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崛起讓世界矚目,特別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到2010年上海世博會,兩次世界盛會的成功舉辦讓中國的國際形象為之一新。《解放網》特派世博記者10月7日在題為《下屆世博奧運不仿中國模式 倫敦奧運只為工人》的報導中,在為中國的奧運和世博「似乎也給下屆盛會的主辦地留下了一個難題」的擔心中,介紹了倫敦和米蘭如何才能不被「中國模式」的光芒所遮蔽。 「在杭州舉行的第六場世博主題論壇上,倫敦前市長肯·利文斯通和米蘭世博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鄭時齡都表示,2012年倫敦奧運會和2015年米蘭世博會將以完全不同於「中國模式」的新形式舉辦。」(10月7日《解放網》) 如此看來,被稱作「中國模式」的奧運和世博,確實徵服了世界,除非中國再次申辦成功自我突破外,真的是空前絕後了。如果下一屆奧運和世博要仿照「中國模式」,確實是一個「難題」。面對這樣的「難題」,倫敦前市長肯·利文斯通和米蘭世博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鄭時齡表示將以完全不同於「中國模式」的新形式舉辦。但在他們的說辭裡,顯然流露出一種巧妙的迴避,沒有談及實力,而是突出了思路,似乎他們不仿中國模式不是國力上的差距,而是有點「另闢蹊徑」的味道。 利文斯通表示,倫敦申辦奧運的出發點與北京並不一樣。「北京奧運的目標是讓世界看到一個強大的、新的國家的崛起,讓世界看到中國經歷曲折之後開始重新強大起來。」利文斯通說:「我們和北京的目標是不同的,我當時帶領倫敦申辦2012年奧運會,完全是為了使倫敦東北那片工人階層居住區得到振興,所以我們不可能按照北京模式來做。」這段「倫敦語」是及其巧妙的,他把中國舉辦的奧運和倫敦將要舉行的奧運作了目標上的區別,這樣排場一下子縮小了,當然錢也一下子省了。這似乎給我澆了一盆涼水,難道這樣的世界盛會還可以縮小到只「為了使倫敦東北那片工人階層居住區得到振興」?這樣還有多少國際意義?另外,利文斯通對北京奧運的解讀也是不夠全面的,我覺得北京奧運雖然氣勢恢宏,但主題是低調的。在開幕式上,展示的還是中國的歷史文明為主,中國怎麼會把「一個強大的、新的國家的崛起」的政治主題突出在一個體育盛會上?至於國際人士在這種隆重的場面裡領悟出中國的國力,那也和奧運主題沒有直接關係。所以,我認為利文斯通的說法是非常巧妙的,明明是省錢,還省出了一番大道理。其實這個「大道理」還是沒有脫離「中國模式」,勤儉建國歷來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我們只是遵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古訓,是好客之道,不能拿此當作我們的生活方式。 從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空間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時齡教授透露的米蘭世博會的籌備規劃來看,也是在避中國上海世博會的光芒。他說「米蘭世博園的面積只有上海世博園的五分之一,預計有1000多萬人次的遊客參觀。因此,他們不可能按上海世博會的方式來舉辦,不可能像上海世博那樣,把每個場館都做成雕塑一樣」。這和利文斯通的說法是異曲同工的,說到底就是不想排場。我不知道世博會究竟在一個國家應該有多大的規模,但我知道1970年的大阪世博會為6400萬人,一個島嶼之國也能如此規模,我想中國的上海世博會理應更勝一籌。從上海世博會的籌辦所花的精力,到一個城市在世博期間的正常運行,我們所花的人力和物力是驚人的,所以上海世博也產生了空前的盛況。要超越這樣的水平,確實也是個「難題」。但鄭時齡教授對此的解讀不夠鼓舞人心,他說「上海世博會的遊客多是中國人,對世界的了解還不太多,所以展示的多是介紹各國特色的普及性展示。但據估計,米蘭世博會的遊客大多有出國經歷,而且對世界各國的了解比較深入,因此米蘭世博會將著重於對未來的展示」。我無從得知上海世博幾千萬遊覽人群中中外遊客的比例,但在中國舉辦的世博會,遊客多是中國人是正常的,如果說這些中國遊客是看「各國特色的普及性展示」,就有點降低這次世博會的檔次了,因為「檔次」低,所以看的人多,好比趕集?這對我這一階段由世博帶來的進步和提高的興奮心情打擊太大了,我成了一個看熱鬧的人。如果可以這樣來評介上海的世博,那我也可以把米蘭「預計有1000多萬人次的遊客參觀」的世博會看成是一個中國的廟會。 看來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到2010年上海世博會,兩次世界盛會的成功舉辦讓中國的國際形象為之一新,似乎也給下屆盛會的主辦地留下了一個難題:如何才能不被「中國模式」的光芒所遮蔽?倫敦和米蘭躲避中國光芒的說法讓我很好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