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一周軍評:中國核擴軍讓美國核焦慮

2020-12-25 觀察者網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世純】

本周最大的軍事新聞,無疑是美軍戰略司令部無端指責中國核力量發展一事。美國此舉是「賊喊捉賊」,無非是為美國在戰略核力量上的更新升級,以及後續拉中國進入核裁軍條約尋找藉口。但這份報告也反映出美國的核焦慮。隨著東風-41等先進核飛彈入列部隊,加上火箭軍軍改後的編制擴大,中國已經證明自己擁有了隨時擴大人民核武力的能力,這對於在「大國競爭」中尋求核武力以一敵二的美軍來講,是十分不利的。

本周另外一條軍事新聞,則是我軍空降兵列裝裝甲輸送車一事。軍改以後,空降兵的編制擴大,但機械化程度未見到明顯提升,機械化裝備缺編嚴重,不足以應對合成化、信息化作戰。隨著外部局勢趨於緊張,空降軍緊急列裝一批具有重裝投送和合成指揮能力的裝甲運輸車,一是可以幫助空降軍大量火器單位提高戰鬥力,為潛在的軍事衝突做好戰備;二是打好基礎,為後續的機械化設備入列進行探索。

正視中國「核威脅」

5月4日,美軍戰略司令部(US STRATCOM)在推特上發布了一份指責中俄朝戰略武器發展的簡報圖,大體上描述了目前美國「對手」近年來的核武裝力量發展脈絡。戰略司令部這份簡報圖雖然不長,但大體上涵蓋了中美俄目前外界所知的主要核武器項目,算是為美國的老百姓做了個科普。

根據美軍戰略司令部的簡報圖的描述,在過去10年裡,解放軍發展部署了3種有效的新型投送載具:東風-31AG、東風-5B和東風-26。在2030年內(10年內)將部署三種有效的平臺:東風-41和巨浪-3,還有井基部署DF-5的另一種改進型DF-5C,以及隱身轟炸機。但在未來相關核平臺和核投送載具方面,即將部署的,適配於轟-6N的空射彈道飛彈(美國稱之為CH-AS-X-13)在10年內都不會進入生產階段,同時解放軍還在發展下一代戰略核潛艇096型也會在2030年後入役。在這份簡報的最後,美軍還宣稱要發展新的核武器,應對「今天和將來真實存在的威脅」云云。

這份簡報是去年10月24日戰略司令部司令理察上將在參議院武裝力量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發言的精簡版。去年10月,主管美國核打擊與核反擊的美軍戰略司令部,向國會的重要議員們介紹了中俄朝三國對美「核威脅」的基本情況。

理察在聽證會上指出,解放軍、俄軍和朝鮮人民軍在過去10年裡已發展多型先進核載具,擴大了核載具數量,和目前只發展了三款核載具的美國形成鮮明對比,對美國的現有核載具形成了「優勢」。在聽證會上,理察還表明,解放軍正在發展天基早期預警能力,同時在發展轟-6N和新型潛射飛彈等三位一體打擊力量,優化指揮控制系統,同時增加了彈頭數量。

雖然受限於情報來源和分析方法,美軍的這份的報告並不算精確,對於很多新的項目並沒有做到「料敵從寬」,但依舊可以看作美軍官方對於中國核力量發展的一次比較全面的評估。這也是我國去年閱兵中全方位展示核武力以後,美軍做出的直接回應。

美軍的軍費全球第一,美國的核武庫,包括彈頭、核飛彈、核轟炸機還有戰略核潛艇規模都是世界第一。除此以外,美軍正在發展的三個核武器項目——GBSD、B-21和哥倫比亞級核潛艇,單項目耗資都在1000億美元以上。因此戰略司令部這份報告煞有介事的說美國「核武庫規模縮小85%」而「中俄核擴軍」,無非是一種「賊喊捉賊」。其目的,當然是為本國下一階段核武器新平臺的相關研發、製造提供更加充足的理由。同時,隨著美俄核軍控條約到期,美國這種「科普」性質的宣傳,也為後續拉中國進入核裁軍三邊條約的政府動作打好輿論基礎。

