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條西單民警幫老人打車的微博引起網友共鳴。事情發生在6月8日中午,一位手拎重物的老人在西單圖書大廈西側路口招手打車,路過的計程車卻沒有一輛停下。在烈日暴曬之下,老人走路都有些顫顫巍巍,最後還是一位民警幫忙,老人這才坐上了車。網友們紛紛感慨:現在老人打車的確是太難了。
家住新街口的李大媽因為腿腳不便,平日只能坐輪椅出行。她表示,老年人打車不好打,尤其像她這樣坐輪椅的老人,能打到車更是要碰運氣。有一回,老太太在女兒陪同下去火車站接人,站在路邊招手打車卻被司機「無視」了。路上的空車一輛接著一輛,有的放慢速度似乎要停下來,但一看到旁邊還有個坐輪椅的老太太,車又一腳油門加速離開了。李大媽母女招了半個小時的手,才終於有一輛計程車停了下來。
這段經歷,讓李大媽印象深刻。「司機看見坐輪椅的就躲。」她坦言,自己因為腦梗做過手術,腿也骨折過,所以常去醫院。有一次去豐盛醫院是孫子帶著她打車去的,回來時卻總也打不著車,只好讓孫子推著她走回家。
這種令人尷尬的情況並不是個例。小張住在繁華的國貿地區,但他告訴記者,雖然國貿車來車往,但每逢家中的老人去醫院,都是他自己開車送老人就醫。「因為實在等不起。」小張說,與其讓老人打車看別人臉色,還不如自己開車更方便順心。
但對於空巢老人和無車家庭而言,「打車難」依然是繞不過去的坎兒。
近幾年,用叫車軟體打車越來越普及。一些老人通過軟體叫車,大大提高了打車的成功率。但一項調查顯示,只有13.7%的老人會選擇用滴滴等叫車軟體打車,路邊揚招仍然是老年人首選的打車方式。根據滴滴發布的《2016年老人出行習慣調查報告》顯示,81.9%的老人覺得出行難,其中43.1%的老人都遇到過路邊招手打不著車的情況。
根據這份調查報告,雖然只有10%的老人經常坐計程車出行,但在沒有其他交通工具可選擇時,超過六成的老人都會打計程車。而遇到出行困難時,有近兩成的老人甚至會放棄出門。
叫車軟體能有效防止拒載,為何大多數老人依然選擇招手打車呢?滴滴計程車的相關負責人表示,無論是打車,還是在支付車費時,老人遇到的問題都要比年輕人遇到的多。最明顯的一點,年輕人習慣的線上支付,老人們就很不適應。調查顯示,50.54%的老人首選由子女代付,43.39%的老人選擇用現金支付,只有5.08%的老人選擇用微信、支付寶支付。
為了方便老年人用叫車軟體打車,網上叫車平臺也做了一些努力。去年年初,滴滴出行推出了老人打車的功能。經過數次改版,滴滴出行的這一功能已經改成了「敬老出租」,成為滴滴界面上的一個獨立頻道。進入「敬老出租」,字體更大頁面更簡單,用戶不但可以提前為老人設置好目的地,老人自己也可以通過語音輸入目的地。只要一鍵點擊,就可以馬上叫車了。
用「敬老出租」能不能打到車呢?昨天下午,記者使用該功能從亦莊某小區打車到同仁醫院南區,不過十幾秒鐘,便有司機接單。這是一輛北創公司的計程車,司機告訴記者,他的車就是普通的計程車,這個訂單和其他訂單沒有任何區別。但他也承認,用叫車軟體可以很好地解決老人打車難的問題。而且,老人在付費時也可以選擇現金,這樣就大大降低了打車的難度。
應當看到的是,有越來越多老人學會了使用智慧型手機,用叫車軟體約車已不是難事。但是仍有相當多的老人,尤其是高齡老人,因為各種原因,被擋在了方便之外。
「老人常坐公交,但不代表沒有打車的需求。」北京雷鋒車隊隊長王鳳進告訴記者,老人除了去醫院這樣的「剛需」,出門購物、逛公園、看演出也會選擇打車。有的老人並不是不愛出門,而是因為打車太難,所以才減少了外出次數。
王鳳進說,幾年前,她的電話號碼登在了晚報上,老人們知道雷鋒車隊優先接老人,於是電話天天都被打爆。那個時候,雷鋒車隊一天就能接到五六十個老人打來的約車電話,現在加入雷鋒車隊的計程車擴大到了570輛,老人的約車電話就更多了。她表示,許多計程車不愛拉老人,不愛拉輪椅,主要還是因為司機嫌麻煩。有的老人腿腳不便,等車的位置又不好停車,這就增加了接客的時間。而且,有的輪椅不能摺疊,後備箱塞不下,也讓一些司機頗有怨言。
但對於雷鋒車隊的司機來說,不但不會拒載老人,而且會優先接送老人。王鳳進說,他們在路上看到有老人打車,即使是在馬路對面,他們也要掉頭回來看看這人走沒走。「因為知道老人打車太難了。」她介紹,雷鋒車隊每個司機的車上都有一條帶鉤子的繩子,就是專門為了固定輪椅而準備的。每次送完老人,他們還會留下電話,方便老人下次用車。
王鳳進不贊同叫車軟體把計程車從老人那裡「搶走」的說法。相反,她認為有了叫車軟體,打車難的情況還得到了改觀。她說,一些計程車公司都有電話約車服務,如果老人能提前打個電話預約,也能更容易地打到車。有時候,王鳳進他們還能接到從12345熱線轉接來的約車電話。但是,對於整個北京而言,雷鋒車隊570輛車的力量畢竟也是有限的。
曾經,北京的街頭上也跑過形似「老爺車」的無障礙計程車。據了解,這批無障礙計程車是2008年5月投放的,共有70輛車。其中,40輛是輪椅直入式,30輛是座椅旋轉式。據交通部門統計,無障礙計程車為特需乘客提供服務有數萬次。由於計程車的報廢期是8年,如今北京街頭已經見不到這種「老爺車」了。
無障礙計程車退出舞臺,但出行的需求卻在增加。除了殘疾人,無障礙的車型也適合行動不便的老人。2016年11月,「接棒」無障礙計程車的車型出現了,首汽約車推出了一批外形酷似麵包車的多功能車,內有適合輪椅的升降平臺,只需要3分鐘,坐輪椅的乘客就可以完成上車。而且,由商務車改裝的車廂空間足夠大,不但放得下大號輪椅,車內還配有適合輪椅乘客的安全帶和扶手。
事實證明,老人對出行的需求是十分旺盛的。據報導,首汽約車推出這款多功能車後,便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每輛車都是滿負荷運轉。正因為此,首汽約車制訂了今年上半年投放達到300輛的計劃。需要注意的是,這款車平均一單的費用就在100元左右,高於普通網約車和計程車。而這款車五成的訂單目的地都是醫療機構,由此可見老人的「剛需」。
對於老人打車難的問題,在知乎網上也引起了熱議。一位網友評論道,老年人打車,往往是有了所謂的「剛性需求」。在這個情況下如果打不到車,確實很麻煩。王鳳進也提到,雷鋒車隊拉的老人經常是往醫院跑,這是性命攸關的事情。在老齡化進一步加劇的情況下,如何來保證老人的「剛需」,是需要政府和市場共同應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