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王朝史:南明唐王朱聿鍵與輔政大臣鄭氏家族之間的故事

2020-12-10 History思白生
圖1-1. 江山如畫

談起明王朝的終點,必定會歸結於一句話:1644年,明王朝覆滅。

但是,這遠不是明朝皇室的終點。

明王朝覆滅的當年,以明朝藩王為代表的南明政權建立。

南明政權的第一任便是以福王朱由崧為代表的弘光政權。

弘光元年(1644年),清兵兵臨南京城下,建立僅一年的弘光政權隨之覆滅。在位僅一年的弘光帝也被清軍活抓,於翌年(1645年)處死。

圖1-2. 南京靈谷寺的螢火蟲盛宴

弘光政權覆滅的第二年,九代藩王唐王朱聿鍵毅然南下跟隨鄭芝龍入閩!

當時,隨行的還有鎮江總兵鄭鴻逵、戶部尚書蘇觀生、禮部尚書黃道周、福建巡撫張肯堂等人。

鄭芝龍本人此時的爵位是弘光帝封的南安伯。

到達閩地後,唐王先是在群臣輔佐下監國,隨後便稱帝。

在當時,先領監國職位再即位是一個慣例,南明的三代政權都延續了這個風俗。

而對於九代藩王——祖上從來沒有出過皇帝的唐王來說,這個風俗對於維護他統治的正統性顯得尤為重要。

1645年,唐王朱聿鍵在閩南稱帝,年號「隆武」。

圖1-3. 氣象萬千

本來按照明代舊制,明熹宗和明思宗死後明光宗已經沒有子嗣,往上追溯便應在明神宗萬曆的直系親屬中挑選候選人即位。

唐王朱聿鍵世襲九代藩王,不僅非明神宗直系血脈,而且連旁系血脈都不算。

唐王世家和明神宗世家已經是五服之外的遠親!

此時由唐王即位,無異於一戶富人家選家產繼承人,結果有人卻找來了極疏遠的遠房親戚作候選人,實在是匪夷所思!

但是當逢亂世,唐王仍舊能獲得部分大臣支持,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黃道周、「三不要老爺」蘇觀生等政治影響力大的人物,靠的便是號稱「富敵國」的鄭氏家族。

當時,鄭芝龍於崇禎元年(1628年)由海盜招安入朝為官。

自此,鄭氏家族以福建泉州南安為據點,修養生息,大力發展海上貿易。

依靠在海上貿易的暴利,鄭氏不僅富可敵國,而且在海盜勢力的基礎上組建了一支兵精將良的私軍。

圖1-4. 鄭氏中軍船模型

當時除鄭氏擁有實際財力、軍事上的支持能力外,戶部尚書蘇觀生、禮部尚書黃道周、福建巡撫張肯堂等人都無法在實際上對隆武政權進行軍事或兵力上的支持。

他們僅有的政治上的影響力,在亂世中也顯得沒有那麼重要了!

因此,隆武政權建立前期,隆武帝對於鄭氏家族極為看重。

投桃報李,鄭氏家族也給予了隆武帝最大的支持。

即使是隆武二年,鄭氏家族逐漸與隆武帝的關係降至冰點的情況下,隆武帝仍舊能任意調用鄭氏家族成員上前線作戰。

隆武二年隆武帝徵蹕閩北時,曾令鄭鴻逵駐仙霞關、鄭成功駐杉關前線。

當然,這與隆武帝本人的權謀脫不了干係。

當時,鄭氏家族與隆武帝已經離心離德,鄭芝龍本人便藉口留守福州不在左右護駕。

鄭氏家族和隆武帝的親密關係在短短一年之內便損壞,與隆武帝強烈的權利慾和鄭芝龍自私自利的海盜本性都脫不了干係。

圖1-5. 紊亂

隆武帝與鄭氏家族的君臣和睦時期

自隆武帝入閩以來,五月的杭州之會到六月的登基即位,這一個多月的時間可以視為其與鄭氏家族的蜜月期時間。

當時世人皆知,鄭芝龍靠海商發家,亦商亦盜,王權淡薄。

在入閩之前,禮部尚書黃道周曾勸阻唐王放棄入閩計劃,但是唐王對他的意見置之不理。

圖2-1. 黃道周

(註:待漏即封建時代大臣在五更前到朝房等待上朝的時刻)

