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剩山圖(部分) 圖TP
■ 無用師卷(部分) 圖TP
■ 《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赴臺點交啟運儀式上周在杭州舉行圖新華社
本月18日,珍藏在浙江省博物館的《富春山居圖》殘卷「剩山圖」將從北京啟運,前往臺北,從6月起,它將與珍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富春山居圖》的另一部分「無用師卷」合璧展出。這將是兩岸文化界的一大盛事。
燒成兩段的《富春山居圖》此次將會如何展示?分藏兩岸六十餘載的這兩段畫又是經歷了怎樣的周折才最終合璧?
首次跨海展出
5月11日上午,杭州,天色有些陰,間或有些小雨落下。
孤山下浙江博物館的一扇大鐵門被緩緩打開——這裡是浙江省博物館的庫房。「剩山圖」由浙江省公安廳警衛隊一路護送穿過煙雨西湖,到達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
「為保證庫房的安全,庫房第一道門的鑰匙和第二道門的鑰匙我們是分開保管的,任何人要進庫房,都得先通知保衛科並記錄在案。」浙博保管部主任蔡小輝說。
據介紹,這是「剩山圖」第一次離館出境展出。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浙江省博物館已經演練彩排過多次,5月11日這天,還閉館一天。
下午2時,在古琴《流水》聲中,《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赴臺合璧展覽點交啟運儀式開始。雙方工作人員在點交清冊上簽字確認後,浙江省博物館館長陳浩和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殷稼在點交冊上簽字確認。2時50分許,當浙江省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慢慢地打開存放捲軸的保險箱蓋時,全場的目光全部集中到一起。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將用紙包裹的畫軸緩緩從保險箱中捧出,輕輕地放在桌上,捻起手指,將保護紙攤開,「剩山圖」近距離呈現在眾人面前。當兩名點交工作人員一同捧起捲軸展示時,現場相機快門的「咔咔」聲頓時此起彼伏。
因為天氣的原因,「剩山圖」並沒有被打開展示,吊足了大家的胃口,這無疑也為之後在臺北開展的「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做好了鋪墊。
合璧並非合併
因為「剩山圖」價值非凡,浙江博物館顯得極為慎重。裝畫的箱子內部以泡棉材質製作,達到防震的效果。箱子裡置入了恆溼劑,使箱內的溼度可以保持在50%到60%之間。箱子的外頭有保險鎖,在「剩山圖」等放入後鎖上,將直到臺北才會被打開。
燒成兩段的《富春山居圖》現在早已各自裝裱,較小的「剩山圖」雖然只有51.4釐米,但經過歷代文人的裝裱、題跋,也已經很長。顯然,將兩幅畫合併在一起,是不可能的。
這次的合璧展出中,兩幅畫將會首次在一個大通櫃中展出。「一開始為了安全考慮,準備將兩段單獨裝裱,放入兩個展櫃合在一起展覽,但對觀眾來說,展櫃的隔離無疑是一大遺憾。」浙江省博物館館長陳浩說,「最終經過技術上的最大努力,現在確認兩幅畫會一起放在一個長達16.5米的恆溫恆溼大通櫃中聯合展出,大通櫃中將有高度適宜的斜面展臺擺放作品,方便觀眾參觀。」
據陳浩介紹,臺北故宮也為這次的合璧打破常規,6月1日開始的特展為期兩個月。而此前臺北故宮規定最高限制級別珍藏文物展示最多40天,臺北方面已經計劃「無用師卷」在本次展示之後進庫房 「好好休息」,預計下一次展示要在4年之後了。
11件文物隨行
此次與「剩山圖」一同赴臺的,還有從大陸各個博物館精選的其他11件和黃公望相關的書畫。這其中就有上海博物館珍藏的黃公望題倪瓚《六君子圖軸》和黃公望題錢選《浮玉山居圖》。浙江省博物館珍藏的兩件清代畫家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作品也在其中。
這11件文物中,還有三幅黃公望的畫作,分別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的《溪山雨意圖》、南京博物院珍藏的《富春大嶺圖》和雲南省博物館珍藏的《剡溪訪戴圖》。
「《富春大嶺圖》和《富春山居圖》的題材是相同的,從創作時間來看,《大嶺圖》先於《山居圖》,正是因為前者,讓黃公望產生了創作《富春山居圖》的想法。此次也是《大嶺圖》與《山居圖》第一次聯合展出。」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說,「觀眾可以近距離體會這兩幅作品的不同之處:《山居圖》是橫卷,筆勢雄偉,《大嶺圖》是豎軸,筆意簡遠。」
「打個比方,如果《山居圖》是交響樂的話,那麼《大嶺圖》就是民樂小調了。」龔良說。
臺北準備好了
「我們已經準備好了。」臺北故宮書畫處處長何傳馨告訴記者,「包括展廳的設計裝修、宣傳手冊的準備等等,都已經就緒。」
據何傳馨介紹,此次的特展將在臺北故宮2樓西側的210展室展出。這間展室也為《富春山居圖》的合璧展出做好了萬全的準備。「展櫃的溫度控制在20℃-24℃之間,溼度也嚴格控制在58%-63%。」何傳馨說,「為的就是讓這些古畫能在最佳的狀態下供民眾參觀。」
此次《富春山居圖》的合璧展出,在臺灣民眾中產生了巨大反響。
「我記得『無用師卷』上次公開展出也已經是10年前了。更何況這次是和『剩山圖』一起展出,這個機會是絕對不能放過的!」書畫愛好者郭允中很興奮。
「《富春山居圖》畫的是富陽,而富陽是宣紙的產地,這對我們來說也是相當親切的。」臺灣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董事長洪能仕說,「而且我也很想去看看原畫上火燒的痕跡。」
除了表達期待之情外,大家都普遍希望兩岸間這種文化交流今後能夠常態化。
「這樣的交流,如果以後越來越頻繁,我相信對兩岸的文化發展有非常正面的幫助。」郭允中說。
安保下大功夫
為了這次《富春山居圖》在臺北的合璧,臺北故宮方面在安保上也下了大功夫,不僅為畫作購買了巨額保險,並將在運輸安保方面採取系列措施。
「我們2009年至2010年剛完成一次(安保系統)更新計劃。」臺北故宮登錄保存處處長、目前代理安全管理工作的稽若昕女士說。據介紹,臺北故宮的安全設備包括監控系統、防爆裝置、感應割碎玻璃的碎音裝置、紅外線偵測系統。監控系統每天24小時收集整個院區的情況,紅外線遍布館內外,夜間如紅外線偵測到有人在附近徘徊,警衛會上前盤查。警衛嚴守門禁管制,防竊、防劫、防破壞是每天的日常工作。(新民晚報 作者:呂劍波)
責任編輯:袁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