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福州9月20日電(王永剛 王文清 蔣巧玲)「中國-小島嶼國家海洋部長圓桌會議」即將在平潭召開。這場以「藍色經濟·生態海島」為主題的高規格會議,讓世界的目光再次關注平潭。
平潭怎麼做到如此不平凡?
八年前,提起位於中國福建東南沿海的平潭,人們會如數它身上的幾個標籤:主島海壇島是中國第五大島、形如麒麟,大陸與臺灣本島最近的地方。
今天,相信不會再有誰會如此格式化、簡單化地介紹平潭。
2009年7月,福州(平潭)綜合實驗區成立,2010年2月,更名為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
平潭從平潭人的平潭升級成中國的平潭。
2015年4月,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平潭片區正式揭牌運作,平潭打開了一扇與世界各國自由貿易的窗口。
2016年8月,《平潭國際旅遊島建設方案》獲批,平潭正式形成「實驗區+自貿區+國際旅遊島」多區疊加的開放開發格局。
平潭從中國的平潭再次升級成全世界的平潭。
八年來,近3000個日日夜夜。平潭從「一天一個億,一天一個樣」到不斷彰顯國際範,內外兼修,開放融合,自信十足。
(資料圖片)2015年4月,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平潭片區正式掛牌,平潭打開了一扇與世界各國自由貿易的窗口。圖為澳前臺灣小鎮全景。 新華網 肖和勇 攝
築島:練硬身板
平潭,中國福建東部沿海的一個島縣,由126個島嶼和702個礁巖組成,有「千礁百島」的美稱。
「千礁百島」聽上去很美,但也意味著交通不便。2010年11月30日前,進出平潭要靠輪渡。
「印象最深的是逢年過節,福清小山東渡頭上密密麻麻的全是人和車,等船過海可能要等上五六個小時。」林琪是一名「85後」公務員,出生成長在平潭,童年裡的很多記憶都與輪渡有關。特別是2006年到2010年,因為在外地念大學,林琪四年的回家路,多半在渡口的漫長等待中度過。「其實,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平潭與外界的聯繫,是通過那些到全國各地打隧道的平潭人建立起來的。」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林琪至今還記得,2011年元旦那天,平潭海峽大橋正式通車的情景。「很多人自發跑到海峽大橋橋頭去看通車,大家都非常激動!」作為福建省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跨海特大橋,平潭海峽大橋不僅承載著許多平潭人的夢想與期待,也承載著一個海島謀求發展的決心。
一系列「比特區還特」的利好政策的出臺落地,給猶如一張白紙的平潭擘畫出越來越清晰的發展路線圖。
一批又一批重大項目開工、建設、完成,展示出人們改天換地的膽識和勇氣,以及對美好願景的希冀。
一天一個億,一天一個樣;用20年再造一個廈門;平潭發展面臨千年一遇的機遇……
八年來,平潭的發展日新月異。
平潭澳前海峽高速客運碼頭,「海峽號」「麗娜號」直航臺中、臺北;金井作業區碼頭、東澳中心漁港等重要港口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提速;今年5月,全省首個集海運快件和跨境電商保稅備貨、直郵購物監管功能於一體的物流中心——平潭兩岸快件中心啟用,3個月時間,跨境電商和快件貿易總額達到1.5億元。
今年年初,平潭出臺「5+2」產業發展實施意見方案,決定優先發展「5+2」產業,即優先發展旅遊文化康體、金融、航運物流、建築、風能產業和重點培育會展、電子信息產業。
圍繞培育「5+2」產業,平潭出臺「1+2+7」配套政策,即1份綱領性文件、2份配套政策文件和7份具體實施意見,每年初步安排各類產業獎補資金7億元,設立規模達200億元的「平潭產業發展引導基金」。
產業精準定位,政策層層加碼,吸「金」效應水到渠成。
2016年,平潭固定資產投資397億元,增長15.6%;財政總收入及地方級財政收入分別達到37.5億元、26.5億元,分別增長50.2%、35.4%;實際利用外資突破1億美元,增長40%,三項指標增幅居全省第一。
打鐵還需自身硬。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平潭的「身板」越來越硬:路變寬敞了、樓房「長高」了、城市變新了、環境變美了。
過去,平潭除了木麻黃、相思樹等防風沙樹種,基本上沒有別的花草樹木。如今,行走在平潭島,金井大道、環島路、壇西大道等主幹道上,高大整齊的樹木隨風搖曳,三角梅、美人蕉、月季等迎風怒放,猶如一幅幅流動的畫卷。
「我們要對項目、舉措、體制、要素配備進行梳理,對全區發展要素進行再完善再提升,按建設『新興產業區、高端服務區、宜居生活區』的戰略目標,發揮『實驗區+自貿試驗區』雙核驅動作用,在新一輪改革發展中贏得主動權。」平潭綜合實驗區黨工委書記張兆民說。
事實上,無論是時間軸上的發展軌跡,還是物理空間上的開發,平潭的每一步跨越,都在不斷「換道超車」。
「換道超車」的平潭值得期待的還有很多:設計時速達200公裡的福平鐵路,預計將於2019年建成通車;作為濱海新城重要路網,長平高速正在全力推進,力爭明年底建成通車;規劃中的平潭機場,定位為4C級臨海機場,目前已經啟動前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