這和兩個原因有關。

一是,黃道周雖然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影響力,但是在亂世中,他一沒有錢,二沒有軍隊,也就沒有話語權;

二是,他從來就不是唐王的心腹,只是遊走在唐王權利集團外圍的一個普通臣子罷了。

從之後的黃道周和鄭芝龍的衝突事件中可以看出,隆武帝並不看重黃道周本人。

圖2-2. 山野美景

隆武帝剛入閩的時候,一切財政和軍事支持都由鄭氏家族承擔。

他允諾的所有賞賜,通通都是鄭氏家族出錢;他在福建期間鎮壓山賊,也通通是鄭氏家族出兵。

在明朝江淮四鎮降清後,鄭氏家族的又是唯一一支屬於南明政權的正規軍,隆武帝對之不倚重也難。

為了更徹底地籠絡鄭氏家族,隆武帝開始大肆對鄭氏家族成員進行封賞。

鄭氏家族由此獲得了空前的榮譽和權利!

隆武元年,鄭芝龍被封為為平虜侯,鄭鴻逵(即鄭芝風,芝龍胞弟)被封為定虜侯,鄭芝豹(芝龍胞弟)被封為澄濟伯,鄭彩(明末清初同安縣安仁裡高浦人)被封為永勝伯。

而時年二十一歲,此前不過是秀才的鄭成功也被封為御營中軍都督,忠孝伯。

圖2-3. 鄭成功雕像

隆武帝與鄭氏家族關係僵化

隆武帝稱帝後不久,文臣首領黃道周即出走。

黃道周出走的原因是與鄭芝龍的座次之爭。

在隆武帝首次宴請群臣時,鄭芝龍執意要以武將身份居百官之首。

黃道周與之當庭辯論,最後的結果卻是隆武帝一邊倒地偏向鄭芝龍一方。

黃道周自知不受隆武帝寵信,同時也與鄭氏結怨。

朝中無路之下,他便自請督師廣信,募兵江西。

《隆武紀略》記載,「江西子弟願效其軍前者甚眾。」

《思文大紀》記載,黃道周在朝僅僅二十餘日。

圖3-1. 江西美景

黃道周被鄭芝龍逼走引起了文臣集團對鄭氏家族的不滿。

隆武帝本來就擔心鄭芝龍功高震主,把持朝野,將自己做成傀儡。

看準此時局勢,他採用了非常手段來進一步激化文臣集團和鄭氏家族的矛盾。

隆武帝的非常手段用高深點的說法叫帝王之術,用普通的說法就是挑撥離間。

在文臣集團面前,他開始大肆貶低鄭芝龍,以此獲得文臣的支持;在鄭芝龍面前,他又出賣文臣,將文臣們大罵鄭芝龍的言語有選擇性地告訴鄭芝龍。

以這種方式,他迅速使得文臣集團與鄭氏家族變得勢同水火。

進而,他成功獲得了文臣集團的支持,使得鄭芝龍在朝政中喪失把持朝野的能力。

但是,這種後患無窮的方法卻使得隆武政權從內部開始分崩離析。

文臣集團和鄭氏家族的罅隙越來越大,矛盾越來越激烈!

圖3-2. 荷葉凋零

當時有這麼一件事。

戶部尚書何楷因為彈劾鄭芝龍而升官做了都察院使。

不久後,何楷自信心膨脹之下,當庭指責鄭氏兄弟不該在朝堂議事之時扇扇子。

閩南天氣悶熱,鄭氏兄弟的行為也是在隆武帝的默許之下。

何楷如此行為簡直就是赤裸裸的找茬,鄭芝龍、鄭鴻逵兩兄弟當即勃然大怒!

何楷徹底得罪鄭芝龍、鄭鴻逵後,立馬就辭官回家。

誰知道即使跑得這麼快,半路上他仍舊被海盜截住,割掉了一隻耳朵。

何楷回家後不久,便死在家中。

當時人對此事議論紛紛,都說何楷遇到的海盜實際上就是鄭氏兄弟的手下易容而成。

如此,便可以看出文臣集團和鄭氏家族爭鬥的激烈程度了。

圖3-3. 人心「蝗蝗」

隆武帝與鄭氏家族的決裂

隆武元年十二月,隆武帝決定北上親徵。

此次親徵,他第一步的計劃便是駐蹕閩北。

隆武帝之所以親徵,目的有二,一是擺脫鄭氏家族,二便是慢慢收復失地。

為什麼隆武帝這麼急於擺脫鄭氏家族?

