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金十數據」原創文章,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澳大利亞擔心的事情發生!自11月初一批價值超過200萬澳元(約合人民幣961萬元)的活龍蝦在上海因質檢問題被延遲清關後,澳大利亞其他海產品出口商便開始擔憂:除龍蝦外的其他海產品是否也會遭中國「拒之門外」?如今,這種擔憂或將成真。
不止龍蝦,澳所有海鮮都面臨被將中國「拒之門外」?
《澳洲財經見聞》11月9日消息,澳洲聯邦農業部上周五(6日)向外界披露了一份「緊急通知」:龍蝦不會是唯一對華出口受阻的海產品,在中國新的海關檢測制度下(任何活的海產品都有可能需要接受鎘等重金屬檢測),澳洲發往中國的任何海鮮產品都有可能會在清關時滯留兩周甚至更長時間。
澳洲農業部還補充道,根據商業渠道得來的消息,現階段鮑魚、大西洋鮭魚及石斑魚等其他漁業產品的對華出口都將受阻。在此情況下,澳洲許多海產品出口商都不願意冒著產品在港口或機場被「拒之門外」的風險繼續向中國市場發貨。
需要知道的是,得益於2015年中澳兩國正式籤定的自由貿易協定,澳洲海產品的出口量逐年增長,從2013年的10億澳元增至2017年的14億澳元(約合人民幣67億元),澳洲海產品出口商也賺得「盆滿缽滿」。以龍蝦為例,根據澳洲政府的數據,2018/2019財年,僅靠對華出口龍蝦,澳洲海產品出口商便賺得7億澳元(約合人民幣33億元)。
除此之外,根據公開資料,中澳兩國籤定自貿協定後,澳洲海產品如龍蝦、鮑魚、海參、大西洋三文魚等對華出口的費用已從10%降至2%-3%。可以說,澳洲海產品對華出口正面臨大好前景,但此次受挫,澳出口商不僅可能遭受67億元的損失,還有可能面臨失去中國市場的風險。
7類產品遭中國買家「停購」?澳:不要再期待中國市場
實際上,除了海產品外,澳洲煤炭、大麥、原木、葡萄酒、銅及糖的對華出口也面臨被叫停的風險,有媒體還表示11月6日便是這7類(包括龍蝦)產品停購的日子。若市場消息屬實,澳洲出口商將面臨60億澳元(約合人民幣287億元)的損失。
針對這一系列「停購」及「拒之門外」,中國有關部門也給出了回應:由於近段時間來我國屢次在進口海鮮產品外包裝檢測出新冠病毒,為了保障食品安全,我國才決定提高對進口海鮮產品的檢驗檢疫級別,以保障其健康度、可靠度;而市場流傳的「禁令」,則是我國進口商自行決定的結果。
據了解,今年以來,澳洲產品對華出口強勁的局面已發生了巨大轉變,7、8月以來,中澳貿易更出現短期急據下滑。根據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8月,澳洲產品對中國出口下降了超過26%,使得今年以來該國對華出口總值同比下降7.5%。可以看出,中國進口商對澳洲產品的興趣已大不如前。
值得一提的是,在對華出口大幅減少之際,澳大利亞的應對十分「分裂」,一部分人正盡力挽回中國買家,比如親赴11月4日在上海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澳大利亞駐華大使傅關漢(Graham Fletcher);一部分人則表示,與中國有業務來往的澳企不要再指望中國市場,應去尋找代替市場。
鑑於中澳貿易額的巨大,為了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前者的選擇似乎更為明智,畢竟根據相關數據,2019年,澳洲對華出口總額更是高達1039億元美元(約合人民幣6832億元)。
文 | 李銀蘇 題 | 凌明 圖 | 饒建寧 審 | 劉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