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懂點事以後,一年春暖花開的季節,媽媽領我上縣城姥姥家。乘坐的是一掛四匹馬拉的膠輪大車。 路兩旁盛開著許多黃燦燦的婆婆丁花,還長著很多綠油油的青草,還有一些車軲轆菜。 車老闆兒搖晃著長長的鞭子,不時抽打幾下前邊拉套那三匹棗紅色大馬,又用鞭杆子敲打幾下那駕轅的青馬屁股。那四匹馬就加快了腳步,拉著大車一路小跑起來,馬蹄踏在地面上發出嗒嗒嗒的悅耳響聲。我的心也隨著這馬蹄聲響,早已飛向了那嚮往已久的城裡。童年的我望著那藍藍天空中隨風飄動的白雲,還有那些在田野裡興高採烈忙祿的人們,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因為這還是我第一次坐車出這麼遠的門,而且又是去縣城。 一路上不時會有一些趕道的人招呼車老闆停下車,請求老闆子捎個腳兒(搭車同行)。只要車還有空位,車老闆不管熟人還是生人,總是來者不拒,都熱情的把他們讓上馬車按頓坐好。有帶小孩兒的婦女,老闆子還會幫她們把孩子先抱上馬車坐好。不時還有人哼起《社會主義好》這首歌,也有人唱起了「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這些當時流行的歌曲。快到街裡時,馬路逐漸變寬,車上的人都喊了起來:「快到街裡了,快到街裡了!」在大車快到西門的時候,迎面又過來一輛馬車,馬頭上的銅鈴發出叮叮噹噹的響聲。見到我們這掛馬車就放慢了速度。可能是對面車上有的人和我們車上的人都認識,雙方高喊著互相打招呼。我們車老闆兒問對方:「你們上街了?」對方回答:「嗯吶,你們才過來呀?」「我們這不才到嗎。」我們車上的老闆子回答著對方。 兩掛馬車上的人也互相打起了招呼:「上街都買點啥呀?沒多買些好吃、好喝、好穿好戴的呀?現在解放了,走社會了,日子好過了。」「嗯,買了,買了。現在好日子才剛開始。往後會越來越有奔頭啦!……從今以後走社會了,好日子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了。」直到那掛馬車已經走出很遠很遠了,兩掛車上的男男女女還互相擺著手高喊:「我們走社會了,我們走社會嘍!我望著那輛大車離我們越來越遠,猛然回過頭來,一座高大的拱形大門已出現在了我的眼前,媽媽告訴我這是林甸縣的西城門了,進了這個大門就是進到城裡了。大車再往東走看到路南有兩座兩層的樓房,起脊的樓頂紅色的瓦蓋,刷著米黃色的外牆……這是我長這麼大第一次親眼見到樓房,不禁好奇的站起來,向那樓房張望。馬車繼續向東行駛,房子越來越多,馬路縱橫,但房子多數也都是和農村一樣的土平房,只有街面上有些帶磚門臉兒的房子。還有幾處新的磚瓦房,那是第一百貨商店、第二百貨商店和聯營商店等公共場所。那時的林甸縣城還沒鋪柏油路面,除了十字街等主要街道是鋪的沙石路外,二道街以外還都是土路呢。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時的十字街正中間,還矗立一座高高的方座尖頂的俄式木塔,顯得巍峨而壯觀。塔下面方座四周的廚窗上,鑲著玻璃,裡面裝著各種宣傳圖片。木塔的四壁上還安裝著不同顏色的彩色燈泡。塔尖上還有一顆鮮紅的五角星,在藍天白雲的襯託下,發出耀眼的光芒。 從這次坐馬車上街以後,我幼小心靈中就珍藏了這樣一幅圖畫:從農村走進城裡;從窄路走上寬路;從人少的地方,走到人多的地方;從土房走進樓房,這就是在走社會。那座鑲嵌著紅五星的高大木塔也就成了我心中城市的標誌和象徵。一九五八年秋天,父母又再次領我進了一次縣城,這次是說去趕廟會。也記不清那次林甸縣是召開一次什麼大會,反正是開了很多天才結束。大會是以廟會的形式開幕的。還舉辦了一個規模很大的展覽會。 展覽會舉辦地點就在我第一次進城看到的西街那座小黃樓的二樓上。