因為,其時隆武帝和鄭氏家族的關係已經降至了冰點。

按理來說,皇帝親徵時擁兵權重的大臣應該要帶兵扈蹕左右才對。

但是隆武帝親徵時,鄭芝龍不只沒有跟著一起,反而主動要求留守福州。

這種行為,不就是擺明了一副看著隆武帝去送死的態度嗎?

可以看出此時隆武帝已經和鄭芝龍關係接近於決裂了。

鄭芝龍如此要求,隆武帝無奈之下也欣然答應。

圖4-1. 福州三坊七巷

這兩人互相算計,最後是誰都沒算計到誰!

鄭芝龍雖仗著位高權重任性地留守福州,但是彼時隆武帝仍擁有對朝臣的基本人事調用權。。

待隆武帝駐蹕閩北後,他便調遣鄭鴻逵放在仙霞嶺前線,負責浙江方面的作戰;調遣鄭成功放在杉關前線,負責江西方面的作戰。

很不幸的是,隆武帝的算盤打錯了。

他不只沒在閩北站穩腳跟以逐步完成他擺脫鄭氏家族的計劃,反而,在施福主動放清兵入關(仙霞關)的情況下,隆武政權很快就走向了覆滅。

清軍南下後,鄭芝龍很快便按照事先約定率眾向多羅貝勒博洛投降。

圖4-2. 南明張蒼水雕塑

鄭芝龍的算盤這回也打差了!

首先便是鄭成功死活不願降清,因此而和他決裂;其次就是清軍一直南下打到閩南南安,把他的老婆,鄭成功的生母田川氏給逼死了。

田川氏的死亡更加堅定了鄭成功反清的念頭!

而有鄭成功這根刺的存在,鄭芝龍一直就被滿清政府當作棋子一樣戲耍,始終未被滿清王族當成心腹之人。

在屢次勸鄭成功投降無果之下,鄭氏兄弟於永曆八年被軟禁;永曆十五年(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之時,北京的鄭芝龍全族皆被斬首

圖4-3. 臺灣浮雕

參考文獻

[1] 張宗洽, 鄭夢彪. 鄭成功家族族譜的新發現——明崇禎修《石井鄭氏族譜》評介[J]. 中國史研究, 2004(01):159-166.

[2] 徐曉望. 論隆武帝與鄭氏家族的權力之爭[J]. 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01):114-119.

