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外貌,拼歌聲、拼背景……震旦鴉雀、白頭鵯、灰喜鵲等候選者,究竟哪種能最終當選上海市鳥?
4月19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召開的季度媒體通氣會上獲悉,上海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已宣布啟動「滬上我最喜愛的鳥」評選活動,為將來市鳥評選做好前期普及工作。究竟哪種鳥能成為上海市鳥,需要綜合考慮市民、專家、管理部門等方面的意見,目前尚無定論。
「我們希望先通過1-2年的時間加強宣傳,做好鳥類知識的普及工作,讓更多市民了解這些鳥類,再評選出自己最喜愛的鳥。」 上海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副站長塗榮秀表示,目前,他們已從上海445種鳥中選定50種常見的、分布較廣、比較易於分辨或具有特點的鳥,將於近期通過微信公眾號等途徑推出「每周一鳥」宣傳活動。之後,再通過投票等方式,從中選出5種鳥,再綜合專家、管理部門、市民等各方面的意見,推薦出市鳥候選,最後可能還需要走相關程序。
多年前,上海市曾啟動過「市鳥」的評選工作,有專家提出將灰喜鵲列為上海市鳥,但有專家對此持有不同意見,後來增設上海市鳥的事情就擱置了。
震旦鴉雀。2016年上海兩會期間,市政協委員尹京苑、周保春遞交提案,建議將震旦鴉雀評為上海「市鳥」,引起了社會各界對評選上海「市鳥」的廣泛關注。
震旦鴉雀黃色小嘴,黑眼窩,被稱為「鳥中熊貓」,其生存和「上海灘」息息相關。據尹京苑和周保春介紹,震旦鴉雀是少有的能夠代表上海地區特色的物種。震旦鴉雀體長20釐米左右,外表鮮豔,其背呈黃褐色,腹部黃棕色,尾羽幾乎佔了身體長度的一半;腿腳細長而帶粉紅色;其喙粗短,呈橘黃色;整個臉部看上去圓而呆萌,煞是可愛。如今,這種小鳥已然成為上海生態保護的代名詞,許多國際友人和專家來訪上海時,都要去蘆葦叢中尋找觀察它們。
「一個城市市鳥的確定,需要其具備四項基本特徵:原始、屬地特徵;文化、歷史特徵;美觀、觀賞特徵;生態、環境特徵。成為上海市鳥,震旦鴉雀完全滿足上面四個條件。」周保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震旦鴉雀是中國特有的珍稀鳥種,被譽為「鳥中熊貓」,為全球性近危物種。「震旦」是中國的古稱,以此給一種小鳥命名,暗示了該物種的古老、神秘。
實際上,震旦鴉雀真正為世人所知還不到150年,之前它們在中國東部沿海的蘆葦叢裡「默默無聞」,甚至連土名都沒有。直到1872年,法國傳教士、著名博物學家阿芒•戴維根據採自江蘇(包括今天的江蘇省和上海市)一個湖邊蘆葦叢的標本,對該鳥進行了科學命名。震旦鴉雀與上海的淵源還體現在,它是上海灘真正的「土著」,是少有的能夠代表上海地區特色的物種。它是留鳥,不會遷徙到遠處。
據《中國鳥類野外手冊》記載,震旦鴉雀屬於全球性近危物種,是分布於中國東部及東北至西伯利亞東南部的特有種;在中國境內有5種,僅分布於黑龍江下遊及遼寧蘆葦地和長江流域、江蘇沿海的蘆葦地;在上海,則主要在崇明、南匯東灘等處的灘涂溼地蘆葦蕩中築巢、覓食。
近年來,由於灘涂大規模開墾利用和蘆葦收割等原因,灘涂溼地的蘆葦群落面積逐年減少,使得原本就面臨著種群萎縮危機的震旦鴉雀陷入艱難境地。
白頭鵯。如果要評選上海市鳥,震旦鴉雀是否是最合適的選擇?對於上述兩名市政協委員的建議,部分專家和愛好者持有不同意見。
「我認為,如果一定要評選市鳥,那麼,這種鳥至少要具備兩大特徵。」上海野鳥會總幹事姚力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第一,需要是長期生活在上海本地的留鳥,而不是過境的候鳥;第二,大部分市民都能親近到,能看到它們。