但這份文件也說明中國過去20年裡核武力規模和核武器質量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我國在核武力部署和發展方面是高度保密的,有效維持了「信息黑洞」這一優勢。但是從公開的信息也足以看出,在過去十年裡,我國的核擴軍和常規武力擴軍一直是同步進行的。

這一點體現在我國的載具發展上。在載具發展方面,去年國慶閱兵中亮相的5型核載具(東風-5B,東風-26,巨浪-2 東風-41和東風-31AG),基本上都是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立項的,和我軍幾乎所有三代平臺和四代平臺立項時間一致。這證明,我國的核武力與常規武力發展邏輯是一致的,研發目的都是要為上升的國力保駕護航,而1910工程的閱兵可以視為這一代核平臺研發成功後的一次集體展示。

和載具發展同步的是,我軍的核部隊編制規模也在軍改後得到了擴大。關於我火箭軍的核飛彈規模到底有多大,筆者就算知道也是不能寫的。但公開資料表明,在軍改前,一共有超過10個洲際飛彈旅。軍改後,火箭軍執行了基地-旅的編制體制改革,飛彈旅數量整體增加,其中洲際飛彈旅被擴充到了接近20個,編制擴大了60%

而且,在火箭軍上一輪編制體制改革中,每個飛彈旅的飛彈發射數量也有了顯著增加。我國的核載具數量,從接近百枚發展達到數百枚。考慮到東風-5B和東風41兩種飛彈具備多彈頭(MIRV)能力,我國的核彈頭數量也從上百個增加到達到數百枚彈頭的水平

核導旅公開信息較少,但隻言片語中仍然可以發現編制體制有所擴大

與之相對的,美俄的核載具數量,在New Start條約的規定下,僅僅保持有700多枚載具,1550發部署狀態的彈頭。在載具總量方面,解放軍的載具數量已經達到了美俄的三分之一左右。這還不考慮空軍某轟炸機旅需要的32枚彈頭/飛彈以及6艘094需要的72發巨浪-3型潛射彈道飛彈與72枚以上適配的彈頭。如果在計算這些載具以後,我軍的載具數量與美俄之間的差距還會進一步縮小,但由於我軍目前列裝的多彈頭載具較少,總體彈頭數量有差距。

雖然現在大量火箭軍部隊處於「缺編」、「頂編」狀態,空軍和海軍的兩款新型飛彈尚沒有太多公開消息,但是如果海軍、空軍和火箭軍在未來5年補齊了編制內飛彈和彈頭,那麼解放軍編制內核武力規模,將接近New Start條約下的美俄三分之二的水平。

海空軍新建核力量「有機無彈」的局面,還要持續一段時間

雖然當前中國核武庫規模較小,但中國已經證明自己有能力擴充核載具和核導部隊,足以引起美國的重視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核焦慮」。

首先就是美國自認為陷入了核劣勢。在過去30年裡,美國基本維持了一家獨大的核軍備態勢。冷戰結束以後,美國和俄羅斯在START條約下維繫了相同的核規模,但美國依靠核載具的先進性能,維持了對俄的核優勢。但隨著中國崛起,加上俄羅斯研發了「薩爾馬特」和「先鋒」等新的有效核平臺成功研發,中俄核力量之和已經是簡單的1+1>1。這種態勢變化對於「大國競爭」時代的美軍,是「80年未有之大變局」。

從二戰結束開始,美國對於太平洋西岸遠東的地區的核力量投入就較少,有限的核武器僅僅負責打擊蘇聯遠東方面的目標和中國境內的工業/軍事目標。在冷戰結束以後,美蘇雙方削減絕大部分戰術核武器和80%的戰略核武器,美軍的主要核力量也因此部署用於對付歐洲的俄羅斯。如果中國核武器規模增長,美國戰略司令部勢必要分兵,向西海岸部署更多的核潛艇與轟炸機部隊,以及至關重要的偵察情報力量,以應對解放軍的核力量。這對於美軍整體的核態勢而言,是一種字面意義的「拆東牆補西牆」。

