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馬來西亞和澳大利亞三國聯合展開的馬航MH370航班客機的搜索行動已持續近3年,1月17日,三國交通部長發表聯合聲明稱,搜索工作暫告中止。
2014年3月8日,馬航MH370從吉隆坡飛往北京途中失聯,機上載有239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其中154名中國乘客。
飛機失聯後,中國、馬來西亞等七國政府聯合展開對馬航MH370客機的搜索行動。
2015年1月29日,馬來西亞民航局宣布馬航MH370航班失事,並推定機上所有乘客和機組人員已遇難。
2015年7月,位於印度洋的法屬留尼旺島海灘上出現一塊飛機殘骸,經確認為MH370的機翼殘骸,迄今為止,20多塊疑似該機的碎片被發現。
位於印度洋的法屬留尼旺島海灘上出現一塊飛機殘骸,該殘骸與一年前失聯的馬航MH370客機機型相同。後被證實為MH370機翼殘骸。這是官方認定的第一塊飛機殘骸,此時據MH370消失在海洋上已經過去了近一年半的時間。
許多網友聽到搜尋中止時,都唏噓不已,原來都過去3年了。
對於MH370機上每一位失聯乘客和機組人員的家屬來說,這是異常難熬的3年。
對搜尋人員來說,這也是異常艱難的三年。自馬航MH370航班在與地面失去聯繫後,中國、馬來西亞、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越南等國先後派出飛機和艦船前往出事海域進行搜尋。最多時有26個國家參與。
各國都派出了精銳部隊:澳大利亞在馬航事件中派出皇家空軍負責搜救;美國參與搜救的艦隻隸屬於第七艦隊;中國啟動的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調動海洋、風雲、高分、遙感 4 個型號近 10 顆衛星,其中一些衛星甚至停止了原有工作,全力參與搜救任務。
在印度洋上搜索MH370客機的紐西蘭皇家空軍飛機掠影
在這近3年的1046天裡,救援一直在進行。遺憾的是,迄今沒有發現新的證據可以確定飛機的具體位置。因而1月17日,當最後一艘搜索船完成對南印度洋12萬平方公里海域的水下搜索後,深海搜尋工作中止。
苦苦等待了3年的失聯乘客家屬對此難以接受。
有馬航失聯乘客家屬在會前痛哭,要求繼續搜救 | 香港電臺林家萍攝
更有好事的網友暗暗嘲諷,「如果真的盡力了就不會停止搜索了。」
為什麼這麼多國家,耗時3年,只找到了幾塊殘骸,而且還沒找到失事原因就要中止搜索了呢?這就要從搜尋MH370到底有多難說起了。
搜索範圍開始只有6萬平方公裡,但在飛機失聯一周年之後,三方發表聲明決定將搜索範圍擴大到12萬平方公裡。多國飛機和船隻在印度洋面的搜索麵積共計達到460萬平方公裡。
水上搜尋隊伍在搜尋馬航失聯航班
為什麼在大海搜索的難度會更大呢?
首先是海洋有比較強的背景噪聲,會對搜索產生幹擾。另外,如果是在陸地墜毀,可能會有目擊者,但是在海上幾乎不可能有目擊者。此外海水還有流動性,任何物體無法固定在海面的某一位置。
完整的MH370大小約為50米*50米,但MH370失蹤的印度洋,尺寸為7492萬平方千米,最大寬度10200千米,最大長度9400千米,海岸線41339千米。更何況MH370已經被發現了殘骸,也就意味著已經四分五裂,我們知道海水是有流動性的,那麼這些殘骸會被海洋衝散到各地,而部分殘骸會沉入水底,而印度洋平均深3854米,最大深度7455米。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曾發表文章說,海水深度是最大的考驗,在4500米深的海底,巨大的水壓能夠摧垮所有物體。
文章打了個這樣的比喻,想像你站在高山之巔,想尋找山下的一個手提箱,四周是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這就是馬航MH370航班的搜尋工作。
還記得鐵達尼號嗎?人們花了近70年才發現鐵達尼號的殘骸,直至今日,它還靜靜地躺在3800米深的海底。
水底的鐵達尼號 | 圖片來源於網絡
2009年,載有228位旅客的法航447航班墜毀。調查人員用了大約兩年才確定飛機殘骸和黑匣子位於平均300米的海底。
法航447航班殘骸被打撈出來
人們常常有一種誤解,認為飛機在飛行中會不間斷的受到雷達監視。實際上雷達監視的範圍十分有限,一般情況下,飛機離開海岸線160~240公裡,雷達就無法發揮作用了。
因此民航客機在飛行一段時間之後,會通過無線電通訊和地面聯絡,反饋位置、速度、飛行高度等參數。有些飛機的飛行控制系統會自動將有關參數通過衛星發送給地面塔臺。
但衛星也不是萬能的。目前,民航運輸的標準配置是美國GPS衛星導航定位系統。GPS只能進行單向通信,也就是飛機只能被動接收衛星信號,一旦遭遇事故,只能等待GPS來找自己。
中國正在研製的「北鬥」信號接收器倒是具有雙向通信功能,但是尚未在民航系統配置。飛也還可以通過衛星實時傳遞數據,但如果要在全行業普及這種設備,將花費數十億美元。
每起飛機失事之後,都會伴隨很長時間嚴格細緻的調查,找到失事飛機的黑匣子,是調查中的重要證據。但是黑匣子沉入海底之後,搜尋和打撈的難度非常大。
為了方便搜索,黑匣子上有搜救信標,在其落入水中後會發出固定頻率的無線信號,以便人們尋找和定位。但黑匣子上的電力只能供信標工作30天時間,因此打撈黑匣子必須爭分奪秒。
2009年6月1日,法航447班機從巴西裡約熱內盧起飛,目的地是法國巴黎戴高樂機場。飛機在起飛幾小時後從監控屏幕上消失了,並且沒有在約定時間著陸,最終被證實墜入海中,機上人員全部遇難。而沉入海底的法航447班機黑匣子在兩年後才找到,經鑑定,技術隱患和人員因素是導致法航447班機失事的主要原因,事故真相才大白於天下。
高昂的成本也是搜尋工作難以繼續的重要原因。中國的近 10 顆衛星放下本職工作轉軌參與搜救花費肯定超過億元,這不是任何國際組織都可以做到的。參與搜救的各國亦然。
此外,飛機失蹤的區域雖然主權是清晰的,但卻離有爭議的南海區域非常近,這樣的地緣政治因素,讓聯合搜救有了別樣的味道。以中國艦隊為例,奔赴搜救海域的路線要穿越的地方和越南的領海是有爭端的,需要進行的協調工作並不簡單。
在以上種種原因的綜合作用下,各國客服重重困難,共同搜尋了3年,排除了推測範圍內的一切可能之後,只能就此中止。我們只能希望,未來某個時刻能出現新的信息,從而能找到MH370。
編輯:胡睿
圖片來源:東方IC、視覺中國
資料來源:澎湃新聞、知乎、中國日報網、《大飛機》雜誌 、微博、環球網、中國新聞網、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