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0多年前的大清朝晚期,東豐縣小四平方圓400平方公裡都是專門為皇家圈養梅花鹿的地方,統稱「皇家鹿苑」。大清盛京圍場,共有105圍,東豐縣佔22圍。晚清時期,圍場漸漸松禁,從河南、河北、山東、熱河等省「闖關東」的流民湧入圍場打獵、墾荒人數日益增多。不久,東豐縣境內就有48家鹿趟獵戶私獵圈養梅花鹿,圍場內捕鹿的陷阱有900餘處。當時,鹿趟分布很廣,東豐縣的清末《養鹿官山圖》再現了當年鹿趟圈養梅花鹿的狀況。
在今天的大陽鎮南部姜大房一帶有叢家趟子、猴石鎮西北部有閻家趟子、楊木林鎮四合村有拐家趟子、小四平鎮有解家趟子總計方圓400平方公裡的養鹿官山,不許流民進入,不準私自上山打獵,只能供趙家圈養梅花鹿,向朝廷提供鹿材使用。
養鹿官山報給朝廷,得到批准。但是,由於人口介入,山上野生梅花鹿越來越少,以自然獵取方法遠遠不能滿足皇貢所需。鹿韃官趙允吉與獵戶們商議,用窖捕方法來擒獲活的梅花鹿。這個窖捕就是針對梅花鹿經常走的和已經留下蹄印的路,在必經之處挖掘1丈深,長5尺,寬4尺的大坑,中間用井字形木棒架上,眾人繞山吶喊、轟鹿,驅使野鹿墜入陷阱。陷阱中有大網,鹿傷不到筋骨,這樣就能逮住活鹿。其中也有懷孕的母鹿,受到驚嚇後會早產,逮上來時,便生下鹿羔。有人說把母鹿和仔鹿一起養起來,以母鹿的乳奶餵養仔鹿。不就越養越多了。趙允吉欣然同意,他先在自家院子以外用柞樹杆子圈起一座鹿圈。柞樹杆子1丈來高,野鹿仍能跳出去,就再往高架,上面用漁網罩上,這樣,鹿就再也跳不出去了,這叫「腰鹿圈」。這就是東豐縣第一座鹿圈,開闢了人工養鹿的先河。後來成為「皇家鹿苑」。
1897年,趙允吉之子趙振山出任圍場獵勇軍管帶等職。宣統元年,由他承辦皇家用鹿事宜。養鹿官山丈放時,趙振山領得山地4萬餘畝,有鹿圈3處,130餘頭梅花鹿。
1898年,由於鹿圈繁殖的鹿越來越多,趙允吉便在小四平又建起了能養300至400頭鹿的第二鹿圈。1911年,皇帝溥儀封趙振山為六品鹿韃官。由奉天省旗務司撥銀一千六百九十兩,作為擴大皇家養鹿的費用。在趙允吉和趙振山父子的苦心經營下,養鹿業不斷發展,最多時養鹿五百餘頭,每年按規定向朝廷進貢活鹿及各種鹿品,深受皇帝和嬪妃以及皇親貴戚的稱讚。
每年貢鹿季節,山上五彩斑斕,樹葉由綠變黃,天高氣爽。送貢鹿進京這天,眾鄉親紛紛趕來,放鞭炮,祝福趙允吉旅途平安。趙允吉在鹿皮口袋中裝上幹鹿心、鹿裡脊肉、幹鹿肺、幹鹿肝、幹鹿尾等鹿產品。貢鹿車是一輛四匹馬拉的大鐵軲轆車,貢鹿裝在用木棒子做成的1丈長,4尺寬,5尺高的大木籠子裡,路上,還要餵貢鹿柞樹葉子和玉米面。
貢車隨行有四名炮手和四個夥計。趙允吉身掛腰牌,走到沿途驛站交出腰牌,吃住都不花錢。要走一個月才能到達京城,將貢品、貢鹿交到皇宮內務府。貢鹿在北京西郊鹿苑放出供皇親國戚觀賞遊玩。就這樣,年復一年,皇家鹿苑的養鹿業越做越大,鹿材產品也越來越好。成為著名的皇家貢鹿基地。
1897年,趙振山在養鹿時發現,這個梅花鹿全身都是可藥用的寶物。於是,開始研究配製鹿胎丸和參茸丸,據說這兩種鹿藥具有神效,有濟世救人的功能。在關於申請配製鹿胎丸、參茸丸呈文中這樣記載:
「情因伊家中養鹿多年,所產之鹿茸、鹿胎,經邀名醫邱育春評定、儒醫段香閣研究,揀選上品群藥,不惜工本,製成人鹿商標的鹿胎丸、參茸丸兩種。專治婦科經血不調,赤白帶下,經行腰腿酸痛,產後淤血腹痛,以及久慣小產,永不受(身)娠。並男子諸虛百損,五勞七傷,服之無不立效,實有起死回生之妙,洵為病家之至寶也。囊年廣行方便,好善樂施,溯自製成此丸,每因親友索取,不受價值,以故服用奏效如神,是以聞名遐邇,有口皆碑。」由此可見,參茸丸、鹿胎丸主要原料為家產,保證貨真價實。並邀請名醫評定研究,具有學術上的權威性。藥品療效好,影響大。