相關焦點

  • 末代王朝史:南明唐王朱聿鍵與輔政大臣鄭氏家族之間的故事
    江山如畫談起明王朝的終點,必定會歸結於一句話:1644年,明王朝覆滅。但是,這遠不是明朝皇室的終點。明王朝覆滅的當年,以明朝藩王為代表的南明政權建立。到達閩地後,唐王先是在群臣輔佐下監國,隨後便稱帝。在當時,先領監國職位再即位是一個慣例,南明的三代政權都延續了這個風俗。而對於九代藩王——祖上從來沒有出過皇帝的唐王來說,這個風俗對於維護他統治的正統性顯得尤為重要。
  • 南陽王府山:末代唐王朱聿鍵的命運悲歌 嘆命運多舛
    但歷史沒那麼絕對,並非所有唐王都荒淫暴虐,至少有一個人還值得一書,他生於雍容華麗的唐王府卻嘗盡他人未受之苦;活了44歲卻先後被囚了30多年;封地在東漢光武帝劉秀起家之地南陽,亦是南明政權中較有作為的帝王,卻奈何狂瀾難挽,無法成為復興明朝的「光武帝」。他就是隆武帝朱聿鍵,明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世襲為唐王,後成為南明的第二位皇帝。
  • 「朱元璋的子孫」唐王朱聿鍵的坎坷一生——自小被幽禁的亂世王者
    雖然朱聿鍵的出生為祖父所不容,但是他的曾祖母卻由衷地為家族添丁而感到高興。也正因此,十二歲之前,朱聿鍵都生活在曾祖母的護佑之中,未遭遇什麼大磨難。黃道周一是朱由檢三代之內的親戚,其叔父、兄弟只剩下了在廣西的桂王,但當時的南明政治中心卻在東南。在東南地區與帝王家有較近血緣關係的朱常淓和朱常潤投降清朝後,東南士紳急於解決道統問題,不得不從就近的疏藩中推選帝王;二是明朝唐王的封地在河南南陽。河南南陽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故鄉,而且唐王和劉秀不只在故鄉上相似,兩人在人生經歷上也類似。
  • 「朱元璋的子孫」唐王朱聿鍵的坎坷一生——自小被幽禁的亂世王者
    雖然朱聿鍵的出生為祖父所不容,但是他的曾祖母卻由衷地為家族添丁而感到高興。也正因此,十二歲之前,朱聿鍵都生活在曾祖母的護佑之中,未遭遇什麼大磨難。黃道周一是朱由檢三代之內的親戚,其叔父、兄弟只剩下了在廣西的桂王,但當時的南明政治中心卻在東南。在東南地區與帝王家有較近血緣關係的朱常淓和朱常潤投降清朝後,東南士紳急於解決道統問題,不得不從就近的疏藩中推選帝王;二是明朝唐王的封地在河南南陽。河南南陽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故鄉,而且唐王和劉秀不只在故鄉上相似,兩人在人生經歷上也類似。
  • 如果南明沒有內部鬥爭,能不能偏安一隅?鄭成功和李定國都不團結
    南明要是不內訌。。。這話只能偏偏小孩,內訌是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上下五千年,你見哪個王朝沒有內訌過?別說南明,就說滅了南明的滿清,到最後還不是自己人把自己人給搞下臺了?其實兩百多年的王朝想要覆亡,對很多人來說,是一件很難接受的事情,因為大家習慣了。
  • 南明隆武帝朱聿鍵大半生都在牢中度過,被俘後又在獄中絕食而亡
    朱由檢自縊後,南方半壁江山還在,如果能有一個人站出來統一各方力量對北方的軍事力量進行抵抗和分化瓦解,南明還能像東晉或者南宋一樣繼續偏安一隅。南明其實有這樣的人,只是一生都沒實權,在被鄭芝龍出賣後被俘,為避免受辱在獄中絕食自盡而亡,這就是南明隆武帝朱聿鍵。
  • 南明隆武帝:公認的明君,為何沒能讓南明走向繁盛?
    南明歷代帝王中,沒有權勢的皇帝,但有許多缺陷的皇帝。弘光皇帝膽小,沉溺於酒和性。永曆皇帝沒有意見,朱常淓更像是個笑話。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這裡不會一一列出。然而,有這樣一個傳說中的南明。當時很多人把他比作光武帝劉秀,認為他是復明的希望所在。那麼,這個人是誰?
  • 生不逢時的明朝皇帝——朱聿鍵
    1644年, 崇禎帝在北京自縊, 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了 南明,同年福王朱由崧建立的 弘光政權。次年弘光帝被清軍俘獲亦死, 鄭芝龍、 黃道周等人扶朱聿鍵於 福州登基稱帝,改元為 隆武,後世稱之為隆武帝,也稱唐王,並於同年開鑄 隆武通寶錢,1646年,清軍入 福建,隆武帝在 汀州被擄,絕食而亡,享年44歲。
  • 南明滅亡後他為何不擁立在臺灣的明宗室為帝
    南明先後經歷弘光、隆武、魯王監國、紹武、永曆等五個時期,其中隆武和魯王監國是一個時期也就是競爭關係;而邵武和永曆在一個時期,只不過存在的時間很短只有一個多月。所以我們總的來說南明政權還是以弘光、隆武和永曆這三個時期為主。而這個詳細情況和鄭成功沒有立逃亡臺灣的宗室為皇帝有直接的關係。這麼聽起來可能比較亂,在下文中我們進行詳細敘述。
