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北京市民反映北京拆除廣告牌匾後「找不到回家的路」、「用紅布條幅代替牌匾」。今天,北京市城管委回應稱,目前正在制定街區總體設計,將注重街區特色,同時將拆除和規範重設同步。據介紹,北京二環內電力架空線明年可確保全部入地。與此同時,已拆除1.4萬塊樓頂各種牌匾標識。
城市上空蜘蛛網般繁密的電線,確實大煞風景。也因此,北京清理架空線受到肯定。但說到商業牌匾、單位標識,情況則要複雜得多,並非一個「亮出天際線」所能完全承載。
一般而言,牌匾標識的存在,往往有一個命名、習慣,最終進入民眾記憶的過程。一些老字號、老單位,時間一長,其牌匾已不僅僅是這家單位的名稱,而是成為一種公共定位的路標。如果通過一紙政令就直接摘掉,雖說「找不到回家的路」者是少數,但對於城市與市民記憶,無疑是種缺憾。
另外,店招雜亂、形制各異,是否就一定意味著「天際線」不美,也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在大多數民眾眼裡,標識與指引功效優於審美作用。至於像大柵欄一帶文物古玩店的店招,往往都成藝術品了。
不少人熱衷一些美術作品及影視劇中的城市影像,那橫豎交錯的街道、鬧鬧哄哄的店招,在當時及現在的很多人眼裡,都是商業繁榮、城市活力的象徵,而不會被認為影響了城市的天際線。
同樣,遍觀美國、日本、韓國以及國內香港、澳門等地,也沒有將城市的牌匾標識作為影響天際線的障礙物看待,頂多是設置一些基本的限制加以規範,比如霓虹燈的使用不要影響民眾休息,牌匾要強調可辨識等等,宗旨都是為了滿足公眾的便利。
此前,國內有些城市也有過更換店招的行動。比如把一個街區的店招弄成一個顏色、一樣字體等,儘管在政令之下得以貫徹,但從實際看,這些店招都是失敗的。過度講求「整齊劃一」必然抹殺了特色。
因此,在清理城市牌匾標識的行動中,有兩個問題必須注意。其一,不要把拆除這項公共政策簡化成「一刀切」,該拆的拆了,不該拆的也拆了,而是要有調查、有甄別,既要堅決清除各種亂象,更要切實保護城市多元、豐富的底色。一個城市不應該在一夜之間就徹底抹去記憶、截斷傳承,也不應該將正常的雕琢細節搞成了仇視商業、拒絕民意的行為。
其二,在「重設」工作中,不妨廣開言路,擴大公眾參與,接受民眾意見,把新的牌匾標識設計得漂亮、豐富一些,避免「找不到回家的路」從笑話變成現實。
城市的一大魅力就在於多樣化與包容性,在於層出不窮的創意,在於各類人群中的交融與共生。城市的各種細節、設計、規劃等,均應遵照這一原則進行。舍此,把一切搞得一模一樣、整齊劃一,與發展無關、與民生無關,與美好亦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