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西方遊客住進了印度的飯店,發現房間的燈壞了,於是叫人來換,結果一下來了5個人,一個人負責搬梯子,一個人負責清理灰塵,一個人負責換燈泡,一個經理負責在旁邊指揮,另外還有一個人專門來陪這位遊客說話,服務還真周到,這遊客暈了,天啊:我就想換個燈泡,你們怎麼來這麼多人呢,不會是要打我吧。結果對方說:因為在印度,不同種姓的人,只能做與自己種姓相符的工作,比如,這裡只有我是婆羅門,那麼只有我有資格跟你說話,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不能亂套了。
這的確是印度的真實狀況,那麼,印度的種姓制度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很久以前,印度生活著一群黑皮膚的土著人,叫做「達羅毗荼人」,但到公元前1200年左右,白皮膚的雅利安人翻過了印度西北部的高山,進入了印度,這群生猛的雅利安人,通過戰爭徵服了達羅毗荼人,還把他們變成了奴隸,雅利安人覺得自己皮膚白,所以是高貴的種性,而達羅毗荼人皮膚比較黑,所以是卑賤的種姓,這就是最早的種姓制度。
但是光這麼分級還不夠,雅利安人覺得不同的人應該有不同的分工,為了方便管理,乾脆按照職業再劃分一下,於是,管廟裡事務的僧侶貴族成了「婆羅門」,掌握政治和軍事權力的人成了「剎帝利」,做普通工作的平民就成了「吠舍」,而可憐的達羅毗荼人,成了最底層的「首陀羅」。
雅利安人搞出的這一套種姓體系叫做「瓦爾納」,靈感來自於印度一部上古經典叫《梨俱吠舍》的書,類似於中國的《詩經》,這本書裡有一首詩叫《原人歌》,裡面說了,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胳膊、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託爾是原人的腳,你別覺得當腳不好,還有一群人被排除在身體之外,連腳都當不上,這群人就是「賤民」。
賤民還有一個名字叫「不可接觸者」,什麼意思呢?其他的種姓,都不能觸碰賤民,賤民走過的地方都要清理,連影子都不能跟賤民碰上,在馬爾納體系中,不同的種姓之間最大的特點是「潔淨」程度,廟裡做事的婆羅門,一天到晚祭祀念經,覺得自己特別乾淨,而屠宰、捕魚、理髮、洗衣服和打掃衛生的人就被認為是汙穢的,只能是賤民。
為了保持潔淨,高種姓的人還倒訂立了一些亂七八糟的規矩,比如,高種姓的人不能吃汙穢種姓的人提供的食物,低種姓的男人不能娶高種姓的女人,但高種姓的男人卻能娶低種姓的女人,佔便宜倒不講究了,這個種姓體系流傳了幾千年,到了19世紀,英國人把印度變成了殖民地,英國人來了一看,反倒覺得印度的種姓制度簡直是一個管理秘籍啊,一定要發揚光大。
於是,英國殖民者以一種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方式,像植物分類一樣,把印度人分成了好幾十個不同的種姓,彼此之間相互隔絕,老死不相往來,英國殖民者說:某些高種姓的群體,天生就適合當官,可以從事管理工作,而有一些低種姓的群體,天生就有反骨,能保住小命就不錯了,這種管理的辦法對管理者來說倒是方便了,但是被管理的人就不幹了,這是一刀切呀。
印度獨立之後,廢除了種姓制度,印度憲法規定,任何人不得因種姓、出生地而受到歧視,並且明文廢除了不可接觸制度,甚至還立法規定,不管是議會、政府機構、國企還是大學裡,都要給低種姓的人保留一定的名額,也就是說,從法律上來廢除了種姓制度,那麼在現實生活中種姓制度還存在嗎?很遺憾,種姓制度流傳了幾千年,觀念根深蒂固,又在近代被殖民者一再強化,光靠法律已經很難根除,畢竟歧視就像骨子裡的基因,它會很久地傳承。
本文素材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編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