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方的名氣,有來自山水的,有來自人文歷史的,也有來自經濟文化的。莊浪的名氣,除了上述幾條,更有數代人雕琢在大地上的奇蹟。
莊浪梯田 趙廣田 攝
莊浪屬成紀文化圈,境內的山頂湖泊朝那湫經多位專家考證論證為《史記》等歷史典籍中記載的伏羲誕生地雷澤,朝那湫在上古祭祀中與黃河並列為四大名水。縣內自舊石器文化以來出土的各個時代的文物,是華夏始祖文化在莊浪綿延不斷的佐證和有力體現。
今天的朝那湫,前後兩泓湫水如鑲嵌在關山的兩顆寶石,護衛著湫水的山巒高大莊嚴,林木蔥蘢,是人們拜謁始祖母,民間組織祭祀、祈福的聖地。依託朝那湫發展起來的上寨旅遊新村,融古老的始祖文化與現代科學技術為一體,打造成了以尋根文化、田園體驗和田野探險完美結合的旅遊新村。吸引著遠遠近近的遊人以及旅遊團、研學團,持續的客流量帶動了上寨周邊的小吃、餐飲等服務業的發展。
石橋新貌 焦佔倉 攝
與始祖文化一脈相承的莊浪精神,已成為莊浪最為閃亮的名片,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秉持著莊浪精神的數代莊浪人堅持不懈修梯田,在機械化還未普及的時候,全憑人力修成了全國第一個全域化的百萬畝水平梯田,創造了人類改造自然、改良生態的偉大奇蹟。新的時代,莊浪人民以百萬畝梯田為依託,大力發展全域化生態梯田旅遊,發展綠色循環經濟,在提高人民物質生活的同時,不斷豐富著梯田文化的內涵。梯田第一村趙墩鎮大莊村、陳堡花海、莊浪梯田成為省內外紅色旅遊、研學團的打卡地。僅2019年,迎來省內外研學團一百多批次。
梯田雲海 劉曉義 攝
深厚的歷史文化以及三省交匯的地理位置,形成了莊浪人崇文尚武的優良傳統,英雄輩出。抗金名將吳玠、吳璘兄弟被譽為西北擎天柱,以郭成、郭浩父子為代表的家族軍隊在抗擊外族入侵中發揮了極大作用,北宋邊將劉滬將軍為一方百姓安危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品質,至今為全縣百姓所敬仰,緬懷劉滬將軍的節日,已演繹成名動隴原的傳統文化藝術節——水洛城正月十二。正月十二唱主角的社火藝術「高抬」,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莊浪縣也籍此成功入選全國民間藝術之鄉。
莊浪高抬 趙三強 攝
「交響絲路·如意甘肅」旅遊形象品牌的成功打造,於莊浪文化旅遊而言,尤其具有重要意義。莊浪處在絲路東段主幹道的交通要道上,途經莊浪的絲綢古道大約八、九條之多,主道為番須古道。這條路是關山較低處,路線較直,距離較短,路上有水源、有植被。省文史研究館的劉炘教授考證得出,在雲崖寺就藏著一條便捷的絲綢之路的「密道」,而這個推測與隱藏在國家原始森林公園雲崖寺深處的鹽場子、拴馬樁、空中棧道等多處遺蹟相互印證。撇開雲崖寺古老而神秘的歷史,單從自然景觀來看,碧水丹崖、古木參天、溪流潺潺的雲崖寺,是周邊數百公裡人嚮往的天然氧吧、動植物公園。一到雙休日、節假日,遊人如織。
遠眺華胥廣場—上寨 郭建全 攝
莊浪紅蘋果 萬志太 攝
而在距離雲崖寺十裡的石橋村,更是古絲綢之路遺留在隴原的一顆璀璨明珠。石橋原名張棉驛,是絲綢之路第一功臣「鑿空使」張騫寄存妻兒的舊址。如今的石橋,以絲路文化為魂、以田園風光為韻、以仿古建築為形、以梯田生態為基,集老氣、生氣、朝氣為一體,在這裡,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看得見歷史。石橋,這個位於天平高速正中位置的旅遊新村,被譽為雲崖寺前客廳的旅遊新村,不知不覺間以她獨特的魅力而美名日盛,與朝那湫、雲崖寺、百萬畝梯田一起,與始祖母故裡上寨、梯田第一村、陳堡花海一起,連綴成一段華麗的音符,共同奏響「交響絲路·如意甘肅」文旅大發展的樂章。(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通訊員 文春霞)
雲崖寺 趙三強 攝
來源:莊浪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