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唐西市轉型專攻文產投資
國內房地產行業異軍突起之時,大唐西市集團毅然決然放棄了地產業的高額回報,在全國首開民營企業保護利用文物遺址的先河。其文物保護、文化展示、商旅開發為一體的綜合運作模式,是我國民營企業發展文化產業的成功範
●大唐西市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確立"政府主導、科學規劃、市場運作、企業支撐"的思路,形成"以商養文,以文促商"模式,走出以文化產業養文化事業,以文化事業促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路子
●大唐西市博物館,成為我國民間資本保護國家歷史文化遺址的首例和典範,是目前唯一被列為國家二級博物館的民辦博物館
●大唐西市與義大利龐貝古城一樣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她"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世界"
唐代長安西市曾是皇城的聚寶盆和世界的物流中心,是盛唐時期繁榮鼎盛的有力佐證。而今,大唐西市以城市文化復興為己任,傳承文化、續寫歷史,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凝結著民族的自豪感。
近年來,大唐西市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肯定與好評,已成為陝西乃至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和旅遊景區。2012年,「大唐西市」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評定為「中國馳名商標」,讓大唐西市品牌踏上又一個裡程碑。
「買東西」由來已久
盛唐時期的西市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國際商貿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和時尚娛樂中心。這裡匯集了兩百多個行業和4萬多家商鋪,擁有完整的市場管理體系,先進的對外貿易方式,開放的行肆物流格局以及國際化的消費體驗元素,享有「金市」之美譽。當時的長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性大都市,佔地面積約84平方公裡,人口近100萬,其中常住國外人口就有5萬。據《中國歷史大辭典·隋唐五代史》介紹,唐長安城的工商業主要集中在「東市」和「西市」兩個地方。據說,漢語口語裡把購買商品稱作「買東西」,就是由此而來的。
大唐西市項目佔地約500畝,總建築面積135萬平方米,總投資80億元人民幣,是國內唯一在唐長安西市原址上再建的以盛唐文化、絲路文化為主題的國際商旅文化產業項目,是唯一反映盛唐商業文化和市井文化的項目,是唯一可以用絲綢之路起點命名的項目。項目先後榮獲「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典範單位」,是陝西省和西安市「十一五」、「十二五」重點建設項目。其文物保護、文化展示、商旅開發為一體的綜合運作模式,是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文化產業的成功範例,也是西安的城市新名片和陝西旅遊的新亮點。
「國寶」級文化遺產
大唐西市繼承了隋唐西市「九宮格」布局,建成了國內首家民辦遺址類博物館——大唐西市博物館;集特色建築、特色商品、特色餐飲和特色演藝於一體的絲綢之路風情街;國內規模超大並率先與國際古玩市場接軌的國際古玩城;我國西部規模超大、檔次較高、服務設施完善的西市城·購物中心,還有別具一格的超五星級酒店、仿唐商業文化展示區、絲路沿線國家商務代表大廈、國際會展中心等。
「唐長安西市東北十字街遺址」是最能反映盛唐商業文化和市井文化的歷史遺存,是不可再生的「國寶」級文化遺產。大唐西市集團以此為核心保護區,專門聘請省市文物專家進行實地勘察,制定保護方案,對遺址進行發掘和保護,成立了一支專業的文物保護隊伍,在發掘過程中採用「過篩子」的方式,對清理的文化土層進行仔細清理,發掘出一批精美的隋唐文物,並在此基礎上,投資10億元修建了一座佔地20畝、建築面積達3.5萬平方米的具有遺址保護與展示功能的大唐西市博物館。現在的人們在大唐西市博物館內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千多年前大唐西市的道路、車轍、水渠、路橋、店鋪基址等遺址和當年的各種文物,依稀看到當年西市車水馬龍的繁榮景象。
民間力量的偉大創舉
大唐西市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總結出了一套規則:一是政府主導、科學規劃、市場運作、企業支撐;二是逐步形成了「以商養文,以文促商」模式,走出以文化產業養文化事業,以文化事業促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路子。
2001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決定由西安大唐西市置業有限公司獨立開發建設大唐西市項目,在全國範圍內首開民營企業保護利用文物遺址的先河。公司嚴格依照《文物保護法》規定,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制定了「原地保護、原樣保存、原物展示」的方案,規劃建設了具有遺址保護與展示功能的大唐西市博物館,成為我國民間資本保護國家歷史文化遺址的首例和典範,成為歷史上首個、目前唯一被列為國家二級博物館的民辦博物館。
