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太宰治在《人間失格》說過的一句話: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句話常見於網易雲音樂的用戶評論區裡,大多是現實中遇到一些不如意的文青表達內心煩悶悲傷的方式。不過這些文青搞錯了一些基本事實,首先《人間失格》並沒有這句話,這是太宰治所寫的《二十世紀旗手》的副標題,其次這句話也不是太宰治的原創,而是他引用了日本昭和時期的詩人寺內壽太郎的一行詩。
非常奇怪,為什麼這句話會被移花接木到《人間失格》中去呢?許多人為了這個名句去閱讀了原書,發現全書根本沒有這樣一句話,這句話之所以那麼出名,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這部電影,因為電影松子也使用了這句臺詞,隨著電影的火熱,這句臺詞也傳遍了中文網際網路。而在傳播的過程中,因為太宰治也寫過這句話,且這句臺詞與《人間失格》非常的契合,於是在中國網絡傳播過程中「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就變成了《人間失格》的臺詞。
開頭之所以要提及這句臺詞的來歷,是想告訴大家一點,那就是那些在網易雲音樂評論區裡訴說哀思的人,在引用小說語錄的時候很可能連原作都沒有看過,只是在網絡上看過一個小說名稱,看過一句話就直接拿來用了,所謂的「文藝青年」,除了「青年」可能還沾點邊,「文藝」這兩個字還真不算,因為他們往往連書都不看。
只是想好好聽首歌,看看網友對於歌曲的賞析、科普與評價的網友,打開網易雲音樂的評論區,會發現熱評都是一些和歌曲無關的話語,拋開極少數的從百度百科摘抄來的科普,大部分都是抒發內心情感,甚至言辭華麗到有些矯揉造作的程度,特別是在一些比較悲傷的音樂之中。
《poacher’s pride》,這是加拿大歌手Nicole Dollanganger的專輯《Natural Born Losers》中的一首歌,歌手本人曾經不幸患上了厭食症,之後生病住院。原本對於生活絕望的她鼓起勇氣將自己創作的第一首歌曲上傳到了個人網誌上,但是幾分鐘後又因為緊張刪除,不過這首歌在短短數分鐘卻被世界各地的網友聽見,並且歌手本人也得到了許多支持。她找到了共鳴,也再次找到了生活下去的勇氣,從此走上了表達悲傷的音樂創作道路。
在這首歌曲的下發評論區裡,總共有15條精彩評論,而與歌曲本身或多或少有點關係的總共只有兩條,一個是「封面:牛戰士從不脫下他的面具」,另一個是對作者的科普。
剩下的,大部分都是現代「文藝青年」常見的表達悲傷的語錄,比如「想把自己裝進垃圾袋裡扔掉」,「今天天氣很好,在房間裡宅久了,我準備去客廳散散心」,「一定是很愛你才費盡心機想要殺死你,不顧罪證收藏你的頭骨。」「我射殺了一隻天使,我沒有放走他,讓他的血流幹,將他靈魂困住,逃脫不得,往生不得,除了在我身邊外,沒有去處,除了愛我外,沒有活路。」
這裡只截取部分內容,讓觀眾朋友們自己感受一下。不僅是這些評論非常的「文藝」,相信從QQ空間非主流時代過來的人可能對這些臺詞風格還非常耳熟,比如隨手複製一個人的評論,然後百度一下,你就會發現許多評論早在多年以前就在中文網際網路中間傳播了,他們只是通過複製粘貼就可以凸顯自己的「文藝」氣息,搶佔熱評。
除了這些「文青」通過複製粘貼搶熱評,傳播喪文化以外,還有一些網友會在悲傷音樂的下方表達自己「抑鬱症」的所思所想,要麼是自己得了抑鬱症,要麼是別人得了抑鬱症,但是自己對於抑鬱症的感悟要比別人還要豐富。
贊雪不帶雪,說抑鬱症不帶抑鬱症,上面這些表達抑鬱情緒的人,有多少是真正的抑鬱症呢?或者說,有多少生活中真正見過抑鬱症呢?上面這些故事,有多少是真正的經歷呢?
