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的日本名及臺灣日治時期的「皇民化運動」

2020-12-16 騰訊網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全文共4929字 | 閱讀需9分鐘

李登輝為何有個日文名?實際上,取「和名」是日本「皇民化運動」的一個重要舉措,也是日本文化侵略臺灣之重要標誌。

7月30日晚,臺灣重要政治人物李登輝走完了98年的人生。他的一生真是波詭雲譎,起伏不定。他還有個日本名字:巖裡政男(いわさとまさお),其兄李登欽(1921-1945)的「和名」叫巖裡武則。

李登輝

這都是怎麼回事呢?

實際上,取「和名」是日本「皇民化運動」的一個重要舉措,也是日本文化侵略臺灣之重要標誌。

緣起

從「無方針」到「同化」

甲午中日戰爭結束後,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割佔臺灣。1895年5月10日,樺山資紀就任臺灣第一任「總督」,6月17日,樺山資紀在原布政使司衙門宣布在臺灣「始政」,長達五十年的殖民統治由此揭開。

在統治最初的歲月,臺灣人強烈抵抗,奈何實力不濟,屢屢為日本彈壓而漸次弭平。據統計,日本佔領臺灣最初八年中,共有三萬二千臺人被日方殺害,超過了當時總人口1%。

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提出治臺的「無方針」方針,即特別統治主義,但他也醉心於德式科學殖民主義。後藤認為,從生物學的觀點,同化殖民地人民既不可能也不可行,因此主張效法英國殖民統治方式,將臺灣等新附領土視為真正的殖民地,亦即分離於內地的帝國屬地,不適用內地法律,須以獨立、特殊方式統治。

後藤強調,應先對臺灣的舊俗進行調查,再針對問題提出應對,即「生物學原則」,確立了以漸進同化為主的統治總方針。

1915年,日本鎮壓了西來庵事件(日據時期臺灣人武裝抗日事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之後,日本對臺灣開始轉化為「同化政策」,其精神就是將臺灣視為日本內地的延長,其目的在於使臺灣民眾成為完全之日本臣民,效忠日本朝廷,加以教化善導,以涵養其對國家之義務觀念。

總督府在具體措施上,實施地方自治、創設總督府評議會、公布日臺共學制度及《共婚法》、撤廢笞刑、獎勵日語等,促進了同化進程。

臺灣導演魏德聖的巨片《賽德克巴萊》就是描述日佔時期日本人對臺灣的「同化」政策:強迫民眾演唱《君之代》,仰視「日之丸」等,但卻激發了所謂野蠻人心底的反抗意識,從而引發了「霧社事件」。

《賽德克巴萊》電影海報

施行

光怪陸離,消磨意識

1937年盧溝橋事件後,日本悍然全面侵華,國民政府抗戰態度則一改對東北事變的綏靖而變得極為堅決。蔣介石還發表了「最後關頭」的重要講話。

其實,早在李頓調查團宣布所謂「滿洲國」是日本違背中國東北人民意志而炮製的時候,日本就面臨著國際道義的譴責。1933年2月7日,《國聯特別大會關於中日爭議報告書》用更明確的語言承認日本侵略中國,並規定日本撤兵的方法、步驟、期限等,但日本卻在1933年3月27日退出國際聯盟……

隨著戰爭的擴大,遭遇了空前的國際孤立和能源枯竭的日本開始選擇「內部挖潛」,即動用韓半島、臺灣、琉球及中國東北等非本土地區各種人、財、物的資源供其役使。除了攫取殖民地的各種資源外,日本還加強了對殖民地人們的精神控制。因為日本帝國的決策者越來越發現,想要臺灣人能「同心協力」簞食壺漿地支持「聖戰」,惟有內地化。故「皇民化運動」呼之欲出。

「皇民」一詞,出自《續日本紀》第三十七卷桓武天皇延曆二年(783年)的勅言:

「同曰皇民,豈合如此。」

1936年,海軍上將小林躋造就任第十七任臺灣總督,結束了長達十七年的文人總督時代。小林標榜「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的統治三原則,皇民化運動自此開始。