建成後的大唐西市博物館展覽區面積8000平方米,其中遺址保護面積2500平方米。館藏文物兩萬餘件,以西市遺址出土文物和博物館創辦人20年來精藏文物為主,上起商周,下迄明清,跨越綿綿三千餘載。這座造型獨特、氣勢恢宏、環境優美、功能齊備、服務一流的新型博物館已成為西安市又一重要地標性建築、公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場所、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全新的「國際會客廳」。
著名文化學者馮驥才稱讚:「大唐西市是民間力量加入文化遺產收集和保護的偉大創舉」。近年來,大唐西市博物館先後榮獲「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典範單位」,「『十一五』期間全省文物工作先進集體」,「全省大型建設工程中文物保護工作先進單位」等多項殊榮。
三大活動提升品牌影響力
發現西市遺址以來,大唐西市積極挖掘和整合歷史文化資源,以遺址保護為帶動,以全新的文化產業機制和模式來運營,探索出了一條「以文促商、以商養文」的新路子。從2010年起,企業每年投資2000多萬元舉辦三大品牌活動。
「大唐西市春節文化廟會」是秉承隋唐民俗節慶傳統,為市民提供觀光旅遊、休閒娛樂、體驗民俗風情的文化節慶活動。活動於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舉辦,包括民俗絕活、風味小吃、書畫展、攝影展、正月初五敬財神、正月十五免費吃元宵、主賓城市文化秀等特色內容。目前,西市廟會已成功舉辦五屆,每屆均接待逾百萬人次的海內外遊客,成功躋身國內三大品牌廟會行列,成為各地市展示經濟發展成果和旅遊亮點的最佳平臺,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和民俗文化交流的最好舞臺,更成為利用節慶民俗文化、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典型範例,在全國眾多異彩紛呈的文化廟會中樹立起了新標杆,榮獲第四屆「節慶中華獎」年度大獎——節慶傳承獎。
「絲綢之路旅遊文化展暨西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系列活動」由國家文化部、中國貿促會和陝西省政府主辦,西安大唐西市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承辦。其中,「大唐西市西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演」主要包括西部12省(自治區、直轄市)近百項最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演,百餘家博物館的上萬件精美館藏文物的全國民辦博物館藏品博覽會,還有全國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海外回流文物展以及民辦博物館發展西安論壇等內容。
「絲綢之路商旅文化博覽會」,充分挖掘和展示了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濃鬱的風土人情、歷史風貌和豐富的旅遊資源,推進了絲路沿線國家國際商貿、旅遊、文化項目的展示宣傳和對接,推動了中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經貿往來和旅遊合作,打造了絲路沿線國家商貿、旅遊的「黃金走廊」。
2014年5月在大唐西市舉行「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旅遊文化展暨第五屆西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圍繞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推廣絲綢之路文化主題,舉辦了十餘項分活動:體驗異域民俗風情的「絲綢之路旅遊文化展」;用畫筆記錄絲綢之路萬種風情的「彩繪絲路——中國當代著名美術家作品展」;講述貨幣流通故事的「泉綿萬國——大唐西市博物館絲路古幣展」;西安羅馬琴瑟和鳴,義大利歌劇與陝西秦腔同臺競演的「一條絲路兩城歌」;時代呼喚「企業家精神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大型論壇」;讓文化活在「舌尖上的絲綢之路美食嘉年華——絲綢之路烹飪文化展暨中華烹飪絕技表演」。
「絲路文化」推開世界之窗
大唐西市是絲綢之路起點,這裡先後成功舉辦過「2011歐亞經濟論壇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發展分會」和「絲綢之路城市形象暨旅遊資源推介會」等活動,得到了絲路沿線眾多國家的積極支持和參與。
2010年,大唐西市等單位聯合策劃舉辦了「彩繪絲路——中國當代著名美術家絲綢之路萬裡行大型文化交流活動」,活動組織全國近百位著名美術家,創作了200多幅油畫和國畫藝術精品。「彩繪絲路」活動的成果「中國當代著名美術家絲綢之路精品展」先後在我國與土耳其、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喬治亞等國建交紀念慶典及上合組織部長會晤活動中成功展出,受到了國內外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
