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我獨自佇立在深秋的橘子洲頭,眺望著湘江碧水緩緩北流。看群山變成了紅色,層層樹林好像染過顏色一樣;滿江秋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風破浪,爭先恐後。雄鷹展翅在遼闊的高空中飛翔,魚兒在清澈見底的水中遊著,一切生物都在秋天裡競相自由地活著。面對著無邊無際的宇宙,我要發問,這蒼茫大地的盛衰興廢,由誰主宰?
過去,我和朋友們經常攜手結伴來到這裡漫遊。以往無數不平凡的歲月至今還縈繞在我的心頭。同學們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大家躊躇滿志,豪情奔放,強勁有力。評論國家大事,發表文章揭露黑暗的社會,宣揚革命的真理,把那些達官貴人、軍閥官僚斥若糞土。大家是否記得,當年我們在江水中遊泳,那激起的浪花幾乎擋住了疾駛而來的船?
1925年
【疑難字注音】
百舸(gě); 寥廓(liáokuò); 遒(qiú); 遏(è)
【作者簡介】
毛澤東,字潤之。1893年12月26日生於湖南湘潭韶山沖一個農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毛澤東是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相關知識】
這首詞寫於1925年深秋。大約是在毛澤東離開湖南前往當時革命活動中心廣州時所寫的。從1911年至1925年,毛澤東曾頻繁在長沙學習、工作和從事革命活動。這期間,國內外發生了眾多影響世界形勢的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蘇聯十月革命、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等。如此的歲月,讓毛澤東熱血澎湃。在他的眼中,這些事件儼若歷史群山中聳立的一座又一座崢嶸的高峰。1925年初,毛澤東從上海中央機關回到故鄉韶山,一面養病,一面從事農民運動工作。同年夏季,他在韶山建立了黨支部。8月底軍閥趙恆惕察覺毛澤東的活動對他的軍閥統治造成威脅,下令逮捕毛澤東。毛澤東避開軍閥趙恆惕的追捕,秘密到達長沙。
長沙,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傍水名城。從初出家門求學到1925年在此呼喚民眾革命,毛澤東與長沙分分合合十多年。當他重遊嶽麓山、橘子洲,想起眼前的革命形勢,他站在橘子洲頭,看嶽麓山諸峰,楓林紅遍;湘江碧濤,片片徵帆。仰望蒼鷹盤空,俯視錦鱗遊泳……置身於充滿生機的山川,面對著壯麗的景色心曠神怡,滿懷豪情,又感悟起興,浮想聯翩,眼前的景物與往日的情景相疊映,近來的鬥爭與深沉的思索相交匯,不禁詩情蔚然,吟成此篇。
【賞析】
這首詞在寫作上的特點是:層次分明,情景交融,感人至深。詞的上闕,寫出作者這次到長沙重遊的時間和地點。接下來「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萬類霜天競自由。」詩人描繪了南國秋天漫山的秋景,色彩斑斕,無限壯麗。這裡作者運用了象徵的手法,借景抒情,表現了對當時蓬勃發展的革命形勢的深切感受。
接下來「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面對這無邊的蒼穹,「萬類霜天競自由」,由此想到中國人民仍處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重重壓迫下,有誰能掌握事物的發展變化使中國人民得到自由呢?詞的下闕寫毛澤東曾先後在長沙生活、工作有十年之久,在長期的革命活動中,結識了很多同志,回憶這十幾年來世界革命和中國革命發生的巨大變化,真是「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糞土當年萬戶侯。」這裡用豪邁昂揚、節奏鏗鏘的詞語描繪出毛澤東和他年輕的同學們個個胸懷大志、奮發圖強和憂國憂民的豪情。他們評論國事,寫出了許多「激揚文字」,把壓迫人民的封建軍閥一概視為糞土。這裡的「萬戶侯」,是用以借指當時先後盤踞湖南的反動軍閥,也可以指當時國內一切大小封建軍閥。表現了毛澤東和他的同學們對敵人那種勇敢的反抗精神。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用反問句的形式,留下空間讓讀者思考,更具有吸引力。詞的最後「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這裡把當年他們在激流中遊泳所激起的水浪,把行駛如飛的船隻都阻擋住的情景寫得有聲有色。全詞渾然一體,既表現了很強的生活情趣,也表現了作者的壯志豪情。
圖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