小林躋造

1937年9月,日本政府開始根據「舉國一致」和「盡忠報國」之口號精神進行「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各都道府縣都建立實行委員會,隨後成立町內會、部落會、鄰組等居民組織,通過組織強制儲畜、捐獻、義務勞動。

為了配合本土的「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臺灣總督府開始推行了一系列強制同化的政策,意在抹去臺灣人對中國的認同,即所謂「皇民化運動」。

第一階段是1936年底到1940年的「國民精神總動員」,重點在於「確立對時局的認識,強化國民意識」。通過各種思想宣傳與精神動員,致力於消弭臺灣人的祖國觀念,灌輸大日本臣民思想。

有那些主要具體措施呢?

一是「國家神學」的確立,透過學校教育發揮得最為透徹。

學生的生活規範中,每日到校後要向天皇肖像行禮,試圖將天皇的神格形象灌輸在臺灣學童心中。每天朝會升「日之丸」後,學生必須面對皇宮方向遙拜,並遙拜大神宮。小學生被規定每月1、8、15日全校要參拜當地的神社。

二是「國語運動」和「國語家庭」的構建。

自1910年以後,日語在臺灣通稱為「國語」。在皇民化時期,大量增設「國語講習所」,鼓勵臺灣人講「國語」,以普及日語能力。到了1943年,臺灣人已有80%是所謂的「國語解者」。1937年4月後,總督府全面禁止報紙的漢文版。早期師範學校開有漢文課,此時已不再出現。學生在學校裡面被要求講「國語」。

日本人教臺灣孩子學寫日語

對於全家大小都使用日語的家庭,則準予「國語家庭」(國語の家)的優待,如小孩有機會入小學校、中學念書,公家機關優先任用、食物配給較多等。1937年到1943年間,臺北州(今臺北、新北、基隆、宜蘭)共有3448戶被認定為「國語家庭」。

「國語家庭」門牌

三是荒謬的「改姓運動」。

要求改用日本姓氏,皇民化時代改日姓的公務員,將有更多的升遷機會。

臺北書店發行的有關改姓方法的書籍

當時改姓也不是隨便改的,有一定規範,比如姓林,雖日本也有「林」姓,但一定要改為「大林」或「小林」等,不能維持原本漢姓。

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為了保留過去臺灣漢人的漢姓(就算只有痕跡也好),在改姓這方面臺灣人也下了很多功夫。某些人利用郡望或堂號直接創造姓氏(如趙姓改為「天水」,王姓改為「太原」等),也是費盡心機。

我們常常說,「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姓氏本是祖宗的印跡,後人就該尊崇,但日本式的改姓逼迫臺灣人數典忘祖,甚至要求把日本當祖宗拜。

至於李登輝改姓「巖裡」(Iwasato),似乎和「蘇」姓改為「蘇我」(Soga)、「葉」姓改為「葉川」(Hayama)、「江」姓改為「生江」(Namae)、「胡」姓改為「大胡」(Ogo)等異曲同工,都是採用了明示法,也就是漢姓加字。

1941年底,全臺人口中改姓名的約有1%左右,直到1943年底,雖然太平洋戰爭日趨白熱化,全臺共有17,526戶改姓名,人數為126,211人,仍僅佔當時人口約2%。

可見「改姓運動」在臺灣註定是一場鬧劇,多麼的不得人心。

四是強化「國家認同」,要求國民無論男女老幼,都要尊崇「國旗」日之丸,會唱「國歌」《君之代》,鼓勵穿和服。

皇民化教育對青少年學子發揮了相當程度的作用。改姓名、改奉祀日本神龕等運動「引起了老一輩臺灣人的反感,但也有一些公教人員與自稱進步人士和不少青年學生們,自願接受或勉強接受此一改變,甚至有些人自以為榮。」可見臺灣人對於這種洗腦運動,因為年齡層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反應。

