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晚,從雲南曲靖發車的Z56次列車抵達北京西站。半歲的男孩兒楠楠睜大眼睛,打量著這個陌生的城市。得益於北京301醫院心外科與雲南曲靖市合作的貧困先心病患兒救治項目,楠楠終於能來北京免費接受手術。
接站的一行人中,有雲南曲靖駐北京聯絡處的主任和工作人員,還有位跑前跑後的志願者——林健,一位退休的北京警察。自這個救助項目啟動以來,老林是最堅定的志願者,每年跟著醫生們去雲南篩查複診,被孩子們稱為「北京警察爺爺」。
他是雲南患兒的「北京警察爺爺」把孩子接到301醫院心外科病房,老林輕車熟路,利索地幫著患兒家長辦理入院手續。一些正在住院的患兒和家長也跟老林打招呼。
老林與這些先心病孩子們結下善緣,還要從3年前的一次捐款說起。2016年夏天,老林接到了騰訊公益工作人員的電話。因為他在騰訊公益和一個慈善基金組織的救治先心病患兒項目中捐了2000元錢,組織方為了讓公益項目更加公開透明,徵集捐助者赴雲南曲靖,實地看看自己捐助的項目的進展情況。工作人員問老林願不願意去,他痛快地答應了。
2016年7月29日,老林作為志願者,自掏機票錢抵達雲南。
這個救治項目從2015年正式啟動,曲靖當地衛生和教育部門先期排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北京301醫院心外科的醫務人員帶著設備到當地,為孩子們做進一步檢查,明確哪些孩子需要手術治療。篩查出來的貧困家庭患兒會根據危重程度和年齡排期,分批到北京301醫院接受手術。而治療的費用,由北京301醫院首先減免一部分,患兒的醫保報銷一部分,剩下的靠慈善捐助支持。患兒家長只需承擔來京的交通費。
老林跟著慈善組織的負責人去了一戶姓晏的人家,9歲的小晏患有唐氏症候群和先天性心臟病。母親離家出走多年,就剩父女倆相依為命。專家診斷之後認為小晏病情較重,但孩子肺動脈高壓太高,只能服用一種昂貴的進口藥,把高壓降下來才能手術。
晏家連住的房子都年久失修,破敗不堪,實在拿不出錢來買藥,只好在網上籌款。眼看著小晏的捐款數達不到需求,老林不僅自己捐了1000元,還在朋友圈裡轉發籌款信息。在大伙兒的幫助下,2萬元藥費很快籌齊,小晏遵醫囑吃了半年藥,終於做了手術。小晏的父親感激地無以言表,從自家地裡刨出一大麻袋土豆送給老林。
先心病孩子們術前愈後的變化和貧困家庭受助後的感恩,讓老林備受鼓舞,從此,他成了這個救助項目最忠實的志願者。
為先心病救助項目做隨隊攝影師因為喜歡攝影,老林和這項公益活動又有了更緊密的聯繫——他儼然成了隨隊的攝影師。
因為孩子們進行公益籌款需要提供家庭情況的照片,而這些貧困家庭幾乎都是家徒四壁,昏暗逼仄。為了能拍出最真實的生活場景,幫助他們籌得捐款,老林還自己花了5萬餘元買了一臺專業相機。
醫生們每年兩次到曲靖篩查、複診、回訪,老林一次沒落下,用他的相機記錄下北京軍醫南下義診的足跡,呈現了貧困家庭等待援手的急切,也定格了孩子們重獲新生的笑臉。
每每有患兒到北京手術,都是曲靖市駐京聯絡處的工作人員到火車站接站,實在抽不出人手時,熱心的老林就會幫忙去接站,然後把人送到醫院辦好住院手續。
有一次,老林幫忙去火車站接患兒小娟及其父母。火車抵京時已是傍晚,老林先帶著一家三口到附近的快餐店,請他們吃晚飯,又自己打車送他們去醫院。小娟和父母感念在心。今年1月,老林跟著醫務隊去曲靖回訪時,做完手術已經痊癒的小娟特意到義診點找「林爺爺」,就為了送他一包自家做的辣子雞。看著孩子在卡片上工工整整地寫的那句:「世界因有您們這樣的人而溫暖。」老林覺得,自己的心裡熱乎乎的。
