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宗的倫敦SoHo原本是紅燈區,色情大王的帝國基地,後來色情業式微,變成倫敦金融區上班族的泡吧聖地,嗜酒如命的倫敦潮人聚會聽音樂的地方,附近的文化表演場館也場場爆滿。
作者:柴子文,騰訊·大家專欄作者,文化評論人。先後供職於《南方周末》、《亞洲周刊》等媒體。現供職於香港某基金會。
在中環荷李活道一帶,常常看到一群一群的遊客,樣子跟中國人相似,舉止也相類,同樣大聲說話,還比手畫腳。走近聽一聽,才發現原來是韓國人。想想也對,內地自由行激起的「戰場」,是在廣東道。荷李活道的消費模式,就像產業鏈或生物鏈一樣,已在上遊。雖然都是全球化的風景,這裡的小店經營模式,卻別有韻致。
有兩件事,是中環獨有:抬頭,看到摩天大樓;低頭,走上半山電梯。儘管本地文化人感慨現代大改造,毀掉了維多利亞時代的城市風光,但半山電梯,算得上是一個立新保舊、激活城市潛在能量的範例,貫穿起香港島最庸雅也最狂野的日與夜,在這裡,你甚至會有置身異域的海市蜃樓錯覺。
中環至半山行人自動電梯為世界上最長的戶外自動扶梯。扶梯於1993年啟用,當初香港政府蓋這座自動電梯是香港為了解決交通問題,而特別設計的交通工具,如今成為這個都市的招牌特色,圖片源自網絡。
猶如大動脈,全長800米的半山電梯,以中環街市為起點,沿途經過荷李活道、士丹頓街、伊利近街、堅道等15條街道,最後到達半山的幹德道,垂直距離135米,由20條自動電梯和3條自動行人道構成。港英政府耗費巨資興建,1993年10月啟用,是世界最長戶外行人電梯,每天有8萬人次使用。
因為地勢狹長、曲折向上,半山電梯大部分只有一條單向通道。每天早上六點到十點以前,電梯下行,方便周圍居民上班。早十點到晚十二點,電梯上行。乘完一趟半山電梯,需要20分鐘。
20分鐘的旅程,從熱鬧的SoHo區開始。倫敦、紐約早已有SoHo區,香港的SoHo恐難脫仿效之嫌,卻因為半山電梯,也可以獨具一格。
半山電梯貫通毛細血管般密集的街區,連接或創生線路,給這城市帶來充沛的流動性。提供便利之餘,打破汽車都市吞噬散步空間的僵局,給本已飽和的舊商業區,帶來新的創業機會。這一帶原來只有零星店鋪,半山電梯開通後不久,沿著半山電梯,輻射到周邊地區,創生出蘇豪區(SoHo,South of Hollywood Road縮寫)。
正宗的倫敦SoHo原本是紅燈區,色情大王的帝國基地,後來色情業式微,變成倫敦金融區上班族的泡吧聖地,嗜酒如命的倫敦潮人聚會聽音樂的地方,附近的文化表演場館也場場爆滿。紐約SoHo(south of Houston street)原本是棄置的廠房區,六七十年代廉價租金引來藝術家進駐,從事先鋒創作,民間推動、政府修例,改變工廈用途,後來租金上漲,藝術家逐漸撤離,這裡變成展館、精品店和特色餐館的特色文化區,這種發展模式在美國被稱為SoHo效應。
也許,SoHo就像全球化的一間樣板房。商業消費與藝術文化,是壁壘分明,還是可以共冶一爐?安迪·沃霍爾將商業和藝術結合的方式看起來非常簡單:絲網印刷帶來的粗糙質感、重複的畫面、沒有內容只有形式的電影畫面。將藝術商業化、創作消費化的波普藝術,究竟是對消費主義的旁觀式嘲諷,還是「商業藝術家」式的熱情擁抱,本身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城市是否容得下先鋒藝術家,藝術家是否有足夠權力與商業、政治討價還價。這種權力,來自藝術家或文化人能否創造足夠有突破性的作品或議題,也來自市民是否有足夠包容好奇的審美。就像法國著名街頭藝術家Space Invaders近日來港,在香港街頭的角落創作多款精彩馬賽克塗鴉,但頃刻之間被港府剷除,這激起媒體關注,臉書上大家都在談論:看,這政府就是不懂藝術!而這,在Space Invaders看來,正是作品最重要的一部分。
就位置和功能而言,附近的擺花街,在香港禁娼之前原也是尋歡作樂之所,毗鄰中環金融區,又聚集世界各地特色菜餐館、酒吧。荷李活道一帶同樣聚集起最多的畫廊、展館和精品店。而在未來幾年,中環將有標誌性的三個建築,分別舊中區警署、舊已婚警察宿舍、中環街市,重點保育為創意設計、當代藝術等範疇的文化區。藝術、商業、消費,在這裡一應俱全。有人擔心過于洋化,我擔心的倒是,究竟無論來自本地、內地或者外國的藝術家,能否帶出足夠多的衝擊,給香港帶來多少新鮮空氣。
斜坡上的中環,生長出各色色樣、華洋雜處的小店。仿佛一位城市規劃師在冥思苦想,精心構圖,經年累月設計而成。但這一切,其實只是由城市的物以類聚效應自然發生。
半山電梯的旅程再往上,商鋪越見稀少,安靜的畫廊、小小的咖啡店,點綴在安靜的住宅附近。而電梯沿線的摩羅廟街,坐落著香港最古老的清真寺。清真寺有一個籃球場大小的院子,奢侈地閒置著,長滿了荒草,斷壁殘垣的石牆上,爬滿了青苔。禮拜日,穆斯林在清真寺外的半山電梯旁,禮貌地向過往的行人派發傳教傳單。清真寺對面是一家連鎖咖啡店,卻因為位置獨特,享受著詩意的環境。
到達20分鐘旅程的終點,轉身向下眺望,是整個早已拆除邊界的維多利亞城。往下所見,是香港開埠後最早的生活區,至今,人們依然早出晚歸,光顧著肉攤魚檔林立的街市。有聲有色有質感的狹窄街道,層次豐富,錯落有致,可以平視摩天大樓的樓頂,仿若俯覽城市生活的脊椎。香港完整的現代都市感,撲面而來。催化你重新思索城市與人的關係,城市的脈絡和背後的故事。
對很多人來說,香港需要新的故事。中環的孫中山史跡徑,清楚標示了這一帶發生過的革命歷史。在利益群體競相表達自己、邁向普選的年代,中環價值、地產霸權,提出問題已經遠遠不夠。問題背後的政治激蕩、文化衝擊,早已累積到火山口的邊緣,噴薄欲出。中環這顆心臟,發起城市文明的跳躍律動。如今,正等待著鑲嵌進歷史的獨特故事。(文/柴子文)
——————
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關注騰訊·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閱讀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