五是對宗教的重構,特別是佛教,被披上了軍國主義色彩。佛教的日本化則是「助緣」,由此而促成了殖民社會下這一段「互為依存的共生關係」。

深化

罄竹難書的惡行

1941年4月9日,日本成立皇民奉公會,皇民化運動轉入第二階段,即皇民奉公運動,驅使臺灣人為日本帝國盡忠、為戰爭效命。

第二階段的「皇民奉公運動」,主旨在徹底落實日本皇民思想,強調挺身實踐,驅使臺灣人為日本帝國盡忠。日本人為強化組織功能,成立各種奉公會團體,將運動推向社會的最基層,許多臺灣人被迫參加。朝鮮半島也在不久後推動創氏改名以及要求朗讀皇國臣民誓詞等「內鮮一體」運動,為此還拍攝了很多電影來吹捧。

進階版的「皇民化運動」又增加了「志願兵制度」,即徵發臺灣、朝鮮、琉球等地的青年去各大戰場枉送性命,其中就包括前文提到的李登輝的哥哥,那位日本名叫做巖裡武則的李登欽。

臺灣作為日本的殖民地,原先沒有服兵役的義務,而日本人也不認為臺灣人會完全效忠天皇。1941年臺灣總督府與臺灣軍司令發表共同聲明,宣布陸軍志願兵制度將於次年在臺實施,當時社會上有許多慶祝、感激實施志願兵制度的活動,還掀起了「血書志願」的熱潮。

但志願兵只能算是募兵制,因為日方對於臺兵的忠誠度有所疑慮,因此臺灣雖比朝鮮早十五年被併入日本,但徵兵制的實施卻晚了四年,一直到1945年為補足兵源才宣布開始實施所有役齡男子,除非體檢不合格,都必須當兵的政策。

日軍中的臺灣原住民士兵

日本在高等教育方面配合南進的色彩更為濃厚。臺北帝國大學先後成立熱帶醫學研究所、南方人文研究所和南方資源科學所等。臺北帝大遂成為當時研究華南與南洋的中心,在某種程度上扮演一種南進作戰的「智庫」角色。另外,日本人在教育上偏重上流「國語家庭」,原因可能是資產階級對殖民政權的依附性較高,較易成為收編對象。

臺灣還出現了「皇民文藝」。

「皇民小說」中常見的一個情節是,臺灣的知識分子,留學日本後回鄉,發現臺灣與東京、故鄉與帝都、本島人與本土人在文化上和現代文明程度的對比和落差。為了提升臺灣文化水平、尤其是在教育水平的提升和衛生條件的改善上,小說描述殖民地現代化的情景,藉以展現同化的正面價值,以及小說人物在戰爭時期,積極配合國策、為國奉公、甚至志願從軍犧牲的正當性。臺灣淡水人王昶雄(王榮生)的成名作《奔流》,即是這類文藝的代表。

在當時有一首極為膾炙人口的歌《雨夜花》:

雨夜花,開在雨夜的花,溼淋淋,隨風凋落散在地上。

透著紅色,溼潤紫色,隨著風飄飄,輕輕地凋謝。

明天這陣雨,或許會停吧,可愛的花,別急著散落啊。

雨中飄零的花,令人不得不憐惜,等待君臨的夜晚,紛紛地散落地面。

1938年,這首柔和的歌曲竟然被日人慄原白也改成鼓勵臺灣人「志願從軍」的軍歌《光榮的軍夫》:

紅色彩帶,榮譽軍夫,多麼興奮,日本男兒。

獻予天皇,我的生命,為著國家,不會憐惜。

進攻敵陣,搖舉軍旗,搬運彈藥,戰友跟進!

寒天露營,夜已深沉;夢中浮現,可愛寶貝。

如要凋謝,必做櫻花;我的父親,榮譽軍夫。

透過國家神學的皇民化運動,日本軍國主義者試圖讓被統治的臺灣人迷失其身分,建立起對日本帝國的認同。進一步在戰爭中動員臺灣的人力、物力、財力,以便驅使臺灣人為其所渲染的「大東亞聖戰」賣命。這一套透過國家機器所發揮的洗腦工程與動員機制,充分曝露外來政權的本質。

「欲滅一國,必先滅其文化」,處心積慮的日本軍國主義實在是惡貫滿盈啊!