「但是,震旦鴉雀只能在大片蘆葦中生存,生存環境具有極大的局限性,可以說,90%以上的市民是看不到的。」姚力說,即使在大片蘆葦中,震旦鴉雀的行蹤也很隱蔽,即使是專業的鳥類愛好者,去它們生活的地方,也經常無法發現。
「除了最常見的麻雀之外,還有白頭鵯、珠頸斑鳩、烏鶇等,也比較常見。」姚力表示,上海市民能夠經常看到的鳥類並不少。目前,在上海市鳥候選的建議中,白頭鵯的呼聲也很高。上海本地有4種常見的留鳥:麻雀(俗稱「家雀」)、珠頸斑鳩(俗稱「野鴿子」)、烏鶇(俗稱「百舌鳥」)和白頭鵯(俗稱「白頭翁」),業內戲稱「四大金剛」。其中,白頭鵯還有「白頭到老」的吉祥寓意,文化性上也比較適合。
灰喜鵲。 王辰 澎湃資料圖多年前,上海市曾啟動過「市鳥」的評選工作。當時上海有關學者專家曾推選灰喜鵲作為上海「市鳥」,但由於相關準備和研究並不充分,且沒有得到政府部門的支持,因此上海目前暫未評選出「市鳥」。
姚力表示,灰喜鵲不是上海本地的鳥種,而是引進的,最初是用來防治病蟲害的。此外,灰喜鵲主要集中在共青森林公園、濱江森林公園、上海植物園、世紀公園等幾大公園,從常見性上來說,不如白頭鵯、珠頸斑鳩、烏鶇等。「因此,灰喜鵲也不太適合作為市鳥。」姚力說。
相關文獻數據顯示,自20世紀初至今,上海市有記錄的鳥類共445種,而2000年至今在上海市記錄到的鳥類有404種。其中,包括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白頭鶴、遺鷗、黑鸛、白尾海雕、玉帶海雕、中華秋沙鴨、白鶴等8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黑嘴鷗、小天鵝、黃嘴白鷺等50餘種。上海的保護鳥類大多數分布在沿海灘涂地區。上海的鳥類資源以候鳥為主,留鳥相對較少。近年來,隨著城市綠化林業建設的快速發展,麻雀、白頭鵯、烏鶇、白頭鵯等留鳥越來越容易被市民觀察到。
「市鳥應具備四項基本特徵,但這些只是供參考的普遍特徵,並不是說一定都必須具備。」塗榮秀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這些基本特徵包括:原始、屬地特徵,即該鳥屬於本國特產,並主要分布在本市區域內的珍稀鳥類;文化、歷史特徵,即與本地區歷史文化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有故事,具有某種象徵意義的鳥類;美觀、觀賞特徵,即羽色豔麗或行為活動具有特點,為全市廣大人民群眾所熟知和喜愛的鳥類;生態、環境特徵,即在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和保護價值的種類。
目前,已有不少「國鳥」、「省鳥」。
1782年,美國選定白頭海雕作為「國鳥」,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確定「國鳥」的國家。此後,瀕危鳥類白頭海雕得到了有效保護。1960年,世界鳥類學大會在日本東京召開,針對當時全球面臨環境破壞,生物多樣性下降的趨勢,世界鳥類學大會倡議世界各國以評選國鳥為契機,保護野生鳥類及其賴以生存的棲息環境。
出於同樣的目的,1983年,原國家林業部和中國鳥類學會建議中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評選各地區的「省鳥」。目前,中國已經有1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選定了「省鳥」。2003年,國家林業局和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曾經啟動了「國鳥」評選活動,向國務院推選丹頂鶴為中國候選「國鳥」。但由於丹頂鶴的英文名(Japanese Crane)和拉丁文學名(Grus japonensis)中含有「日本」字樣,至今仍未通過。
附:「滬上我最喜愛的鳥」50種名單(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