他一個人獻出9個人的血液總量同事偶然看到了老林拍攝的救治項目的照片,得知老林去當志願者的事。此後,關於老林熱心公益的點點滴滴匯集起來,大家這才發現,已經退休的老林,不聲不響地做了這麼多好事。
1992年,林健所在的海澱公安分局組織民警義務獻血,那是林健第一次獻血,200毫升。血液中心給了他90元的補貼。後來,他聽說還有無償獻血,不樂意了,專門找到有關部門,非要把錢退給人家,就為了換一張無償獻血證。
第二年,林健聽說兄弟單位有幾個民警去外地執行公務身受重傷,被緊急轉到北京積水潭醫院救治。林健徑直跑到醫院,就想看望一下這幾位好漢。
「當時,受傷民警在重症監護室裡,不讓見,我就想能為他們做點什麼呢?」林健說,突然他看見了輸血的瓶子,接著轉身奔馬甸,到紅十字血液中心獻了200毫升血。
後來有一次,林健陪一個朋友去兒童醫院給孩子看病,醫院的角落裡有一個婦女抱著孩子一個勁兒哭。林健過去一問,得知孩子患白血病,需要輸血治療。可用血價格昂貴,父母根本拿不出足夠的錢來維持治療。林健的心被刺痛了:「血是那麼重要,獻血真能救命啊。」
從那以後,林健就像例行公事一樣,隔三差五就去獻血,無論是血液中心還是醫院的獻血車,他都是「常客」。老林自己算過,這些年他獻血的總量有4萬餘毫升。一個成年人身體裡大約有四五千毫升血液,也就是說,這20多年裡,他一個人就獻出了相當於9個成年人的血液總量。
他已經計劃好最後一次捐贈2015年,老林因為血壓高、突發心梗,還不到55歲就提前退休了。因為身體原因和到了獻血年齡上限,他無法再獻血。不過,他很快又為自己這一腔熱血找到了新的「出路」。
因為一直沒買房,老林工作這麼多年的住房補貼和公積金得以一次性提取,連本帶息一共40多萬元。
事實上,從2003年老林就開始關注網上的公益慈善項目,並積極捐款。5·12汶川大地震、7·21北京特大暴雨……社會上出了什麼大災或事故,單位捐款的名單上都短不了老林。
等退休後,老林有了點閒錢,捐款就更加豪爽,一出手就是千元起步。「獻血到歲數了,那就多捐點錢吧。」老林說,網上救助先心病兒童、蓓蕾工程、母親水窖、關愛老兵等公益項目,還有微信朋友圈裡轉發的水滴籌、愛心籌,只要是他看到的、接觸到的需要捐款的事,他都會捐。
這些年到底捐了多少次、多少錢,老林根本記不清了。他只知道,他把那張存著40萬元住房補貼和公積金的銀行卡綁定在手機上,方便劃帳扣款。
「現在這張卡只剩4毛錢了。」老林笑了笑,伸出雙手,並齊五指,拿自己打趣說:「你看我,指縫多大,手鬆,不摟錢。」
其實,老林的愛人沒有工作,女兒去年剛高中畢業。一家子就指著他每月6000多元的退休工資生活,雖說吃喝不愁,但也沒多富有。
雖然這些年捐款捐得沒剩什麼錢了,但老林在精神上一直是「富有」的。老林的父親去世前是人大法學研究所的教授,搞經濟法學研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母親以前是「二野」的文化教員,後來一直做教育工作。一對桃李滿天下的父母早就教會了兒子:人這一生該追求什麼,該做一個怎樣的人。
這條公益之路到底要走到什麼時候呢?老林從衣兜裡掏出一張已經發黃的小卡,似乎是在回應這個問題:這是一張遺體眼球捐獻卡,填卡日期是1997年2月。在22年前,他就做好了決定,那將是老林對社會的最後一次捐贈。老林說:「角膜是唯一能夠重複捐獻的器官,我的DNA、我生命的一部分能用這樣一種方式延續,何樂而不為?」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孫瑩 通訊員:張巖 攝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