記得開幕式是在現在第二中學那個位置的大廣場上召開的。 廣場上的主席臺座西朝東,記得有位長的胖胖的縣長(後來才知道這是黃基龍縣長),還站在主席臺上和其他縣領導一起檢閱了參加大會的群眾遊行隊伍。印象很深的是這位縣長當時還揮動著手中的前進帽,不斷向遊行群眾招手致意。遊行群眾敲鑼打鼓,載歌載舞;有的舉著五彩小旗和彩色花環面向主席臺方向,高喊著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總路線萬歲!等口號,歡呼聲此起彼伏,響徹雲宵。在縣城舉辦廟會的那些天裡,廣場上還搭起了許多臨時的帳篷,帳篷內有炸麻花大菓子的,有烙餅蒸饅頭的,有賣各種小吃和水果的,有表演魔術雜技的,真是熱鬧非凡。這次進城,父母還領著我走進了我第一次進城時看到的那座紅色瓦頂,米黃色外牆的樓房(記憶中位置就在老縣委大院、現在比優特超市的位置)裡,去參觀一個林甸縣的大躍進建設成果展覽。 我第一次順著樓梯登上了二層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展廳正中的一個電動輪盤上,站著一個木偶男孩,手裡還舉著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他面帶笑容,隨著輪盤的轉動,他也四周轉著。好像是在宣傳展覽內容,又像是在熱情歡迎前來參觀的人們。在展廳另一側的牆壁上,擺放著用木板做成的類似書廚樣的案臺,案臺被分隔成若干份,每一部分展出不同的主題內容 ,分別有林甸工業、農業、牧業、商業、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展覽大廳裡,還擺放著一個巨大的沙盤,他是一個立體的林甸未來規劃設計方案的地形圖。 這個沙盤上顯示出的未來林甸縣城的遠景規劃一一房屋磚瓦化,整齊美觀。柏油馬路平坦寬暢,城鄉公路四通八達。農田成塊片片綠,樹木成網一行行,路兩旁的路燈整齊而美觀,城鄉電器化……。解說員一邊講解,有時又會按動一下電紐,那沙盤上的路燈就亮起來了。小汽車也在平坦的公路上飛跑起來。通過這次參觀,我腦海中的「走社會」又有了新的概念一一後來我就經常夢到沙盤上的景象,認為走社會後的生活,就應該像展覽會的沙盤上展示得那樣美好。也好像這樣美好的圖畫很快就會變成現實一樣。應該說當年林甸縣的領導者們,為林甸描繪的這幅圖畫,不可謂沒有遠見卓識,不可謂不高瞻遠矚。不過五十年代初,林甸縣政府為未來描繪的這一美好藍圖,因多方面的歷史原因,又走過了一條漫長而曲折的路程,直到中國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後才逐漸得以實現。時至今日,當年的夢想不但早已成為現實,而且遠遠超越了當年的設想,林甸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並正在實現全面脫貧,步入小康社會。
作者:孫樹林,林甸縣退休教師,酷愛文學,曾有多篇紀實文學作品發表在林甸往事平臺。林甸縣作家協會會員,大慶市作家協會會員。《林甸史話》編委會委員。林甸往事公眾微信號平臺搜集採訪創作與林甸相關聯的人與事,為積澱林甸的文化為宣傳家鄉做努力。為遠在他鄉的遊子建設精神家園,希望有一盞明燈可以眺望,有一片熱土可以還鄉!
顧問團隊
白玉蘭:大慶市網絡文學協會副主席 大慶日報文化專副刊副主任文字編輯:馬秀紅、趙豔琴、陳冬梅、梁學志、王淑豔、孔令琴。詩詞編輯:陳忠海 白建東林甸往事平臺自成立後一直秉持為積澱家鄉歷史文化為己任,感謝鄉親們的一路支持與鼓勵,不斷的奮力前行離不開你們的守望關注。投稿注意事項:文體不限1、word 文檔裡不含照片2、附作者簡介3、附與文風匹配的照片(此照片能放在word 文檔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