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旅遊,如今是我們的日常所需。特別是五一、國慶這樣的小長假,許多國人都會選擇出國旅遊,但出國旅遊有時會遇到一些你意想不到的事情。今年8月24日就有新聞報導,有中國遊客因沒有按要求給通關小費而被印尼海關拒絕入境。
確實「給小費」在一些國家是一種社交禮儀,是對服務態度認可的方式,這無可厚非,但入境必須給小費,不給不讓進,這樣的行為卻實實在在的違反了道德底線。什麼時候入境收小費成「行規」了?是誰給了這些海關收小費的勇氣?說道這裡就不得不提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導遊」。中國人出門在外本沒有主動給小費的習慣,即便你不懂得當地習俗忘記了給小費,他們也不會怎麼樣。那小費這件事是怎麼樣在中國遊客當中「流行」起來的呢?在你對一件事不了解的情況下,總有一個人會引導你,倡導你給小費,這個人就是導遊。
在國外中國遊客唯一能信任的人就是導遊,導遊說的話遊客一般都會聽。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說吧,今年3月的時候跟團去了一趟峇里島,在上飛機之前導遊會將所有遊客聚集起來說一些相關事宜,其中就提到了「給小費」。她說:「過海關的時候除了要出示你的護照和機票以外,可以準備一點零錢,以防海關找你要小費你拿不出,如果你堅決不給可能會滯留在機場,耽誤大家的行程,給個5塊、10塊的也不多,沒有必要因為這點小錢拖累大家。」
她這話一說,大家就開始翻包找零錢,沒有的還找身邊的人借,當然也有一部分人不以為然,比如說我。等到了海關口,有一對老夫婦看著我手裡就拿了本護照和機票就問我是沒有零錢嗎,為什麼不拿小費呢?我說過海關沒必要給小費吧,這不是海關應該幹的事嗎,難道還看錢過關不成。老夫婦就有點激動了,說你要是萬一被扣下了呢,這不是耽誤事嘛,你還是拿出來吧。
當時一堆遊客都在排著隊,有人聽著動靜看過來,把我看得有點莫名其妙的心虛了,然後我就仔細觀察了一下排在我前面要過關的人,看他們拿小費了沒有,再看看海關人員要小費了沒有。結果我發現,拿小費的基本都是中國遊客,外國人就很隨意,海關人員也沒有很主動的要求你給小費,但會有意多問一些沒有拿小費的中國遊客,並沒有直接拒絕入關。抱著賭一把的心態,我沒有拿小費,很幸運的是海關並沒有刁難我,只用英語問了我兩個問題,而我全用英語「我不知道」回答,然後他看了一眼就給我蓋了入境章通過了。
老夫婦在前面看到我過去了,還問你給小費了嗎?我說沒給,他們一臉慶幸,還說我運氣好,因為他們就是直接將小費遞給海關的,而我啥也沒給還能出來,對他們來說就是你真是踩了狗屎運了。對此我真的很不理解,人家歐美人不給小費就能過關,憑啥咱中國遊客就得雙手將小費奉上?後來我仔細回味了一下導遊說的話,這不是在引導我們主動給小費嗎!
中國出境遊的人數逐年增多,過關十分擁擠,速度會很慢,這時導遊的煽動就會顯得格外為遊客著想。如果你想要快速過關,不讓工作人員為難你的話,那你就適當的給一些小費,如果因為沒給小費而被扣留的話,會影響整個團的行程。這樣的話會讓遊客有心理負擔,從而順從導遊的話。中國人有時最怕惹麻煩了,而且覺得既然導遊這麼說了,那就花點小錢吧,要是因為這事影響了行程那就不好了,所以,在海關口你會看到有些中國遊客甚至沒有等對方索要就主動遞出了小費。
正是這種「借錢消災」、「花錢買平安」的心態助長了海關收小費的「惡習」,也被某些「聰明」的邊防、海關工作人員利用,甚至和導遊達成合作「默契」,形成了入境海關對中國人收取小費的「行規」,甚至有個別東南亞國家堂而皇之地公開在海關處以「快速通關通道」的名義收取小費。
為什麼只針對中國遊客收取小費呢?其實不是的,在東南亞發生過向歐美人索要小費的事件,但他們的處理方式卻和我們不同。大多中國遊客選擇妥協,而他們選擇質問、報警、投訴到大使館並堅決維權,這也是為什麼收取小費的對象往往是中國遊客的原因。中國遊客習慣忍氣吞聲,抱著「息事寧人」的態度,很難不讓對方選你。而面對這種現象,中國遊客一定要學會說「不」,如果不能必然會使這種現象變本加厲,損害自己的利益。
但是也有網友提出了疑慮:誰出去旅遊還抱著跟人吵架維權的念頭啊?遇到索賄的維權成本會不會更高?而且,這種事的主要責任難道不是相關的管理部門嗎?比如還搞出什麼「快速通關通道」,這分明是縱容,將這部分維權成本轉移到遊客身上,確實是讓遊客為難。
如果是你們,你們會怎麼做呢?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