美國搞霸權主義,長期目標是維持超過中俄之和的優勢核武力。為了避免「此消彼長」,美軍最好的應對手段是核擴軍。但美國的整體國力,加上國內的政治意願,以及當前的START體系,無法支持美國在未來建造對中俄的「絕對核優勢」。

首先是核載具問題。美軍的現有核平臺正處於集體升級換代的進程當中,短時間內無法擴充數量和質量。美國的主流核載具,包括B-2轟炸機、民兵-3陸基彈道飛彈還有三叉戟-D2潛射彈道飛彈,都是80年代前後定型的,雖然在今天的同類武器中仍屬先進,但其裝備本身即將壽終正寢,美軍亟待研製新的平臺替代解放軍的載具。美軍目前軍費的大頭,就用於研發B-21、GBSD和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上。這三款武器的研製費用,均高於F-35和10艘「福特」級航母,而且20年代早期無法定型。

而在政治意願方面,雖然美國國內已經就START條約不符合美國利益達成了共識,但「不參加軍備競賽」目前仍是美國民眾和兩黨的「政治正確」。即便是目前較為鷹派的共和黨黨內,「核競賽」都是一個難以達成共識的話題,在民主黨控制眾議院的今天,即便是川普當局也無法動搖國本開啟對抗中俄的核競賽。

美國當前的核態勢和歐洲20世紀初期「戰列艦競賽」的趨勢很像,美國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選擇也和當年的英國類似:發動輿論攻勢,對內宣傳民族主義,讓兩黨為核擴軍達成共識;對外逼迫中國「就範」,籤署類似於《華盛頓海軍條約》那樣核裁軍條約,通過條約的方式維繫美國霸權。

美國這種「中國核擴軍」的簡單宣傳從今年開始就沒有停過。自美俄開始就New Start條約續約談判以來,川普當局的一貫政策就是拉中國進入條約,為此還在3月炮製了什麼「中國在新疆核試驗場實施小當量核試驗」云云來造勢,製造國際輿論逼迫中國參加美俄核裁軍談判。雖然美國對於中國「核裁軍」的目標沒有達成共識,同時模糊的解放軍核政策也讓美國當局無法指定確切的目標。但在川普時代,「有棗沒棗打三桿子」已經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常態。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美俄續約談判走向僵局,美國未來幾個月對於中國核力量的指責將會越來越多,戰略司令部這樣的「輿論宣傳」也會越來越多。

就在筆者這篇文章周五成文的時候,環球時報總編同日一篇呼籲核擴軍的社論也引發了網絡討論的熱潮,筆者的這篇軍評也算是無意中趕上了一個熱點。胡編的觀點無疑也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憂慮。核武器是維繫人類和平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也是人民群眾安寧生活的武力基石。只有我們的人民核武力擁有足夠的威懾能力,才能讓老百姓吃下「定心丸」,安居樂業,謀求發展。

打鐵還需自身硬,對於今天的中國來講,無論美國人如何渲染中國的核威脅,在輿論上興起什麼風浪,中國按照自己的節奏,打造符合歷史潮流和人民需要的核武庫,才是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最佳方法。

老胡是在5月8日發表的社論,作為一個老戰地記者,老胡在發表社論時,應該想起了那些死在貝爾格勒的烈士們

空降軍的機械化之路

本周另外一個軍事新聞,則是我軍空降兵接受新型輪式裝甲輸送車一事。在「團改旅」改革3年以後,空降軍也終於接收了一些新的裝備,自然也引起了大家的討論。

本次列裝的輪式裝甲車有兩個型號,分別是4x4指揮車和4x4裝甲輸送車。其中指揮車乘員3人,載員4人,裝備有信息化終端和多種TCR變頻電臺,用於連營級的指揮控制和火力引導。

而廣大步兵乘坐的則是裝備有QJC88型12.7mm車載重機槍型的裝甲輸送車。該型裝輸都是乘員2人,載員8人,足以搭載一整個空降兵步兵班或者火器班。而從公開的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空降兵採用了合成旅裝甲步兵連的編制,每個連編制3個4車排和2輛連部指揮車,共14輛車。

你滴火炮呢?你滴飛彈呢?

