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合下的研究生培養「四轉化」

2020-12-12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東北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計算機學院教授 王興偉

  當前,我國已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新徵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迫切需要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研究生教育大會上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養創新人才、提高創新能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目的在於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高水平拔尖創新人才。大學具有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知識轉移和應用等創新核心要素,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需要大學提高知識傳播與創造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一批又一批高層次創新人才,才能推進我國科技發展不斷向廣度和深度進軍。為此,新時代的研究生教育要進一步提升服務國家與社會需求的能級,以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的育人觀為指導,在培養過程中做好以下四方面轉化,才能不斷提高科技創新的「續航力」。

  促進知識體系創新

  理論成果向課堂教學內容轉化

  紮實的學科素養是研究生開展創新研究與實踐的重要基礎,寬厚的知識儲備是激發創新思想和知識遷移的重要土壤。研究生教育需要讓學生紮實掌握本學科內的基礎理論、研究方法論知識、系統的專業知識和多學科前沿知識,建立完整、系統、全新的知識體系,才能夠在未來科學研究與創新實踐過程中做到遊刃有餘。

  研究生課堂教學是研究生知識體系建立與完善的主要環節,通過課堂教學不僅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同時也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去認識和解決前沿問題的能力。

  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首先要把好教學關,給學生打下紮實的理論知識基礎,掌握前沿的知識動態,確保知識體系的前沿性、系統性、專業性,構建適合研究生自身發展和未來科技發展需要的知識體系。

  理論研究是知識創新開發與更新的重要基礎,將理論研究成果以研究生教材、課程的形式予以呈現,是對相關學科知識進行傳播的重要途徑。只有從理論研究出發,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實現更大的創新與突破,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在研究生課堂教學內容中,教師將最新的理論研究成果中的新觀點、新技術、新方法及時融入到教學教案、教材中,有助於豐富教學資源,增強教學內容的學術性和前沿性,為研究生開展科學研究、解決關鍵「卡脖子」問題做好充分的知識儲備。

  加強創新能力培養

  技術成果向實驗教學內容轉化

  培養研究生樂於創新的求知旨趣,建立開創未知世界的知識驅動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環節。在研究生教育過程中,啟發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激發、養成問題意識和探究興趣,在其心靈深處激起探尋知識的熱情、獲得真理的渴求以及對學術的熱愛,才能使其具備認真嚴謹、勇於進取、敢於挑戰的創新精神與能力。

  研究生實驗教學作為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是研究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於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實驗教學能為學生正確認識事物及客觀規律提供事實依據,培養學生觀察現象、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以其生動的魅力和豐富的內涵為學生發揮創造潛能提供獨特的創造性環境。

  研究生實驗教學不僅僅將理論知識通過實踐予以展現,更重要的是對知識系統全流程應用於實踐的操作實現,促進學生系統應用和掌握專業知識、技能。

  技術開發是新的科研成果被應用於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的生產、實驗過程,其過程系統反映學科前沿的專業知識,將技術開發科研成果融入轉化為實驗教學內容,與實驗教學內容的關鍵知識點進行系統整合,可以使實驗教學更能充分體現實踐性、綜合性、系統性、開創性及創新性的特色,促進科研與教學之間的良性互動,提高課程教學資源的質量,實現對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塑造與養成。

  重視實踐能力培養

  產品開發成果向案例教學轉化

  研究生教育在使學生系統建立知識體系、掌握科研方法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培養研究生獨立從事科學研究與創新實踐的能力。只有培養研究生在科研實踐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意識,才能使其在寬厚知識的基礎上形成獨立思考、躬行實踐的能力,產生有效推動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原創性成果。

  以案例為基礎的案例教學,通過呈現案例情境,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完整模擬仿真呈現生產實踐流程,使學生將知識系統地應用於實踐,實現由理性知識為主轉變為理性知識和感性知識兼顧,為其未來的職業發展做好銜接和過渡。

  案例教學以其獨特的互動與多元等特徵,從商業、法律和醫學領域職業技能培養的基本教學模式,越來越為工程教育領域所運用。產品開發包含研發設計、製造、營銷等環節,將產品的開發工作過程所需的知識點以案例教學的形式有機融入教學內容,推進產品開發研究成果組成部分向案例教學轉化,是實現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

  教師在承擔各項科研項目的過程中,將科研成果轉化成案例,應用於課堂並上升為案例教學,充分吸收學生通過參與調研、資料收集、產品設計、產品研發等過程,結合真實「情境」開展相關教學與研究指導,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邊學邊做」,做到「做學合一」,才能有效促進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提高,真正在實踐應用中將知識融會貫通,創新、創造推動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實際價值。

  保障研究生教育資源

  學術優勢向培養優勢轉化

  大學與研究機構相比,除了科學研究責任外,其更重要的職責是為國家和社會發展培養高質量人才,只有將學術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將學術優勢轉化為育人優勢,為研究生提供高水平教師、課程以及先進的科研條件等優質的教育資源才能確保研究生整體培養水平,為國家與社會發展源源不斷地提供高質量人才。

