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4條人工售票公交線路
4月2日起改為無人售票
1995年,常州公交第一條無人售票線路——6路公交駛上街頭;20年後,今年4月2日起,常州公交最後4條人工售票的線路——66路、68路、70路、308路車將實行無人售票,常州公交全面步入無人售票時代,這同時也意味著在常州,公交乘務員這一崗位將成為歷史。昨天,記者走近這些最後的公交乘務員。
最後4條公交線路
這次全部改無人售票
昨天中午11點,記者來到501車隊,車隊隊 長蔣福林正從66路公交車檢查回來。「還有8天,倒計時了」,話語間滿是留戀。
501車隊的66路、68路、70路、308路公交,是常州最後4條人工售票線路,共有71輛公交車,102名乘務員。
66路公交從常州火車站至武進雪堰,全程65個站,是常州線路最長的公交。
常州火車站開往武進寨橋的70路公交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運行,是執行人工售票的公交車中歷史最久的。
68路公交,是農郊公交班線中載客量最大的公交線路之一。因為乘客多,這條線路車輛車次也最多,一共有42輛。從常州火車站至雪堰鎮區,而後又分成兩條支線前往雪堰滸莊和繡衣。曾經,因為這兩條支線開通,距離常州市區最偏遠的農村村民送上大紅錦旗,鑼鼓喧天,以此來慶賀和感謝。
從1960年算起,常州公交已有55年歷史,從第一班公交開始就配有乘務員。「那年代,當一名售票員是非常崇高和榮耀的事。隨著公交事業慢慢壯大,售票員曾一度達到數百人。從1996年開始,無人售票公交慢慢取代人工售票,售票員便成了『夕陽職業』,他們的收入也比較少,甚至不足千元」,蔣隊長告訴記者。直到近幾年,售票員的收入才有所提高,目前平均在4000元左右。
現在這些動作對她來說
已經爐火純青
2010年起,張志平在501車隊的公交車上擔任售票員,今年她44歲了,「還記得自己剛上崗那會,撕車票都笨手笨腳。」5年光陰飛逝,如今,票盒怎麼拿最順手、車票怎麼撕、怎麼打孔最快……這些動作對她來說,已然純熟如同一種本能。
張志平服務最多的是66路公交,這班車每天早晨5點15分,從常州火車站發車前往雪堰。張志平家住在麗華,逢到早班,她在早晨4點15分就要起床,然後騎電動車趕到火車站。給公交車打掃衛生,然後把前一天晚上已盤好帳的票盒再清點一遍,將300元零錢整理好。到點後發車,她便隨車開始一天的乘務員工作。
「問詢上車乘客站點、收錢、出票、臨到站喊站臺,提醒乘客下車,提醒駕駛員進站……」張志平說,話多口乾,她每天要喝掉6大杯水,回到家一句話都不想說了。她還記得自己剛上崗時苦背車站名,苦記票價的日子,「整整一個月,心裡一直在默念著,現在隨便說個站名,對應的票價脫口而出,幾乎不用經過大腦。」
這些年走過來
說不盡酸甜苦辣
說起多年的工作,這些乘務員每人都有自己的「酸、甜、苦、辣」。
老家河南的劉麗亞是勞務合同工,幾年前月薪只有七八百元。有一回,她下晚班回家,把票盒放在摩託車後備箱裡,可後備箱整個掉落,票盒丟了。票盒裡有價值5000元的車票,都得自己賠。
張志平在工作時曾遇到過醉漢,「一上車就橫躺在座位上,車一顛簸,看著他就要摔下來了,好心提醒他很多次,最後居然還遭遇投訴」。她還遇到過扒手,「一看他們神情不對,就趕緊拿喊話器,提醒乘客們注意防範。」為此,她沒少遭到扒手們的眼神攻擊,「有時候我也害怕,怕遭到報復。」
38歲的是雲曾在幫乘客指路時鬧過笑話,並因此遭遇乘客投訴,後來她不光記站名,還專程走訪公交線路周邊的醫院、派出所、政府部門、標誌性建築等,以備乘客們隨時「導路考試」。
23歲的康妮印象最深的,是公交車上那些老年乘客。「有好幾位已80多歲了,一上車就打瞌睡,睡到底站,又換乘返程公交,他們中有些人幾乎每天都會準時來乘車。」「這些可能是空巢老人,或許他們感覺公交車上要熱鬧點吧。」可每每遇到這種情況,乘務員們都會特別擔心,生怕司機一腳剎車,老人會跌倒,會受傷。
說起今後的打算,康妮說,她有A3駕照,一年實習期就要滿了,很快她就能當上駕駛員了。
張志平和是雲的分流方案還沒下來,她們說,「還有8天,最後一班崗,我們會好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