本次列裝的車族和北方工業VN-3型外貿空降戰車很像,但並非是VN-3平臺直接轉正而來。從公開的外貿資料看,VN-3車族普遍比03更重,達到了9噸,因此正面防護也比03好一點,但通過性和越野性能不如03,同時公路最大速度也和03式傘兵戰車相同。雖然目前尚不清楚這款和VN-3「很像」的裝甲輸送車的具體技術指標,但兩者在防護方面應該大致相同。在遠程投送方面,我軍現役的兩型大型運輸機一次性可以投送3輛裝甲輸送車,每個運輸機團可以投送一個機械化營,有效提高了空降軍的合成打擊能力。

由於本次報導文字早於視頻新聞,加上這篇較為詳細的報導到多次提到「合成化」、「機械化」等內容。讓大家誤以為本次列裝的是基於VN-3「出口轉內銷」而來的30炮版本步兵戰車。當然,報導最終出來的時候,大家也明白了裝備的是一種4x4的裝甲輸送車。很多人也未免有所失望,畢竟解放軍重視機械化步兵火力,火炮和飛彈是裝甲步兵的看家法寶,列裝缺乏火力的輸送車輛,確實讓人不太安心。

很多人認為列裝「裝輸」是一種「降檔」,本質是為了「省錢」。但從空降軍的作戰性質和作戰編制來看,空降軍目前也確實迫切需要列裝大量不帶火炮的裝甲輸送車。我軍空降兵的主要任務,是在祖國統一作戰中進行縱深空投、要點奪控,長期以來都注重巷戰,即步兵下車作戰。

得益於90年代以後我國兵器工業定型的大量「輕型重火力」,空降軍的步兵班列裝了大量步兵火器,用於潛在的攻堅作戰。空降軍軍改前步兵連則單獨設有火力排,列裝有89式重機槍、94式60毫米迫擊炮、87式榴彈發射器和連屬反坦克飛彈。在軍改以後,87式榴彈被QLU131高速榴彈替代,紅箭-73被新型反坦克飛彈替代。而在營級火力方面,空降軍在軍改以後還列裝了107毫米火箭彈等方便攜行的重火力。

目前空降軍步兵連的「三件法寶」 ,有效提升了空降軍精確打擊和攻堅作戰能力

雖然我軍的重火力,大到營級107火、100迫擊炮,小到89重機槍、35毫米高速榴彈都可以實現「人扛肩馱」,但是對於在戰時要迅速奪控戰役乃至戰略要點的空降軍來講,要想實現戰術和戰略的機動,有一輛合適的裝甲運輸載具是必須的。此前空降軍列裝了DKC-1傘兵突擊車和裝甲猛士兩種代步載具,但這兩種車型都不符合空降軍的戰術指標。如今新型車族裝輸列裝以後,這些優秀的步兵火器,也算是得到了應有的「馱馬」。各個空降軍旅之後應該會大量列裝這種裝甲輸送車。這種裝甲輸送車還可以幫助部隊熟悉裝甲部隊的戰術戰法和維護需要,幫助部隊儘快適應新裝備帶來的新戰法。

除了裝甲輸送車以外,本次列裝的另一個重點則是指揮車。對於一支建設思路、編制體制、作戰體系都和強敵趨近的部隊來講,今天的空降兵在戰鬥中得到的火力支援,已經遠非「本隊火力」可以滿足。空降軍在潛在的作戰中,勢必要進行大量的地空、地地、地海火力引導工作,而火力引導工作則離不開旅以下車載信息化平臺。