  • 鄭氏家族後人何在?
    而說起鄭成功個人及其家族,其實也曾發生過很多故事,這個家族是在明末清初時期中國少有的極具國際化背景的家族。比如說鄭成功本人其實可以算是中日混血兒,而且他還有個只有日本名字的弟弟。而鄭成功的家族後來甚至成為了清朝的旗人,他弟弟的家族後來則完全變成了日本人。那麼當時這個家族究竟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呢?
  • 明朝滅亡時 朝鮮王朝的李氏曾組建一支軍隊計劃反清復明
    一些忠臣義士先後擁立了明朝宗室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鍵、魯王朱以海、桂王朱由榔等為皇帝,一直堅持抵抗清軍,延續明祚三十九年,有史學家把這段歷史稱為南明。做為大明帝國的附屬國,朝鮮李氏王朝也加入了反清復明的隊伍當中,李朝孝宗——忠宣大王李淏[hào],立志以光復大明為己任。
  •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為何再沒有明朝皇室宗親被鄭氏集團擁立為帝?
    與此同時,鄭成功也是明末清初時期著名的抗清將領,他率兵在東南沿海地區抵禦清軍南下,努力維持著南明政權的存續,成為了當時「反清復明」人士的重要希望。然而,儘管鄭成功始終以明朝忠臣自居,並且還將光復大明王朝作為己任,但是在他此前一直奉為正朔的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俘獲並且絞殺後,鄭成功及他的繼任者們卻沒有再立其他朱明皇室後裔為帝。
  • 南明滅亡後他為何不擁立在臺灣的明宗室為帝
    南明先後經歷弘光、隆武、魯王監國、紹武、永曆等五個時期,其中隆武和魯王監國是一個時期也就是競爭關係;而邵武和永曆在一個時期,只不過存在的時間很短只有一個多月。所以我們總的來說南明政權還是以弘光、隆武和永曆這三個時期為主。而這個詳細情況和鄭成功沒有立逃亡臺灣的宗室為皇帝有直接的關係。這麼聽起來可能比較亂,在下文中我們進行詳細敘述。
  • 從此圖看南明帝王輩分,兩個和崇禎平輩,兩個叔叔,還有一個叔祖
    在這短短的18年裡面,南明擁有五位帝王——弘光帝朱由崧,監國潞王朱常淓,監國魯王朱以海,隆武帝朱聿鍵和永曆帝朱由榔。其中,弘光帝(福王)、潞王、永曆帝(桂王)是屬於明成祖朱棣這一支的,而另外兩位——魯王和隆武帝(唐王)的血統則比較遠,分別是朱元璋第十子朱檀和第二十三子朱桱的後代。
  • 鄭氏家族後人何在?
    而說起鄭成功個人及其家族,其實也曾發生過很多故事,這個家族是在明末清初時期中國少有的極具國際化背景的家族。比如說鄭成功本人其實可以算是中日混血兒,而且他還有個只有日本名字的弟弟。而鄭成功的家族後來甚至成為了清朝的旗人,他弟弟的家族後來則完全變成了日本人。那麼當時這個家族究竟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呢?
  • 南洋是南明的救命稻草?為何南明不到南洋臥薪嘗膽東山再起?
    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攻陷北京,崇禎皇帝自縊煤山,存在了276年的大明王朝轟然倒塌。明朝滅亡後,大明皇室子弟紛紛在南方「重整江山」,陸續出現了「福王」、「唐王」、「魯王」、「桂王」等政權,但是這些政權很快在清王朝的打擊下灰飛煙滅,隨著1661年吳三桂在昆明勒死永曆帝朱由榔,南明在大陸的統治宣告結束。今天的很多人,從馬後炮的角度,質疑為何南明不遠離大陸到南洋東山再起,另立中華呢?
  • 南明永曆朝亡於1661年的咒水之難,實際亡於1659年的永曆帝入緬
    朱翊鈞之孫)、魯王朱以海(朱元璋第十子魯王朱檀之後)、唐王朱聿鍵此時,南明永曆朝廷與緬甸國王關係友好,經常互相拜訪。因李定國、白文選等人的抗清行動,使得清王朝在西南邊陲的軍事行動屢次受挫。清王朝為達到不戰而徹底滅亡南明永曆朝廷的目的,於公元1659年九月,向緬甸國王下國書,要求緬甸國主動交出朱由榔、沐天波等人,但一直沒有得到明確答覆。公元1660年,清朝廷派遣將領統帥八旗兵前往雲南,與在雲南留守的吳三桂合兵攻打西南邊陲的抗清勢力。在清軍的攻打下,李定國、白文選率領的抗清軍隊節節敗退,損失慘重。
  • 清軍殺入關內,朱聿鍵主動勤王,為何卻被崇禎帝廢黜囚禁?
    南明的隆武帝名叫朱聿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孫,爵位是唐王,而崇禎帝朱由檢是朱元璋的十一世孫,雖然兩人地位有些差距,但按照輩分,隆武帝還是崇禎帝的遠房叔祖呢!可是在1636年,崇禎帝卻不顧親情,將朱聿鍵廢為庶人,囚禁起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