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纜鐵樁——海河碼頭的守望者
有海的氣勢,還有河的秀美。為盡顯蜿蜒流經天津市區的海河風韻,1982年,天津在總長19公裡的海河兩岸,建成了帶狀公園。依次闢為青年園、草花園、春花園、夏花園、薔薇園和秋景園。每個園內都是花草繁盛,綠樹掩映。人們漫步其間,宛如瀏覽一幅長卷,移步易景,美不勝收。
如今,已難覓當年碼頭遺蹟了。只是在原紫竹林碼頭一帶(赤峰橋至小劉莊浮橋之間)的河畔,仍倖存著40多個鐵樁,這是原來船舶靠岸時用於拴纜繩的。其分布呈原生態,成為海河碼頭的忠實守望者,也成為海河變遷的親歷者和見證人。
這種纜樁的造型與蘑菇形相仿,均為鐵鑄外殼,內由混凝土填充。由於普遍堅固笨重,當初修建海河帶狀公園時並未被挖出毀棄,也算萬幸吧。但因不斷填墊堤岸,纜樁有的已緊貼地面,有的則高出地面達半米。
其位置也各不相同。有的距堤岸不足兩米,日夜守望著波光粼粼的海河水。還有的卻在10米開外,掩映在草叢之中,若隱若現。
其式樣也有多種——有的頂部由一個中間凸起的同心圓加上四周的平角或倒圓組成;有的出簷,上有10至12個圓孔,便於套纜繩;還有的則呈圓帽狀,上面應有一個較細的圓形或方形凸起,但後來為便於遊人坐著方便,被鑿掉了,裡邊的混凝土裸露著。
如今其功能只是充當遊人的坐凳,多被磨得光溜溜的。有的還被塗上綠漆或白漆,抑或被打扮成蘑菇狀,以假亂真,但也使之透出些許生氣。 小劉莊一帶原為1898年開闢日本租界時劃定的停船碼頭。如今,在當地的臺兒莊路與南京路交口附近的河岸,倖存的纜樁較為集中,至大光明橋一帶,達20多個。其它地段,以海關舊址前的河畔分布較多。
一些纜樁上遺有文字,具有歷史文物的研究價值,可幫助我們考察纜樁的來歷和當年的碼頭位置。大光明橋兩側的纜樁都鑄有英文字樣,內容為「海河料場HAI HO CONSERVANCY WORKS 」。在臺兒莊路與南京路交口附近的河岸邊,有一個鑄有「北洋船塢制」字樣的纜樁。而在赤峰橋上遊的河邊,還有一個鑄有一圈外文的精製纜樁,翻譯成中文後,大致有法租界碼頭專用之意。
在一個個黝黑、冰涼的纜樁前流連,穿越時空暢想,我們似乎能體味當年海河老碼頭那份獨特的喧鬧和濃厚的歷史積澱。它們也似乎不因當年建築物的拆除而消失。因為海河水在不息地流淌著,也因為碼頭文化對天津產生的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如今還在顯現著。(王勇則)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