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是屬於死者的一個靜謐世界。
古人認為:墓葬不僅僅是安放死者遺體的場所,更是供死者靈魂繼續生存的空間。
在這裡,死者生前曾經擁有過的和未曾擁有過的一切,包括美酒瓊漿、雕梁畫棟、莊園衙署、男僮女僕、樂舞百戲等等,甚至還要在墓葬中表達對於神明、宇宙、歷史、自我、政治、道德的種種認知……
這些內容,有的以實用品或明器的形式體現,有的則訴諸彩繪壁畫、畫像石或畫像磚等藝術形式。
1971年以來,考古人員相繼在河北省宣化下八裡村發掘的遼代墓葬群,無論是墓葬規模和結構都極為相似。
這些墓葬群為張世卿的家族墓。
張世卿何許人也?
張世卿原為漢族的地方紳士,遼代歸化州(今宣化)清河郡人。遼代大安年間,宣化地區遭旱災,莊稼顆粒無收,餓死了許多百姓。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文化的烙印是永恆的。
於是,大土豪張世卿開倉獻糧,救濟災民。
因為張世卿的這個善舉,《張世卿墓誌》就有這麼濃濃的一筆:
「大安中,民谷不登,餓死者眾,公進粟兩千五百斛,以助國用。」
也因為這個善舉,衛紹王(遼皇帝)特授張世卿創業右班殿直,之後又累升到銀青崇祿大夫、監察御史、支騎尉等官職。
張世卿的兒子張恭謙後任遼國樞密院留承,並與耶律氏通婚。
可以說,張世卿家族是遼代「以漢治漢」、「遼漢親善」的一個範例。
除了多不勝數的陪葬品,張世卿家族墓中有大量反映當時茶事內容的壁畫,為我們了解宋遼時期北方飲茶風習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童嬉圖》(遼墓壁畫)
這幅壁畫是我們今天要重點解讀的,它被發現於張世卿家族墓七號墓的前室東壁。
墓主人名叫張文藻,他是張世卿的叔叔。
這幅壁畫被定名為「童嬉」,因為壁畫的主題為兒童嬉戲。不過壁畫中也出現了當時的各種茶具及碾茶場景,側面反映了當時的飲茶方式和飲茶習俗。
圖前後各繪一張長方桌,前方的桌子上,放置著花口盤、茶壺、茶杯、茶盒等茶具。
桌前一童子半側身而坐,正在使用茶碾。這是因為,當時的茶以蒸青團餅茶為主,飲用前要先將茶餅碾成茶末。
茶碾的前方繪有一漆盤,內置一隻茶羅。茶羅的作用主要是將碾好的茶末再篩選一遍,是茶末更細密。
桌子右側是風爐,主要用於煮水,它的形狀有點像石鼓,無足。風爐下承蓮花座,開一門,形制較唐代有所變異。風爐上面放置的則是一把白色瓜稜壺。
這幅壁畫真切地反映了遼代晚期的烹茶方式和程序,尤其是碾茶用具的描繪,細緻真實。
北宋末年,由於宋遼互市,遼地茶風盛行,遼墓壁畫反映了當時遼地的生活風俗,也讓後人較完整地看到北宋時期北方茶文化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