正如新聞著重提到的那樣,新型平臺「其車載指控通信平臺和網絡,能將作戰單元、偵察單元、指控通信單元等聚合形成一體化作戰體系」。而新聞也強調了,空降軍某部已經與空軍殲擊機、直升機、飛彈部隊進行了信息化條件下的實戰演習。隨著新車族的列裝,空降軍未來的作戰模式,將更類似美軍的「斯特賴克」旅,實現戰鬥力生成模式的「脫胎換骨」。

雖然快速入列的裝輸滿足了火器單位和炮兵的運輸作戰需求,但空降軍依然需要一批比03更好的空降戰車來填補編制。軍改以後,空降兵的編制擴大,由6個團擴充為6個旅,同時增編了一個空中突擊旅。雖然擴大了編制,但和海軍陸戰隊一樣,空降軍的擴編也迎來了明顯的「缺編」問題。這裡缺編,主要是缺乏機械化裝備。03式傘兵戰車車族的產量並不大,軍改前,03式僅裝備在45師某團手中,總裝備約為3個營93輛。在空降兵「師改旅」以後,這些03式傘兵戰車被拆到不同單位,導致了各個單位只能分到半個營的03(實際上,有的旅沒有機械化裝備)。考慮到空降軍旅的編制大同小異,各個旅都應有機械化裝備。

但VN-3這款主打外貿的步兵戰車並不滿足空降軍目前的需求,不然軍改以後空降軍完全可以復產一批03式步戰「應急」。VN3的各個技術指標,尤其是至關重要的火力指標上並未優於使用液氣懸掛二代03式步兵戰車。考慮M1A2T入列臺軍以後帶來的反甲需求,筆者傾向於認為,在年初完成過「空投測試」的神秘的二代傘兵戰車,才可能是最終列裝空降兵部隊的「空降鐵騎」。

基於輪式裝輸平臺的步戰的性能完全不如03,因此空降兵可以復產03式

由於空降軍重視火力,新的傘兵戰車至少會更換火力系統,以對抗臺軍潛在的M1A2T坦克

對於中國的空降軍而言,未來是美好的,前路是艱辛的,而03式傘兵戰車和新型輪式裝甲輸送車只是個開始。我國空降軍的戰役學說和俄羅斯類似,俄軍空降兵的2S25「章魚-SD」輕型空降坦克、2S9式自行迫榴炮以及BMD-2/BTR-MD空降步兵戰車依然是我軍和我國軍工行業追求的目標。俄軍的這些平臺技術程度並不複雜,和俄軍功能類似的我國的二代迫榴炮平臺還有步兵戰車平臺目前正處於緊張定型當中。相信空降兵坐上空投坦克的日子,應該不遠了。