迴響

長期的隔膜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九年的臺灣「皇民化運動」亦戛然而止。

不過,長期的「皇民化運動」,使得臺灣族群和世代發生了裂變。

在文化的認同上,老一輩所謂的「祖國」漸趨理想化;中生代則了解亞洲實際上受日本軍人與統治階級所支配;年輕代在「皇民化時期」求學成長,對祖國缺乏感情(比如李登輝就說自己二十二歲前是「日本人」),反而以掃除落伍的中國舊俗為己任。社會菁英與受皇民化教育的新生代,在面對「國籍」與「認同」轉換過程中,對新環境的錯愕與排斥,造成日後陳儀接收臺灣的高度挑戰。

許多臺灣人戰後不知如何用臺語朗讀文言文,同時臺語還出現了大量的日本詞彙。臺灣的一些文化習俗和日常生活中迄今仍帶有日本殖民的影響,隱隱約約藏著日文,如廁所稱「便所」、面積單位「坪」等,甚至直接借用日語音,如瓦斯「ガス, Gas」、摩託車「オートバイ,Autobike」等。

抗戰勝利接收臺灣後,中華民國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包括國語運動在內的去日本化運動,希望去除日本文化影響,使臺灣人重新中國化,但是「文化退敵」仍任重道遠。

除了可見的被鄙夷、痛斥的「皇民」,更多的臺灣人都有一種游離的心態,即所謂的「亞細亞孤兒」,他們既不認同於日本,又找不到自己的歸宿,處於苦悶、彷徨的狀態。這是日本殖民統治留下的歷史傷痕,他們的處境和心情理應得到人們的同情和理解。

參考文獻:

1. 間宮定吉,《臺灣改姓名運動》;

2.《臺灣皇民文學專輯》;

3. 陳孔立編著,《簡明臺灣史》;

4. 陳俊豪,《皇民化運動》;

- 完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中國國家歷史》郵局徵訂套裝(徵訂代碼:28-474)正在火熱進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擁有全年裝!