2014年5月舉辦的「彩繪絲路」——中國當代著名美術家作品展在大唐西市成功展出。本次展覽是繼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亞美尼亞首都葉里溫、亞塞拜然首都巴庫、喬治亞首都提比里西、日本京都等地成功展出後第一次在國內集中亮相,也是近5年來「彩繪絲路」活動中規模最大、作品最全、內容最完整、國內影響最大的一次展覽。展品包括劉大為的《絲路駝鈴》、馮遠的《絲綢商貿修坦途文明傳播結友誼》、楊曉陽的《絲綢之路》、潘世勳的《鳩摩羅什譯經》、哈孜·艾買提的《土庫曼民歌》、王西京的《土耳其之父》、姜寶林的《吐魯番葡萄》等名家作品,展品內容涵蓋中西亞、南亞、歐洲等絲路沿線國家和節點城市的民俗風貌、歷史古蹟、人文風情、自然景觀,多角度地展示了絲路文化以及東西方民族在這條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之路上結下的深厚友誼。
「彩繪絲路」活動創新了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模式,提升了中華文化在世界的美譽度和影響力。曾到訪大唐西市的法國議長貝爾納·阿誇耶盛讚大唐西市與義大利龐貝古城一樣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前主席米歇爾·佩賽特評價大唐西市「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世界」。上合組織秘書長、烏茲別克斯坦文化體育部部長等國際友人也專程參觀訪問大唐西市並給予稱讚。
通過與國際接軌的品牌塑造和推廣方式,「大唐西市」逐步深入到境內外各大媒體和展示平臺,先後走入紐約聯合國總部、絲路沿線各國和國內各大省會城市,真正依靠歷史資源和文化藝術,走出國門,推開了世界之窗。
轉型迎來歷史機遇
文化產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強的滲透性。隨著文化與經濟日益交融,文化產業充分體現出它的優結構、促轉型、擴消費、零汙染、廣就業、可持續等作用和優勢,對經濟增長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貢獻越來越大。全國各地都站在科學發展的全局和戰略高度上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將其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
黨的十八大對文化改革發展作出了新的重大戰略部署,為文化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已經進入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新時期、新階段,並且在今後的10-20年間,仍將持續處於重要的發展機遇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針對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與改革也提出了諸多措施要求。
之前,國務院印發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指出,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在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新形勢下,在重視發展公益性文化的同時,加快振興文化產業,對於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擴大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具有重要意義。
大唐西市以傳播「盛唐商旅文化和絲路異域文化」為核心的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多年來,一直密切關注黨和國家有關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並結合文化產業的發展特點以及自身實際情況走出了一條「以商養文、以文促商」的良性循環發展新路子。
去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後,大唐西市集團在原有規劃建設的基礎之上提出打造「五絲工程」即「網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博覽園」、「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絲綢之路風情街」、「絲綢之路學術教育基金」。
「五絲工程」是大唐西市在企業轉型過程中打造的重點項目,一經提出就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大唐西市與國內外多個政府機關、商業組織和機構籤署了合作協議,目的是推動大唐西市的發展模式在外地落地開花,為「五絲工程」做好前期的對接準備工作。
近年來,陝西省依託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積極謀劃將文化產業作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採取了更加有力的舉措,積極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休閒、製造、電信、交通等產業相融合,使文化產業成為新的增長點和現代服務業的支柱產業。大唐西市人以傳承歷史文化為己任,站在歷史的高度,以赤子之心打造的「五絲工程」,未來必將在歷史畫卷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尤其是現實之景——絲綢之路博覽園和絲綢之路風情街將成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