也希望摸過T-34/85的15軍老兵,有生之年能摸到我們中國人自己研發的「空降坦克」

相關焦點

  • 觀察者網一周軍評:統一,與你的嘴炮無關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席亞洲】 本周,武統臺灣的話題出現了一個令人意外的轉折,富於現實威脅意味的軍事威懾行動被臺灣當局和媒體淡化處理,只說寥寥幾句。而周末一個小小的模型倒是引發了臺灣媒體「嘴炮」全開。這件事到底怎麼發展,解放軍演習又暴露了臺軍哪一方面的虛弱本質?本文將進行簡單探討。
  • 觀察者網一周軍評:沈飛的新五代機 終於塵埃落定了嗎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世純】 本周,中國航空研究院一篇《奮戰「雙過半」,航空工業綜合所某新型戰機技術基礎專項全力以赴保節點》的文章成了各路媒體關注的焦點。文章明確指出:綜合所「某專項團隊」戰勝疫情影響,科學開戰復工復產工作, 「以確保『新一代戰鬥機首飛』節點在2021年完成」。
  • 觀察者網一周軍評:髪國人的大航母夢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本周,有關海軍的各種新聞可謂是紛至沓來:美國海軍的「羅斯福」號航空母艦在經過半個月的碼頭隔離之後,正式出發開始進行2020年內的第二次巡航部署;美國海軍開始考慮在以澳大利亞為核心的海域裡設置第1艦隊的新編制;美國媒體曝出了美軍官方認可中國反艦彈道飛彈成功試射的說法;法國和中國的新一代航母建造也都取得了各自的進步
  • 觀察者網一周軍評:軍迷們最期待的永遠是未來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席亞洲】本周,美國、日本一系列新型武器開發項目的公布在國內引起不少關注,而關於我國新一代武器裝備的相關消息也以片鱗半爪的方式到處「露頭」。對於軍迷這個「看熱鬧」的群體來說,這是一個興奮的新時代。但這背後有一些基本的邏輯和道理,本期軍評筆者將嘗試理一下這個頭緒。
  • 觀察者網專訪馬丁·雅克 | 美國夢失色,英國經歷噩夢,世界就看中國...
    【採訪/ 觀察者網楊晗軼】 觀察者網:你好,馬丁,你是觀察者網的老朋友了。記得第一次刊登關於你的報導時,觀察者網剛誕生不久,那是2012年的倫敦書展,你在「中國浪潮」分論壇上提出,許多西方人尚未意識到,需要以一種新的範式理解中國。
  • > 關於觀察者網(www.guancha.cn)
    作為一家新聞時評集成網站(online news and comments aggregator),觀察者網24小時滾動更新,每日為讀者提供獨家熱點評論,全球主流外媒關注焦點,以政治波普情趣閱讀為讀者打造不同凡響資訊體驗,反映當下中國及全球背景下各種思潮的碰撞交鋒。觀察者網站致力於成為全球華人之間智慧的集粹之所,也是中西文明、文化交流的平臺。
  • 觀察者網:專家實時縱論2016年美國大選計票
    【文/ 觀察者網 陳軒甫】 2016年美國大選,計票進行時。 觀察者網邀請專家學者與網友分享自己的觀感。 截至北京時間9點30分,重要的搖擺州佛羅裡達已經開出了90%以上的選票,川普領先,基本可以鎖定勝局。
  • 觀察者網一周軍評:臺灣買F-16V沒用,泰國買殲-10C卻有用,為啥?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席亞洲】 本周,美國正式批准對臺出售66架F-16 Block 70戰鬥機,與此前臺灣使用的F-16 Block 20改進型相比,其性能稍有提高,臺灣媒體當然大肆吹噓。那麼,在今天F-35和中國、俄羅斯外貿四代機都已經露頭的現在,三代機在國際市場和戰場上的生存之道如何呢?本周軍評我們稍作討論。 臺軍「救命稻草」——愛買買,不買滾!
  • 一周軍評:跟著咱們的航母看關島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席亞洲】本周,我國「遼寧」號航空母艦及編隊的動向引起了諸多內外媒體的注意,臺灣方面當然一如既往地認為解放軍哪怕打個噴嚏都是對他們「武嚇」,這次遼寧艦的出航自然也被他們形容為「繞臺」——然而實際上,這次遼寧艦並沒有在臺灣以東洋面走過就完,它一路向南,開到了美國在亞太的關鍵基地關島周邊,並在靠近關島周邊的海空域進行了海空演訓
  • 觀察者網一周軍評:死人雖多 但本次臺軍漢光軍演正視了解放軍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世純】 本周軍事新聞較多,先有「好人理察」號被燒,後有美軍雙航母戰鬥群在南海地區「興風作浪」。但對於國內讀者來講,最重要的無疑是臺軍「漢光36號」軍演。