相關焦點

  • 李登輝的日本名及臺灣日治時期的「皇民化運動」
    全文共4929字 | 閱讀需9分鐘 李登輝為何有個日文名?實際上,取「和名」是日本「皇民化運動」的一個重要舉措,也是日本文化侵略臺灣之重要標誌。 深化 罄竹難書的惡行 1941年4月9日,日本成立皇民奉公會,皇民化運動轉入第二階段,即皇民奉公運動,驅使臺灣人為日本帝國盡忠、為戰爭效命。 第二階段的「皇民奉公運動」,主旨在徹底落實日本皇民思想,強調挺身實踐,驅使臺灣人為日本帝國盡忠。
  • 專家:李登輝成臺皇民化推手 其言可恥其心可誅
    尤其是這樣標準的漢奸言論竟出自一位曾經的國民黨和臺灣當局領導人之口,讓不少人感到匪夷所思。其實,李登輝滿口這樣的漢奸腔,並不奇怪。他早年就讀於京都帝國大學時,即與「臺獨」分子往來密切,尊「臺獨大腕」彭明敏等人為師友。李登輝當政之後,從不掩飾對日本的好感,卸任之後,更不諱言對日本文化尤其是日本精神的推崇。李登輝自視為日本人,還有一個日本名字叫「巖裡政男」,儼然一副漢奸做派。
  • 臺媒:推動「新皇民化」也不會將下一代變成日本人
    究其原委,是「臺獨」勢力對臺灣教育領域的踐踏,也或許是中國國民黨執政下的臺灣當局無所作為的結果。   臺灣《中國時報》7月24日刊發時論文章《走不出老路的歷史教科書》,對近日來臺灣歷史教科書問題由來的深層淵源作了一番梳理。文章認為,無論「臺獨」勢力如何推動「新皇民化」教育,他們都無法將臺灣的下一代變成日本人。
  • 日據時期臺灣「皇民化」佛教的思想特質
    1943年,日本學者金子大榮發表《皇國佛教學序說》刊載於翌年《大谷大學研究年報》,將「皇國佛教」的源頭歸於聖德太子所頒十七條憲法,企圖為佛教尋找依附於帝國日本世俗政權的藉口。[4]——乙未割臺後,日本殖民者在臺灣所致力推廣的這類佛教思想,也是日據臺灣時期「皇民化」運動的主要舉措之一,可稱之為「皇民化」佛教。
  • 什麼是臺灣「皇民化」?| 地球知識局
    而為了更好地榨取佔領地的價值,日本也推行了一系列文化和意識形態上的同化政策,妄圖讓更多的人為帝國的春秋大夢效勞。初級皇民化日本對待被佔領區的民眾的政策多變,依據不同情境所採取的方式也各有不同。以1934年為界,在這之前所佔領的地區,日本採取的是日本化運動,也就是「皇民化運動」。
  • 臺灣有多少日本人後裔?「皇民化臺獨」愈發泛濫
    「皇民化臺獨」的代表們根據上述檔案資料,日僑當年能留在臺灣繼續生活的人,恐怕非常少,在那種環境下,日本人後裔是難以容身的。最近在臺日裔人數被傳出「暴增」,主要跟臺灣官方與民間的傾日、媚日,甚至「皇民化臺獨」被喚醒有關。
  • 臺灣有多少日本人後裔?「皇民化臺獨」愈發泛濫
    「皇民化臺獨」的代表們根據上述檔案資料,日僑當年能留在臺灣繼續生活的人,恐怕非常少,在那種環境下,日本人後裔是難以容身的。最近在臺日裔人數被傳出「暴增」,主要跟臺灣官方與民間的傾日、媚日,甚至「皇民化臺獨」被喚醒有關。
  • 邱毅:日本「皇民化」遺毒至今仍影響臺灣
    核心提示:日本人離開臺灣以後,殖民結束以後,日本人是不服氣的,因為他們認為臺灣在國境之南,臺灣是日本要去圖謀所謂的東南亞,南進政策最重要的跳板,他捨不得放棄臺灣,所以他就在臺灣留下了三十幾萬的皇軍的餘孽。
  • 「『皇民化』完全是日本殖民者的欺騙」——臺灣知名歷史學者...
    原標題:「『皇民化』完全是日本殖民者的欺騙」——臺灣知名歷史學者王曉波談日據臺灣史  新華網廣州10月26日電(記者查文曄 王攀)「日本殖民臺灣50年,沒有一個臺灣人當過一天的皇民,所謂『皇民化』完全是日本殖民者的欺騙。」
  • 新皇民化運動?臺灣青年認日本養父,在臺版「靖國神社」主持祭典
    位於臺灣屏東牡丹鄉的高士神社被稱臺版「靖國神社」,由日本神職人員、「李登輝之友會」成員佐藤健一在2015年募款重建,原本都是由佐藤健一主持祭典,今年5月5日的例行祭典,首度由臺灣人黃俊瑜主持。 (除註明外,本文圖片均來自臺媒) 臺灣親綠媒體「自由時報」報導稱,出生於1993年的黃俊瑜有四分之一日本血統,從初中就夢想成為神職人員,曾利用度假打工到日本,希望能進入日本培養神職人員的大學或養成班就讀,但因非日本籍遭到拒絕。
  • 日本在臺灣的「皇民化運動」