  在研究生教育過程中,一是要將師資的學術力轉化為指導力,鼓勵教師積極進行課程教學改革和創新,更新指導理念,提高指導能力,不僅在學科專業方面給予高水平的學業指導,而且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學術導向。二是將科研平臺的研究力轉化為創新力,充分利用科研平臺優勢,將學生納入教師科研項目活動中,引導學生準確把握學術前沿動態,切實提升學生的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三是將國內外影響力轉化為學生的交流力,通過開展廣泛的學術交流,加強互動學習,促進研究借鑑,實現學術力對培養力的轉變,做到學術水平與指導水平、教學水平的同步。

  目前,人類社會發展已經步入以知識創新驅動社會發展的時代,培育創新型人才是新時代教育工作的使命,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內在要求,更是適應知識社會發展需求的必然趨勢。面向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和「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研究生教育只有主動適應發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構建主動適應社會需求的培養調節機制,加強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推動培養體系與社會的雙向互動,通過推動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課堂教學內容、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為實驗教學內容、產品開發成果轉化為案例教學、學術優勢轉化為培養優勢等研究生培養過程的「四轉化」,把握知識社會發展的趨勢與脈絡,不斷改革創新,才能培養出國家急需的高層次人才,提高科技創新的「續航力」,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貢獻。

[ 責編:趙宇 ]