  • 觀察者網一周軍評:外高加索民族決戰,俄羅斯和土耳其為何如此起勁?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本周,突然爆發又迅速擴大的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的全面衝突,無疑成為了全世界的軍事要聞,而作為外高加索地區域外大國的土耳其「應邀」介入衝突,則讓這場衝突可能的後果和產生的影響都上升一個檔次。
  • 觀察者網:美國人怎麼看靖國神社
    而且,在2013年12月執政一周年之際,安倍已經參拜過靖國神社。在二戰結束70周年這一重要年份,從教科書到靖國神社,日方頻頻讓中國與國際社會失望。  如果日本人口中「靖國」是「和平的國家」這一釋義無誤的話,那麼靖國神社的存在無疑是對歷史的最大蔑視和侮辱。在來自美國的本文作者看來,這樣荒謬的存在是因為「我們懲治日本戰爭罪犯的工作做得太差勁了,只懲治了很少的幾個。」
  • 方方狠咬觀察者網和帝吧,扭曲的價值觀咬人更兇狠!
    方方方昨天突然「詐屍」狠咬了觀察者網一口。轉發了觀察者網的這條微博,並附上了一段火力十足的評論:「同理,知道張伯禮先生對我造謠構陷的人也會很多!擁有『人民英雄』這個稱號並不意味著『英雄』做了違法之事也應叫好。兩碼事哦!所觀察者,至少兩眼吧?獨眼會漏看關鍵內容:2020年貌似張先生的風光大年,實則更是他的大悲哀年。因為他的確錯了。
  • 夏仁巍:今年夏天我在上海,在觀察者網實習
    【翻譯/觀察者網馬力】我喜歡在上海街頭騎車,我喜歡被共享單車的車流簇擁著,被車水馬龍的各種聲音包圍著,同時還與身邊騎車的上海市民爭搶著路面的空間。就在我試圖努力跟上上海街道的節奏時,偉大的非洲裔美國作家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那先知般的話語再一次迴響在耳邊:「這個世界將不再是白人的了,那個時代將永不再來」。
  • 臺軍回應觀察者網文章:希望以和為貴
    【文/觀察者網 於寶辰】5月1日,觀察者網專欄作者席亞洲於風聞社區發布《壓制臺軍新竹基地 需要解放軍多少兵力?》一文,引起兩岸媒體熱烈反響。席亞洲發表於風聞社區的文章截圖據臺灣「中國廣播公司」網站報導稱,針對席亞洲文「解放軍兩個連遠程火箭炮即可癱瘓新竹基地」的結論,嚴德發表示,臺灣「希望對地區和平穩定做出貢獻」,不希望大陸「文攻武嚇」,影響區域和平穩定。
  • 袁嶽做客觀察者網: "小姐"告訴知識青年怎樣讀懂中國
    11月20號,零點研究諮詢集團董事長,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兼職教授、電視主持人袁嶽做客觀察者網,暢談如何通過民意調查與社會研究調查認識中國。讀懂中國究竟有多難,深入基層會經歷多少挫折,袁嶽教授先從一個邊緣群體講起……
  • 中國文明網思想分享平臺「觀察者」徵文納賢啟事
    如果你是草根,有獨到觀點,行文深入淺出,還有一點人文情懷,那麼,請加入「文明觀察者」,這裡有很多志趣相投的「小夥伴」。   如果你是作家、傳媒人、批評家、文藝理論工作者......那麼,請加入「文明觀察者」,這裡為你提供以文會友的廣闊平臺。
  • 觀察者網專訪寒竹:巴黎暴恐,世界格局再次面臨9·11式調整?
    事件發生後,觀察者網進行了追蹤報導並發表了各種不同視角的評論。11月16日,觀察者網專門就法國巴黎恐襲事件採訪了春秋戰略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寒竹先生,以下為訪談主要內容: 巴黎暴恐,所有人都是輸家 觀察者網:這次巴黎暴恐發生之後,有人將之形容為「歐洲版9·11」。事發當天,法國總統奧朗德就發表聲明稱這是「一場戰爭」,並且迅速發動針對IS的空襲。
  • 一周軍評:土耳其防空飛彈 北約咋這麼上心?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席亞洲】 本周,北約高級官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對土耳其選購俄羅斯S-400飛彈系統表達了「盟友的關心」,甚至暗示土耳其的「民主」問題都不是什麼大事,但買俄羅斯的飛彈,就可能讓北約和土耳其關係走到「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