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埃塞爾比亞咖啡豆的旅行
文 /李葉飛 圖 /Alessandro Gandolfi
這是一粒咖啡豆咖啡豆
從採摘、運輸、晾曬、篩選、裝袋、交易
再到顧客手中的整個過程
我在臺灣旅行的時候,買過一本書,叫《來自咖啡產地的急件》,作者Dean Cycon,一位美國人,從事咖啡公平貿易,也是一位人權律師,他考察了九個國家的咖啡產地,行程4萬公裡。
這本書的第一篇講的就是埃塞爾比亞,講到了這個咖啡原產地的農人之苦,如何因為缺水而無法水洗咖啡豆,也講到了一位叫泰迪斯的人,如何籌建合作社,以幫助當地貧窮的咖啡農人。有一部叫《Black Gold》的紀錄片,描寫的是埃塞爾比亞公平貿易運動,主人公就是泰迪斯。
埃塞爾比亞因為貧窮而受人關注,也因為其是咖啡的誕生地,同時又是幾款頂級咖啡豆的產地而在咖啡愛好者中聞名。貧窮的農民和頂級咖啡是聯繫在一起的,Dean Cycon在書中有一章節就是「耶加雪菲:頂級咖啡產自赤貧農民」。
我們喝咖啡的時候,記住了「耶加雪菲」,這個翻譯者用漂亮詞彙命名的非洲貧苦小鎮,卻很少有人會去想這杯咖啡的源頭,是誰將這一粒美味的咖啡豆從樹上採摘下來,又是如何被日曬或水洗,被挑選,從山裡運輸出來,被拍賣,被烘焙,最後進入到咖啡館。
義大利攝影師Alessandro Gandolfi拍攝了一組圖片,記錄了埃塞爾比亞巴勒山國家公園的咖啡從採摘、運輸、晾曬、篩選、裝袋、交易再到顧客手中的整個過程。
我推薦Alessandro Gandolfi拍攝的這組圖,以泰迪斯為主人公的紀錄片,以及Dean Cycon寫的書,恰能讓我們更為立體的認識埃塞爾比亞咖啡產地。當我們在面對咖啡時,我們該如何選擇,是看品牌,是憑風味,還是會有更多的參考。
巴勒國家公園覆蓋了2,470平方公裡的面積
巨大的海拔落差使得植被呈現出有趣的級數變化
從多草的河邊草原到雜色的山地高原
主要的植物為多種多樣的蠟菊屬植物,從圖中也能看到
這裡的咖啡樹自然生長,細瘦
如Dean Cycon在書中記載的那樣,並沒有排列成行
而是雜亂無章地這邊一棵,那邊一叢
野生的樣貌完全和它們的祖先一樣
採摘下來的咖啡豆,只能通過毛驢運輸出來
後來通過卡車從一條非洲最高(約4000米)的公路運送
因為乾旱,非洲很多地方的咖啡只能通過日曬法處理
日曬處理造成咖啡豆的品質下降,賣不出價錢
所以在當地修建水利是大事
Dean Cycon的書中多次提到「米麗安之井」
就是為了幫助處理咖啡豆
豆子被處理,挑選
最後被拍賣
進入零售市場,進入咖啡館
這是我提到的那部紀錄片《Black Gold》
這是我前面提到的那本書,臺灣臉譜書房出版
食 源
我們編輯或採寫食物的源頭
它們來自哪裡,被如何種植,如何採收,如何加工
邀您投稿,我們飲水思源
植物錄 / 筆記 / 食源 / 花園 / 療愈與美容 / 花草茶
長按二維碼 識別關注
與七萬人一起享受植物帶給生活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