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遊子心,濃濃思鄉情
思鄉之情是千百年詩人們運用最多的題材之一。在古代,交通極為不便,馬是最快的交通工具。但並不是人人都有馬騎,像陸遊就是騎驢入川的,還有乘船、坐轎,都很慢,由此可見古代遊子回鄉是一件很艱難的事。如果離家幾千裡,沒有交通工具的甚至走上半年一年都不奇怪,所以古人的思鄉之情更甚於今人。
今天小編為大家精選了幾首抒發遊子思念故鄉,懷念家人之情的詩歌,請大家欣賞。
靜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是李白在揚州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抬頭仰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遂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詩。
春夜洛城聞笛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詩人在客居洛陽的一個夜晚,突然聽到玉笛吹奏的《折楊柳》曲調而寫下的一首七絕詩。「柳」音同「留」,有惜別懷念之意。在遠離故鄉的洛
陽聽到這支曲子,誰能不思念自己的家鄉和親人呢?
回鄉偶書二首·其一唐·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賀知章辭官返鄉時已八十六歲,此時距他離開家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他心頭有無限感慨,於是寫下了這首大家耳熟能詳的佳作。「鄉音無改鬢毛衰」包含了詩人多少感慨和無奈啊。
春望唐·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首五律是杜甫身陷安史叛軍中所寫,抒發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美好感情,「家書抵萬金」一句更是流傳千古之名言,被後人廣泛引用。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關於這首詩的基調,有人認為是一首政治抒情詩,有人認為是一首描寫鄉愁的小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首詩的第三句,歷來為人稱誦。江南岸已是一片新綠,春意盎然,明月何時才能照我還呢?順著第三句,詩人自然而然的設問,想像出一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進一步表達了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
人類進入二十世紀,交通飛速發展,飛機、火車、汽車等現代化交通工具,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出行需求。當你遠在千裡之外,突發思鄉之情時,完全能夠做到朝發夕至。
現代描寫鄉愁最著名的詩則是臺灣詩人余光中於1972年創作的下面這首詩歌:
現代:余光中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一九七二年一月二十一日
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於1949年隨家人離開大陸去臺灣。 由於歷史原因,臺灣和大陸長時間的隔絕,致使余光中多年沒有回過大陸。他一直思念親人,渴望祖國的統一和親人的團聚。在強烈的思鄉之情中,詩人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寫下了這首詩。
詩中通過「小時候」 「長大後」 「後來啊」 「而現在」這幾個時序語貫穿全詩,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實物,把抽象的鄉愁具體化,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流露出詩人深沉的歷史感。寫出了海外遊子的心聲。
進入二十一世紀,海峽兩岸實現了三通,很多當年隨蔣介石潰退到臺灣的老兵,終於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鄉,圓了自己的思鄉夢。
願現代化的交通工具讓天下所有的遊子有思鄉之情,再無思鄉之痛!
想要了解更多古詩詞,歷史,關注微信公眾號開心詩詞,為愛正銘帶您一起分享快樂。
本文作者;為愛正銘《瀟颯》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