還有什麼「抑鬱症知道自己有病,不忍心傷害別人,所以傷害自己」,這就是生活中根本沒有見過抑鬱症的人才會說的話。重度抑鬱症是心中有結解不開,走進了死胡同,他們或許內心溫柔,但是他們會對一切抱有悲觀情緒。
他們不是會無腦悲傷下去,他們也會通過各種手段去排解心中的苦悶,比如看電視劇,看漫畫或者小說,包括像正常人一樣打遊戲,也許有人還會在網絡上抒發內心的煩惱,但是因為世俗社會對於抑鬱症的偏見,絕大多數人並不喜歡表述自己得抑鬱症的事情(不過說一些文青風格的話倒是非常常見)。
而且他們的悲傷與憤怒都會很極端,有可能他們會拉黑自己的父母,不接家人的電話,因為極端的悲傷或許嘗試過輕生,但是因為對家人的不舍最後往往會放下。他們或許不會傷害家人,但是從他們的情緒再也無法自主控制開始,家人從情感上就已經受到了傷害。
因為悲傷情緒泛濫,網易雲音樂又被稱為網「抑」雲音樂,而網易官方又非常喜歡這種文化,他們會將許多熱評整理成書,其內部也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去引導發送這種評論。
在前幾年,中文網際網路流行這種帶有文青氣質的比較喪的文化,網易雲評論火遍全網,但是物極必反,因為「抑鬱症」逐漸變成網絡中的「財富密碼」,大家對於這種喪文化越來越反感,在B站,就有許多關於網易雲評論的惡搞創作。他們將網易雲音樂評論區中常見的評論進行整理,製作出了網「抑」雲語錄,再搭配上前一段時間流行的「祖安動畫」,以亞文化的形式對網易雲音樂評論區進行了惡搞。
據說泡泡糖要在肚子裡呆七年才能降解,喜歡一個人要多久才能降解呢?
「總不能因為杯子碎了,就不再喝水了吧。」「可我就是這種人,如果杯子碎了,我就不會在喝水了」
「這麼晚聽歌還刷評論的人,你一定也很孤獨吧」
「你說教堂的白鴿會不會輕吻田野的烏鴉」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滿是淚水的屏幕是打不了字的」
「這裡人少,我可不可以哭會」
「今天我失戀了,陌生人可以給我點個讚安慰我一下嗎」
「日推到這首歌的人一定都很溫柔吧」
網抑雲語錄除了整理總結了常見的網易雲音樂評論,還對許多原本的評論進行二次創作與惡搞,比如「我很喜歡太宰治在《人間逼格》裡的一句話:鐵子,先穿襪子再穿鞋,先當孫子再當爺」,「很喜歡大宰種在《陽間的活》中的一句話:鐵子,社會語錄網上抄,小心脖子上架刀」,「很喜歡大主宰在《鬥羅大陸》裡的一句話:今天我再次奢侈一把,整點俄羅斯秘制的雷霆嘎巴!」
總結
從網民的「集體抑鬱」再到嘲諷這種現象的「網抑雲語錄」,現在網絡上又逐漸開始出現反對「網抑雲」語錄的網民,這不禁讓人想起了前一段時間流行的祖安文化。原本祖安文化就是因為網絡語言環境的強行和諧,反而導致網友喜歡使用如「nmsl」、「cnm」這種粗鄙之語來發洩憤怒,之後又因為祖安文化盛行又出現了反祖安文化。雖然我們時常嘲笑大洋彼岸漂亮國的非黑即白的立場以及極端的政治表達,但是我們好像也沒有好到哪裡去。
但是這麼解釋不代表網易雲評論這種現象是好的,就像是《最後生還者2》之於LGBT人群一樣,網易雲評論對於真正生活中遇到挫折或者真正有抑鬱症的人也是如此,不管承不承認,他們這些群體本身在社會中就遭受一些歧視,而一些文化作品或者平臺卻利用他們身上的一些特質去牟利,這些弱勢群體也確實成為了擋箭牌,許多人想要批評的時候發現無從下嘴,只要指出問題就會被認為歧視弱勢群體,政治不正確,但是毫無疑問的是,在他們離開之後,真正受到傷害的還是LGBT以及真正的抑鬱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