趙振山的鹿胎丸、參茸丸等鹿藥製品研製出來後,便在小四平和營口開設了藥店,取名叫萬壽堂藥局,專門銷售鹿胎丸和參茸丸。小四平藥局是最早設立的,藥店前邊售藥後邊加工,類似今天的前店後廠。
1928年9月,為了保護自己的鹿藥產品,趙振山向奉天省警務處申請了鹿胎丸、參茸丸的商標註冊。以此,揭開了東豐縣鹿藥研製開發的序幕。
申請商標註冊呈文說道:「近來錢法毛荒,百物昂貴,應酬浩繁,力有未逮,然不過聊收價值,藉(及)補工本而已。謹將原方及配製成藥,檢同像片、照費,懇乞轉請立案,發給憑照,以資保護而防假冒等情。」
申報商標註冊檔案,詳細記載了關於趙振山申請鹿胎丸、參茸丸註冊的全過程。檔案記載:趙振山不惜工本,揀選上等的群藥,製成「人鹿」商標的鹿胎丸和參茸丸,並帶著鹿胎丸、參茸丸原方和四張萬壽堂執事趙振山的相片、化驗執照費大洋十二元及二張商標發票,到奉天省警務處申報,數月內往來數回,從1928年9月開始至1929年2月,歷經5個月,才得到奉天省警務處的批准,發了執照。人鹿牌商標,是東豐縣鹿藥開發的重要品牌,已有近百年的歷史,非常珍貴。
說「皇家鹿苑」,必須要說「馬記鹿茸」。
1959年7月,北京人民大會堂建設工程即將竣工之際,吉林省為人民大會堂吉林廳獻寶問題,被提上日程。東豐縣出產的「馬記鹿茸」是關東三寶之一,被定為進入吉林廳的首選產品。
炸制這支鹿茸的人就是炸茸技師馬興泰。馬興泰是1913年從山東逃荒來到東豐縣皇家鹿苑的,在皇家鹿苑鹿韃官趙允吉家學習炸茸技術,耗費了畢生心血鑽研梅花鹿茸角的科學炸制技藝,開創了「馬記鹿茸」名牌產品。馬記鹿茸有「產量好、品質好、茸型正、細毛紅地、根圓、挺圓、嘴頭圓」等特點,享譽中外,盛名不衰,產品質量居各地鹿茸產品之冠,暢銷全國各地,而且在東南亞一帶非常走俏。天津、營口藥材交易所的外商見到「馬記鹿茸」會立即拍板成交,如果「馬記鹿茸」不到市,茸市就不能開盤,沒有「領軍」品牌,其它鹿茸不能定價。
馬興泰接到向人民大會堂吉林廳獻鹿茸的任務後,心裡十分激動,決心炸制出最優秀的鹿茸送到人民大會堂以展現關東風採。為選出最好的鹿茸,馬興泰走遍了東豐縣的幾個鹿場,挨個鹿圈觀察鹿茸的長勢情況,他要從全縣近千頭公鹿中,優選出一架獻禮鹿茸。鹿要雄壯、健美、毛色純正,茸角要長得豐滿、粗壯,茸杈要美觀對稱。經過精挑細選,選出一頭「王子鹿」,又經過精心飼養,待鹿茸成熟了,便砍頭收茸,精心炸制。 馬興泰廢寢忘食地煮炸製作進京的鹿茸,使出渾身解數,運用多年積累的炸茸經驗,終於炸制出一架特等砍頭三杈鹿茸。
1959年9月26日,這架精心炸制的梅花鹿茸由鹿場交給省有關部門送到北京人民大會堂,擺放於人民大會堂吉林廳,與其他展品一起交映生輝,展示關東大自然造化與人類勤勞智慧相處共生的結晶。
1992年12月,原全國人大常委、末代皇帝溥儀的胞弟愛新覺羅·溥傑先生為了緬懷當年的鹿苑,書寫了「神州鹿苑」題贈給東豐縣。1995年5月,張學良將軍又親筆題詞「中國梅花鹿之鄉」。2004年2月,東豐縣被命名為「中國梅花鹿之鄉」,2014年,東豐梅花鹿被列入中國文化遺產。
從「皇家鹿苑」獵捕圈養到如今人工繁育梅花鹿和鹿藥研製,印證了梅花鹿之鄉的發展軌跡,也見證了一段歷史佳話和今朝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