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禹
攝影:楊浦東
「謝耳朵」來了!就在上海電力大學舉辦的世界頂尖科學家黑洞與空天科技峰會上!
但是和《生活大爆炸》裡年輕的「謝耳朵」不太一樣,眼前的科學家是「謝耳朵」原型—謝爾頓·李·格拉肖。他是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已經滿頭白髮,但精神矍鑠。
「我打算換個話題,今天我想聊些不一樣的。」謝爾頓「調皮」地說。
煩惱的謝爾頓:科學高度商業化
謝爾頓是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波士頓大學Metcalf數學與物理學教授。他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一位主要創建者,因為「對統一基本粒子弱相互作用與電磁相互作用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弱中性流的預言」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但最近謝爾頓有點煩惱,因為很多人問他: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通過這個研究可以拿到多少錢?
這個問題的背後,謝爾頓意識到,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科學已經成為一種高度商業化的東西。而在100多年前,科學研究本是純粹由好奇心驅動的。
謝爾頓舉例說,愛因斯坦25歲就提出了相對論,居裡夫人等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科學家都是在很年輕的時候就達到了科研生涯的巔峰。只是因為,他們從小就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當時他們也沒有任何所謂的專利、智慧財產權或者是其他現代社會才有的東西,但是他們還是去做了,而且他們也沒有因此變得大富大貴。
科學無國界
在謝爾頓看來,科研應當純粹。上世紀60年代,謝爾頓博士畢業後去了哥本哈根從事科研工作。「在那裡度過的幾年讓我深刻感受到科學的無國界和科學合作的重要性。」當時他們的院子裡有一棵成熟的櫻桃樹,但誰也夠不著,於是他背著他的中國朋友,他的朋友拿著拐棍,成功把櫻桃打了下來。「這段快樂時光證明了中美之間科研合作的重要性。」科研純粹,無關國界。謝爾頓強調說,要讓一個理論或是定律成立,必須有許許多多來自各國各界的人共同合作才能達到,而不是靠一己之力就能達成。
除了煩惱,也有令謝爾頓開心的問題。他經常被問的第二個問題,即使是在中國也經常聽到:你是真的研究大爆炸理論的謝爾頓嗎?每當這時,他都會會心一笑,調皮地告訴大家:「我是謝爾頓(原型),但是我退休了。」
風趣幽默又沉迷科學的「謝耳朵」,老了大概也是這個模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