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常說,是藥三分毒。藥品是雙刃劍,既能治病也能致病。有時候,藥品的不良反應甚至會引起更嚴重的疾病。近日,秦皇島市第一醫院收治了多名長期使用中藥製品出現腎損傷的患者。
來自盧龍的患者劉大爺長期受到關節疼痛的困擾,但他從未到醫院接受正規的檢查及治療,而是自行購買服用一些藥物長達10年。對於藥品說明書中明確提示的「肝、腎功能受損者慎用或禁用」的字眼也從未走心。近半年來,劉大爺逐漸出現下肢水腫、胸悶、氣短、食慾減退、尿量減少等症狀。近日,由於氣短的症狀越來越重,別說幹農活,就連走路都覺得呼吸困難才到第一醫院就診。
劉大爺住院後,反映人體腎臟功能的血肌酐已經達到500umol/L,嚴重超出正常範圍,腎活檢病理檢查結果顯示慢性間質性腎炎。通過仔細詢問病史,醫生分析引起劉大爺慢性間質性腎炎的罪魁禍首是某些藥物裡含有的「關木通」成分。 (「關木通」為中藥, 因為含有馬兜鈴酸,會導致嚴重的腎毒性。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已經於2003年4月1日向全國發出通知,取消關木通藥用標準)
秦皇島市第一醫院腎臟內科主任、醫學博士劉維萍介紹,在臨床工作中,由藥物導致腎臟傷害的病例很常見。據文獻統計顯示,引起腎臟損傷的藥物排在前三位的是抗生素、解熱鎮痛藥和中藥。藥物引起的腎損傷重在預防。
作為患者,不能只關注藥物的適應症而忽略其不良反應,遇到身體不適要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嚴格按照醫囑服藥,避免藥物濫用。
作為臨床醫生,應做到熟知藥物的特性,隨時查看藥物手冊或藥品說明書,重點掌握藥物的不良反應、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藥物的劑量和用法,特別是在腎功能不全時的藥物劑量和間隔時間。嚴格按照藥品說明書的劑量、用法、療程用藥,儘量減少合併用藥,通常可以避免腎損傷的發生和減少腎功能不全的加重。(通訊員張隆業 劉淑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