    資料圖:日據時代教科書。但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就大量徵用臺灣人參軍,最初擔任輔助戰士的臺灣軍夫,還不能算真正的日本軍人,後來兵源越來越不夠了,才將參軍的臺灣人納入日軍編制。臺灣軍夫和軍人在南洋的表現,居然和日本人基本一樣。  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糧食不足,實行配給制度,臺灣同胞能獲得的配糧,只是在臺日本人的一半,「皇民」可以得到介於日本人和臺灣人之間的數量。
  • 李登輝是日本人?李登輝「日本情結」大起底
    特別是上臺後,無論是政界、企業界人士或作家、學者、記者乃至經介紹輾轉而來的日本人,他都一定會見,而且每次會見時幾乎都稱自己在22歲以前是日本人。顯而易見,李登輝對那段時間還永銘在心,引以為榮。為了表示對日本親近,李登輝每次接待日本客人,無論對方是什麼身份,他總是面帶笑容地說:「我們現在用日語溝通吧。
  • 台歷史學者:日本推皇民化是為讓臺灣人侵略中國
    賴澤涵從甲午戰爭120周年開始談起,提到日本統治臺灣,會促成臺灣近代化,單純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近來高中課綱調整案,引發日本殖民臺灣「皇民化」的話題,賴澤涵說,日本為何要推動皇民化?就是準備大量徵召臺灣子弟,為侵略中國所做準備。
  • 臺灣民眾是如何抵制「皇民化」的
    日本的皇民化,在光復那天就吹走了!今年是臺灣光復70周年。盧溝橋事變之後,在中國大陸進行八年全面抗戰同時,臺灣民眾也在另一個無形的戰場上抗拒著日本帝國主義「皇民化」的圖謀。70年後的今天,臺灣島上竟有人為「皇民化」時代招魂,聲稱「當時臺灣的同胞們,毫無疑問都是作為日本人,為了祖國而戰,大家身懷保護國家而死的覺悟」,其數典忘祖竟一至於斯。
  • 接班三部曲□臺灣的奇蹟與驕傲:李登輝 蔡英文 柯文哲
    2、都出生於日本殖民統治臺灣時期的皇民化家庭。為了彌補日本軍國主義在戰場上失利,二戰末期日本在臺灣推行了「皇民化運動」,凡是努力學習日語、日本文化、效忠天皇的臺灣人,就有機會成為「皇民」,據稱受封「皇民」的家庭佔當時臺灣總人口的約12%,其實日本的真正目的是日軍兵源枯竭,亟需臺灣青年上戰場,充當炮灰。3、都有很高的學歷和精湛的專業。
  • 在臺日裔人數被「吹爆」:考證偏差還是「皇民化臺獨」泛濫?
    「皇民化臺獨」的代表們根據上述檔案資料,日僑當年能留在臺灣繼續生活的人,恐怕非常少,在那種環境下,日本人後裔是難以容身的。最近在臺日裔人數被傳出「暴 增」,主要跟臺灣官方與民間的傾日、媚日,甚至「皇民化臺獨」被喚醒有關。
  • 日本人為什麼喜歡李登輝?
    他爹是臺灣光復後兩屆臺北縣議員,早在日本殖民時期,就是基層官僚了,要不然也沒能力培養出這位農業經濟博士。    李登輝自己說,十七歲那年日本人發起皇民化運動,因此改名「巖裡政男」。  更誇張的是他哥,李登輝說,「李登欽的日本精神很強,很日本化,他是日本籍的臺灣人,也就是日本人。」
  • 日本在臺灣推行「皇民化」教育
    日本在臺灣推行「皇民化」教育 時間:2001-04-10 16:58   來源:   《馬關條約》籤訂後,日本殖民者不僅對臺灣民眾實行嚴酷的政治壓迫和經濟掠奪,而且還對臺灣進行全面的文化侵略,貶低臺灣人的民族意識,淡化和抹煞中華文化在臺灣的影響
  • 皇民思想附著臺獨理論 臺灣「黃色勢力」復燃
    當日本民眾在國會外頂著風雨抗議安倍政府通過新安保法、國際學者在媒體不斷發聲譴責日本罔顧歷史事實時,李登輝卻再次訪日,並大談"兩國論",甚至聲稱新安保法有助於亞洲和平,引起一陣譁然。    正如李登輝一貫表現出來的那樣,臺灣社會確實始終存在一股親日力量,在藍綠惡鬥之下甚至有死灰復燃之象。
  • 皇民思想附著臺獨理論 臺灣「黃色勢力」復燃
    當日本民眾在國會外頂著風雨抗議安倍政府通過新安保法、國際學者在媒體不斷發聲譴責日本罔顧歷史事實時,李登輝卻再次訪日,並大談"兩國論",甚至聲稱新安保法有助於亞洲和平,引起一陣譁然。    正如李登輝一貫表現出來的那樣,臺灣社會確實始終存在一股親日力量,在藍綠惡鬥之下甚至有死灰復燃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