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參加福建省《閩江》、《汀江》大型影像文化創作工程後,再度與福建省海峽出版發行集團海峽書局合作的中國多肉植物圖鑑《仙人掌科》終於出爐!三年前,接受任務後,數度頂著酷暑前往中國最大的多肉植物栽培基地龍海市,碾轉於多家栽培大棚內,冒著悶熱,在上萬盆的多肉植物中尋覓,在上萬簇豔麗的小花中採擷!每一次拍攝,都大汗淋漓。汗,滴落於那肉肉的鮮葉上,流淌於相機,滲透著雙眼。老腰也直不起來,都是在暈暈沉沉的狀態下乘船返廈。中暑,沒少領教刮痧之皮肉之苦……雖累,雖苦,卻享受著覓花之趣,尋花之樂。收穫著對這一品種知識的了解,長了見識!如今,這部精美凝聚著三年多來的心血之作面世。值,無憾也!
感謝曲利明老師的信任與鼓勵!感謝中國多肉植物界權威專家們的指導!感謝龍海市多肉植物栽培師傅的全力配合與提供的方便!
仙人掌科植物全部是多肉植物,是多肉植物中最重要的科。綜合各分類學家不同的意見,一般認為有1400-1800多種。習慣上人們稱之為仙人掌類,或者乾脆就稱仙人掌。
仙人掌類全部原產於南北美洲。雖然從加拿大到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都有分布,但重點分布區是兩個:①北美的墨西哥高原和美國西南部;②南美的安第斯山兩側。在植物生態類型上,森林、草原、山地、內陸荒漠、海濱沙丘,甚至沼澤和鹽湖都有仙人掌類植物存在。
美洲原住民認識和利用仙人掌至少有9000年歷史。但科學史上首先研究仙人掌的分類、栽培、實用價值、形態解剖等方面的是歐洲人,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了。除了因兩次世界大戰影響,仙人掌類的研究中心曾經短期移到美國外,歐洲一直在仙人掌類的研究上領先。近十多年來,仙人掌科兩個影響最大的分類系統就分別由英國專家(2006年)和瑞士專家(2010年)提出。由於現在植物分類已成一個綜合性的包羅萬象的學科,誰能提出令人信服、被廣泛採用的分類系統,就證明誰在這類植物的綜合研究上領先。
我國南方有野生的仙人掌分布(種類很少)。對此,一種意見認為有間斷分布的可能(這種意見實質就是說我國也是仙人掌科的原產地之一),但更多的意見是這些仙人掌最早是通過某種途徑遷徙過來,然後在我國氣候條件合適地區繁衍的。
我國古籍上對仙人掌的介紹真假不一。比較可信的是1688年的《花鏡》和1848年的《植物名實圖考》,但都是僅介紹一種掌狀莖節的種類(即我國有野生的種類),其他類型的仙人掌沒有提及。
觀賞性較強的仙人掌何時在我國開始栽培,確切時間暫時無從查考。但我們栽培仙人掌受外國特別是日本的影響較大,因此一般認為天津唐山一帶、上海及周邊地區、福建鼓浪嶼等地是我國民間栽培仙人掌類最早的地區。
植物園和其他機構的規模化栽培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中科院北京植物園和廈門園林植物園是南北兩大栽培中心。此外南京中山植物園和上海龍華苗圃(上海植物園前身)也很可觀,有當時出版的植物名錄為證。當然這方面歷史還有待嚴謹的考證,有關方面和有志者可以下點功夫,越往後工作就越難。
仙人掌科植物除了觀賞之外,還有食用、藥用、化妝品原料、染料等用途。人們還爭相傳說它們闢邪、防輻射的作用,這些雖然根據不足,但仙人掌在晚上吸收二氧化碳這一點就足以證明它們是很理想的室內植物。另一方面,生產這類植物耗水耗能少,這也是長處。
栽培仙人掌也和栽培其他植物一樣,首先要了解它們的習性。一般來說,仙人掌大多數是「夏型種」(冬季休眠),充足的陽光是栽培好仙人掌的主要條件。其他必要的條件有:冬季大多不能經霜、受雪,夏季要通風,不能持續忍受38℃以上的高溫、栽培介質不能滯水。和其他多肉植物特別是「冬型種」(夏季休眠)相比,栽培仙人掌較省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