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代表團在「密蘇裡」號上。右一為徐永昌,右二是楊宣誠,右三為朱世明,右四是王之。(本文均為資料照片。)
「密蘇裡」號上簽字儀式現場。
2月27日,全國人大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專家認為,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但是並沒有履行法律上的投降程序,因此,當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國家籤訂投降書,才算履行完畢投降的所有法律手續,也才是戰爭結束的標誌。
新中國成立後,政務院和國務院分別在1951年和1999年明確了9月3日為中國抗戰勝利紀念日。而這一次,「以國家立法的形式正式確定抗戰勝利紀念日」,「在法理層面上更加明確,更加權威,更加制度化」。
這讓人想起69年前的「9·2」。
1 6個人,代表團「半壁江山」
1945年,中國政府派出代表團,出席停泊於日本東京灣的美軍「密蘇裡」號戰艦上舉行的、日本向所有交戰國正式投降的籤字儀式。這個代表團由6名軍官組成。
他們是:徐永昌,軍令部長、上將;楊宣誠,海軍中將,軍委會高等顧問;朱世明,少將,國府參軍;王之,中國駐西南太平洋盟軍總部首席聯絡參謀;李樹正,少將;王丕承,少將,軍令部情報處處長。
這當中,有三個湖南人:楊宣誠是長沙縣板倉人;朱世明,雙峰縣蛇形山鎮人;王之,長沙縣龍喜鄉人。有人說,湖南人佔了中國代表團的「半壁江山」。
當時,國民政府還沒有還都,代表團成員是8月17日由重慶乘機經菲律賓馬尼拉,與各盟國代表團員會合後,才來到「密蘇裡」號上的。
2 那時刻,高興的中國人
這是當年中國報紙對籤字儀式的報導:(9月2日)「8時30分,樂聲大起……頃刻間,從(「密蘇裡」號)主甲板大炮後走出一列衣著殊異的人。第一個是中國代表徐永昌將軍,他穿著一身潔淨的嗶嘰軍服,左胸上兩行勳綬,向在場迎接的美國軍官舉手還禮後,拾級登梯走至上層甲板上……8時50分……聯合國代表團在籤字桌靠裡的一面列隊靜立。以徐永昌將軍為首的50位海軍將領和50位陸軍將領,也分別排列在預先安排好的位置上……不久,一位美國軍官領先,日本人隨後,陸續從出入口來到主甲板……日本代表團外相重光葵在前,臂上掛著手杖,一條真腿一條假腿,走起路來一瘸一拐……梅津美治郎隨後,一身軍服,重步而行……重光一腿失於淞滬戰後,一次在上海虹口閱兵時,被一位朝鮮志士尹奉吉投擲一枚炸彈炸斷。梅津是前天津日本駐屯軍司令,著名的《何梅協定》日方籤訂人。他們都是中國人民的熟人,當年在我們的國土上不可一世,曾幾何時,現在在這裡重逢了……」
3 楊宣誠,代表中國海軍
楊宣誠在這次儀式上,代表中國海軍。
其實,他離開海軍多年了,抗戰中的戰績主要是情報方面的。因此有人如此評價他:「唯相較於當時的閩系中央海軍而言,楊宣誠可算是一個異數,他是清末官費留日海軍學生,畢業後一度在清末民初的長江——第二艦隊任『楚泰』艦槍炮大副,後脫離海軍,上個世紀30年代重返軍界後任駐日海軍武官、軍令部第二廳廳長。」
這個二廳,也就是軍事情報廳。他執掌這個廳,不僅讓國民黨軍隊滿意,也獲得同盟國的高度讚揚。因為,1941年,正當人們為日軍戰略是北上(對蘇)還是南下(對美)爭執不休時,他綜合各種情報分析得出了日軍將發動太平洋戰爭的結論;珍珠港事件發生前,二廳和軍統都破譯了日軍將發動偷襲的密碼電報;在開羅會議期間,他在盟軍軍事會議上推翻了英軍陸軍總長反攻緬甸作戰計劃。至於對軍事行動勝負的預判,更令同行欽佩不已。他那個關於澎湖列島的提醒,至今使得那裡「風平浪靜」。
正因為這樣,楊宣誠獲得了一大堆勳章,不僅有國民政府雲麾、寶鼎等,還有美、英、蘇、法政府的。美國政府在授勳文件中稱:「這是為了中國海軍中將楊宣誠在中國以軍事情報首腦身份,所做出的優越功勳而授予的司令級功勳勳章……」
選楊宣誠出席籤字儀式,可謂適得其人。
4 朱世明,「內臣」和外交官
朱世明出身於仕宦世家。祖父朱宗程出身湘軍,官至知府,封通奉大夫。外祖楊昌濬,也出身湘軍,官至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其父朱繼繹,江蘇候補知縣,因率孤軍參加1884年保衛臺灣、抗擊法軍的戰事而獲好名聲。
