服務業與康養旅居、老年用品產品、智慧健康等產業融合發展。
連續15年舉辦中國(重慶)老年產業博覽會,搭建養老服務業交流提昇平臺。
截至目前,全市社會辦養老機構投資37.5億元,引進了光大集團、泰康人壽、遠洋投資等9家大型規模化企業,培育10家本土連鎖化品質化養老企業;建成國家級智慧健康養老企業5家,市級養老產業聚集區3個、醫養結合示範機構8家、老年康復輔助器具產業園區2個、康養旅居示範基地7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