相關焦點

  • 武漢科技大學:深化科教產教融合 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
    2020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發布《關於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教研〔2020〕9號)指出,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機制,加強研究生系統科研訓練,以大團隊、大平臺、大項目支撐高質量研究生培養;強化產教融合育人機制,推動行業企業全方位參與人才培養,著力提升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
  • 促進科教融合 構建人才培養新範式
    這種轉換必然帶來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範式」革命,而相應的教育理念、理論及模型都在這場革命中逐漸展開。科教融合理念、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縮寫為OBE)教學理念、協同論等,都成為助力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方法論選擇。
  • 促進科教融合 構建人才培養新範式
    這種轉換必然帶來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範式」革命,而相應的教育理念、理論及模型都在這場革命中逐漸展開。科教融合理念、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縮寫為OBE)教學理念、協同論等,都成為助力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方法論選擇。
  • 12科教融合學院介紹 | 文學院
    她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科教融合的產物,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牽頭,語言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相關學科協作,整合資源,共同建設。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文學研究所所長劉躍進教授擔任學院院長,主持全面工作。語言研究所所長張伯江教授擔任副院長,主管科研和研究生工作。張跣教授任學院常務副院長。
  • 「揚子江菁英計劃」啟動,這四所高校研究生嘗試「雙培養」
    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與南京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四所高校籤署了研究生聯合培養合作協議,首批碩士研究生新生順利入學,標誌著「揚子江菁英計劃」正式啟航。中心副主任李愛民介紹了「揚子江菁英計劃」的基本情況。
  • 重慶大學將設南京研究(生)院:5年內研究生培養逐步達千人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重慶大學將設南京研究(生)院:5年內研究生培養逐步達千人高校與地方的跨區域合作再添一例——地處西部的重點大學重慶大學宣布,重慶大學南京研究(生)院將落戶東部特大城市南京。雙方圍繞深化跨區域校地融合、共同推動創新成果轉化進行了深入交流。僅僅一個半月之後,雙方就籤訂了合作共建的框架協議。張敬華表示,在工作思路上,要努力把重慶大學南京研究(生)院打造成跨區域合作創新實踐的樣板項目,擴大創新名城和「雙一流」高校建設的交融點,放大資源疊加效應,打造創新共同體。
  • 重慶大學將設南京研究(生)院,5年內研究生培養逐步達千人
    這個重慶大學唯一異地建設的研究(生)院,也被南京官方稱作「雙方共同探索的跨區域校地融合創新實踐」。重慶大學新聞網 圖12月8日,「共建重大創新平臺推動科技自主自強」推進會在南京舉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在此次會議上,重慶大學與南京市籤署協議,共建重慶大學南京研究(生)院,並宣布了上述消息。
  • 福州大學晉江科教園首批研究生正式入駐
    4月27日上午,福州大學晉江科教園舉行首批研究生入駐儀式,270名研究生從福州本部正式進駐新校區,開創了校地合作培養研究生人才的新模式。福州大學晉江科教園區位於全國特色小鎮晉江市金井鎮,項目按「兩院兩園」布局,「兩院」即福州大學晉江研究生院、福州大學工程科學與技術學院(暫定),均為全日制教育;「兩園」即福州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晉江分園、福州大學大學生創業教育園。
  • 重慶大學將設南京研究(生)院:5年內研究生培養逐步達千人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重慶大學將設南京研究(生)院:5年內研究生培養逐步達千人高校與地方的跨區域合作再添一例——地處西部的重點大學重慶大學宣布,重慶大學南京研究(生)院將落戶東部特大城市南京。雙方圍繞深化跨區域校地融合、共同推動創新成果轉化進行了深入交流。僅僅一個半月之後,雙方就籤訂了合作共建的框架協議。張敬華表示,在工作思路上,要努力把重慶大學南京研究(生)院打造成跨區域合作創新實踐的樣板項目,擴大創新名城和「雙一流」高校建設的交融點,放大資源疊加效應,打造創新共同體。
  • 清華大學:深化產教融合 創新研究生培養
    「強化產教融合育人機制,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鼓勵行業產業、培養單位探索建立產教融合育人聯盟」「將產教融合培養研究生成效納入評估指標體系」……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召開之後發布的相關文件對「產教融合」的意義和途徑做了一系列闡述和說明。
  • 中國科學院青島科教園建設進展(2020年12月)
    園區鳥瞰圖中國科學院青島科教園由中國科學院和青島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設,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相關涉海研究所為承建單位。園區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古鎮口軍民融合示範區,佔地2000畝。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青島科教園將通過科教融合新機制,依託中國科學院在海洋科學領域集群優勢,聯合科研攻關和技術研發,引領海洋科學發展;創新多元培養模式,為我國海洋事業培養高層次科研和技術人才
  • 全省研究生教育會議 | 看山東高校黨委書記、校長怎麼說!
    把立德樹人作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務,秉持「以文化人,厚重基礎,注重傳承,勇於創新」的辦學理念,擦亮「齊魯文化、扁鵲故裡、針灸發源地」三張名片,努力增強文化自信,深化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創新,強化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推進醫教協同和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全面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為中醫藥傳承發展和國家現代化建設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 石家莊市科技信息研究所河北科技大學研究生培養實踐基地研究生...
    石家莊市科技信息研究所河北科技大學研究生培養實踐基地研究生工作站目前已正式授牌。推動研究生聯合培養,是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深化產教融合、科教協同進程的重要舉措。推進研究生工作站建設,通過研究生工作站這一創新載體,探索構建創新創業生態培養、政產學研融合培養模式,對於實現需求對接、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培養複合型、研究型人才意義重大。石家莊市科技信息研究所與河北科技大學近年來不斷加深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多項研究課題,組織多場各類學術研討、學習分享活動,推動學術水平再提高。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古鎮口科教園區奠基開建
    古鎮口科教園區建設是校地合作的結晶,園區的建設必將開啟校地合作的新局面;園區建設也是校企融合的新起點,兗礦集團有限公司與學校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在古鎮口科教園區共建「石大兗礦新能源學院」,開啟了校企融合的新局面,學校將根據企業需求進行針對性的人才培養,同時通過融合、協同開創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一體化的新模式。
  • 首都師範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成立科教融合創新中心
    首都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科教融合創新中心成立儀式暨「畢生發展與健康」學術研討會日前在北京召開。首都師範大學校長孟繁華、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傅小蘭等雙方師生代表一百餘人參加成立儀式。據悉,雙方深度合作將以中心為依託,攜手建設一流心理學科,為心理學創新人才培養的孕育和成長提供豐沃的學術土壤。孟繁華指出,心理學科是做好教育工作,特別是基礎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礎之一,包括心理諮詢在內的心理學各領域的研究和實踐對於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意義重大。
  • 華南師範大學狠抓質量煉就研究生「真金」
    華南師大校長王恩科介紹說,近年來,學校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服務需求、提高質量、追求卓越」這一工作主線,構建學籍、學分、導師、論文、學位「五位一體」研究生培養體系,通過實施黨建思政育人、學科高質量發展等十大行動,推進研究生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力促研究生教育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可持續發展。導師隊伍建設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礎性工程,對研究生教育的質量和水平起關鍵作用。
  • 科學網—科教融合重在「和而不同」
    ,要在形式與內容交叉融合互為提升的前提下,應該提倡和而不同、卓爾不群,因為追求卓越是教育和科研的精髓。」當記者拋出科教融合的話題時,曹雪濤顯然早已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對此侃侃而談。在他看來,發揮科教融合的正循環效應,首先科與教的結合不能流於形式,而要注重內容、聚焦內涵。
  • 華中科技大學多措並舉 紮實推進研究生培養工作
    ,中公考研小編整理「華中科技大學多措並舉 紮實推進研究生培養工作」相關資訊,關注一下~華中科技大學多措並舉 紮實推進研究生培養工作——「推進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系列之五華中科技大學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四為
  • 8所高校入駐三亞崖州灣科教城,為國家海洋、南繁、熱帶農業等事業...
    」等機構,開展碩博層次人才培養,促進高水平科研成果轉化。小學院大共享探索教育改革創新今年9月7日,中國海洋大學首批173名研究生正式入駐科教城。省教育廳自貿辦專職副主任路劍威介紹,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科教城2020年單列研究生招生計劃708人,其中碩士564人、博士144人,招生計劃全部下達到各個引進高校。
  • 王戰軍:建設研究生教育強國 擔當民族復興大任
    培養的高層次人才滿足國家發展需求,具有優秀學術品質、科研潛力和創新素質,能夠積極主動地投身於科學研究和發明創造事業。四是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作出卓越貢獻。除人才貢獻外,研究生教育貢獻還包括知識生產、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智庫服務等,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五是具有較強的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