朱世明18歲即進入清華大學,成為該校年齡最小的高材生之一。畢業後被選拔留學美國,先在麻省理工學院攻理科,繼入維吉尼亞軍事學院學習,又入哥倫比亞大學,獲博士學位。1926年從美國留學歸國後,做過蔣介石的副官、軍委會交通技術學校教育長、浙江省保安處處長、參謀本部處長、國防部二廳廳長等職。1936年,擔任駐蘇聯大使館武官,被授少將軍銜,後來又任駐美國大使館武官。此時,他的身份是國民政府參軍處參軍。如此,朱世明既是蔣介石的「內臣」,也是通曉多國語言、才華橫溢、資歷不淺的軍事外交官,出席籤字儀式也是「業務」之內的事。
5 王之,陪徐永昌籤字
三位湖南將軍中,王之在「密蘇裡」號上比起其他兩位多了一個程序:陪團長徐永昌在受降書上簽字。
當時的報導如此說:當主持人喊「中華民國代表現在籤字」後,徐永昌步至桌前,由王之陪同籤字。
王之,12歲考入清華學校,8年內完成了初中、高中以及大學二年級課程,頗受當時任教清華的西點軍校畢業生曹霖生的影響。1926年8月赴美,轉了兩個學校後,1928年奉令轉入西點學習軍事。開始,校方認為他視力不好,準備予以淘汰,但看到他在其他學校學業優秀,便讓其入學。1932年6月,王之以全年級262名學生中第十二名的成績畢業。
學歷如此之高,做官起點卻低。1932年10月回國後,做過財政部稅警總團工兵連長、營長,還做過地方(湖南)色彩濃厚的第四路軍參謀。1938年,王之重回稅警團(易名為緝私總隊),任總隊教練所教育長。1941年王之以軍事觀察員身份赴菲律賓,隨美軍考察西太平洋戰事,這是王之的軍事外交生涯之始。接著,隨麥克阿瑟轉戰南太平洋,擔任中國駐西南太平洋盟軍總部首席聯絡參謀。
如此,與朱世明一樣,他出席籤字儀式也是「業務」之內的事。
6 楊朱王,人生最後結局
遺憾的是,三位將軍最後都去了臺灣。
楊宣誠去臺灣是屬於「已去難歸」。抗戰後,楊宣誠在官場傾軋中落敗,也就心灰意冷。1947年,楊宣誠應邀到臺灣,出任省政府顧問兼農林公司董事長。程潛出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後,電邀他回湘任省府秘書長。楊應允之後,「故舊甚眾、競相宴請,致滯行程」。正在此時,他接到程潛的電報:「久候不至,諒不願屈就,已另物色人物。」後來,臺灣海峽成了兩岸鴻溝,楊宣誠也就老死臺灣了。
朱世明雖然曾有機會投向新政權,卻因「遲遲下不了決心」,最後被蔣介石拋棄。不過,據他的秘書說,「他同情共產黨」。他曾直言不諱稱自己有「湖南脾氣」,而且自豪地引為美德;公開說毛澤東是軍事天才,還默許自己的下屬追求進步。抗戰勝利後不久,朱世明出任中國駐日軍事代表團團長。在這期間,他說服盟軍駐日最高統帥麥克阿瑟,開放被查封的日本內閣與陸軍省檔案,使得中國檢察官從中發現了戰犯們的第一手罪證。1946年上半年,日本進行了戰後首次民主選舉,戰後力主日本建立自主憲法、自主軍備和自主外交的鳩山一郎參加首相競選。這個老鳩山也就是上任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的祖父。當時,老鳩山所在的自由黨崛起為日本第一大黨,他以為首相之位唾手可得。駐日中國代表團明確反對老鳩山組閣,及時向麥克阿瑟書面表達。結果,老鳩山這個軍國主義分子遭到盟軍「整肅」而被 「剝奪公職」,首相夢破滅。不過,後來朱世明又得罪了蔣介石。特別是蔣介石和陳潔如的女婿陸久之,到日本策反朱世明所率的駐日代表團,「陸、朱二人多次秘議起義之事」,卻議而不決。事情洩露後,朱也就被免除了代表團團長的職務,其軍職也同時被解除。1965年,他逝世於日本,葬於橫濱。
王之呢?到臺灣後做過「總統府」秘書長兼研發室主任,「總統府」參軍。看來,他無法擺脫那個體制的慣性。不過,後來並不得意,以教書為業了,做東吳大學外語系主任、教務長,也做過美國密西根大學的教授。他1976年退休,定居美國。儘管如此,他還是難忘故土,1993年曾在《長沙文史》上刊發過回憶父親王達——湖南中路師範學堂(一師前身)監督(校長)的文章,字裡行間,湘情洋溢。記者 文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