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常聽到這樣一句話,「人到中年活得不如狗」,當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壓力迎面而來時,崩潰可能只是一瞬間的事情。
《卡拉是條狗》,看起來是一個關於狗的故事,其實是人到中年的悲哀,為了養狗的證,鬧出了一系列的故事。
這部電影,被歸於了喜劇,可是觀眾看到的是,還是淡淡的憂傷。
四十多歲的中年男人一事無成,唯有一條叫卡拉的狗陪伴在身邊,活得卑微且可憐,那些被拆遷的廢墟中,被圈養在籠子裡等待被販賣的狗。
日新月異的時代發展,令遠處的高樓大廈顯得那樣博人眼球,而人呢?更像是被困在鋼筋水泥中的動物,並不比卡拉幸福許多。
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一個時期,從青蔥歲月到中年時代,都會迷茫,都會有一個認命的過程。
卡拉雖然是條狗,可是在老二的心目中,狗也是親人。電影看起來是一個喜劇,可是處處有一種無法發洩的東西存在,那種壓抑感好像在熒幕外都可以感受得到。
而現實生活中的人,又何嘗不是被裝進套子裡的狗呢,有一天也等待著有人來救援自己。電影雖然是寫的狗的故事,卻處處透露著人的悲哀。
生活的殘酷,總是在不經意間就顯露出來,老二因為拿不出5000塊錢去救卡拉,只能去求人,一個因為錢而窘迫的中年人形象,透過熒幕站在觀眾面前。
冷冰冰的現實是殘酷的,每個人都有手足無措的時候,總有些事情讓人猝不及防。
《卡拉是條狗》,折射的是真實的生活
《卡拉是條狗》上映於2003年,本來是一部文藝片,卻是用紀錄片的形式展現出來的。電影中反映了很多現實中的細節,從情感到內涵,都讓人看到了人到中年的無力感。
電影沒有多少矯情的感動,卻又讓人不知不覺的被帶入了整個故事。
卡拉是一隻狗,但是那個年代養狗是需要狗證的,一個狗證就需要5000塊錢,這在當時並不是一個小數目。能拿得出來的家庭也不多,而葛優飾演的老二是家裡唯一的經濟來源,妻子下崗成為家庭主婦,兒子上學也需要錢,想要贍養父母也無能為力,只能憑著老二每個月幾百塊錢的工資勉強度日。
卡拉是他們一家人的心靈寄託,雖然它並不名貴,但是卻已經融入了這個家庭。老二之所以不捨得卡拉離開,完全是因為他認為這條也是家庭的成員。
而老二身上,多少能看到一點中年人的悲哀,拿不出5000塊錢去救卡拉的窘迫,他的命運也是被人所左右的。
在家中,老二沒有地位,兒子亮亮極其看不起他,一份勉強維持生活的工作,沒有任何社會關係,因為求人辦事,還陷入了尷尬境地。
底層人民的生存與掙扎,在這部電影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老二精神上的空虛,只能寄托在卡拉身上。
雖然中年的生活困頓難行,但是希望還是有的,尋找卡拉的過程,又何嘗不是老二精神上的升華
葛優善於表現城市小人物的無奈與悲哀
電影中隨處可見被拆遷的廢墟,以及破舊不堪無人修繕的胡同,但是又有遠處高樓大廈的映照,讓新舊交替在對比中展現出來。
時代的變遷,總是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沒有什麼是一塵不變的,包括我們熟悉的生活與環境,老二中年的悲哀,不正是他固定的思維造成的嗎?
尋找卡拉只是一個故事的契機,在越來越深的劇情推進中,人們看到的還是那即將改變的世界,以及人情世故的交替進行。
辦狗證在當時也是一個城市化進程的過程,雖然大家一直沒有適應這個政策的實行,可是誰又能阻止這個過程發生呢?在大環境下,小人物始終要順應一切,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老二總是以一種松垮的形象出現,每一個鏡頭前的他,都是一個頹廢的縮影,葛優在表現這種小人物的處理方法上,讓人不由的被帶入其中,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電影中的老二,一直在找尋,一直在奔跑,一直在忙碌。
《卡拉是條狗》,讓人們在老二尋找狗的過程中,看到了一個中年人面對變革的無力感,更看到了生活變遷後,人們慢慢適應的改變性,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只有放下過去,才能重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