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東北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計算機學院教授 王興偉
當前,我國已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新徵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迫切需要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研究生教育大會上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養創新人才、提高創新能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目的在於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高水平拔尖創新人才。大學具有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知識轉移和應用等創新核心要素,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需要大學提高知識傳播與創造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一批又一批高層次創新人才,才能推進我國科技發展不斷向廣度和深度進軍。為此,新時代的研究生教育要進一步提升服務國家與社會需求的能級,以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的育人觀為指導,在培養過程中做好以下四方面轉化,才能不斷提高科技創新的「續航力」。
促進知識體系創新
理論成果向課堂教學內容轉化
紮實的學科素養是研究生開展創新研究與實踐的重要基礎,寬厚的知識儲備是激發創新思想和知識遷移的重要土壤。研究生教育需要讓學生紮實掌握本學科內的基礎理論、研究方法論知識、系統的專業知識和多學科前沿知識,建立完整、系統、全新的知識體系,才能夠在未來科學研究與創新實踐過程中做到遊刃有餘。
研究生課堂教學是研究生知識體系建立與完善的主要環節,通過課堂教學不僅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同時也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去認識和解決前沿問題的能力。
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首先要把好教學關,給學生打下紮實的理論知識基礎,掌握前沿的知識動態,確保知識體系的前沿性、系統性、專業性,構建適合研究生自身發展和未來科技發展需要的知識體系。
理論研究是知識創新開發與更新的重要基礎,將理論研究成果以研究生教材、課程的形式予以呈現,是對相關學科知識進行傳播的重要途徑。只有從理論研究出發,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實現更大的創新與突破,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在研究生課堂教學內容中,教師將最新的理論研究成果中的新觀點、新技術、新方法及時融入到教學教案、教材中,有助於豐富教學資源,增強教學內容的學術性和前沿性,為研究生開展科學研究、解決關鍵「卡脖子」問題做好充分的知識儲備。
加強創新能力培養
技術成果向實驗教學內容轉化
培養研究生樂於創新的求知旨趣,建立開創未知世界的知識驅動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環節。在研究生教育過程中,啟發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激發、養成問題意識和探究興趣,在其心靈深處激起探尋知識的熱情、獲得真理的渴求以及對學術的熱愛,才能使其具備認真嚴謹、勇於進取、敢於挑戰的創新精神與能力。
研究生實驗教學作為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是研究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於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實驗教學能為學生正確認識事物及客觀規律提供事實依據,培養學生觀察現象、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以其生動的魅力和豐富的內涵為學生發揮創造潛能提供獨特的創造性環境。
研究生實驗教學不僅僅將理論知識通過實踐予以展現,更重要的是對知識系統全流程應用於實踐的操作實現,促進學生系統應用和掌握專業知識、技能。
技術開發是新的科研成果被應用於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的生產、實驗過程,其過程系統反映學科前沿的專業知識,將技術開發科研成果融入轉化為實驗教學內容,與實驗教學內容的關鍵知識點進行系統整合,可以使實驗教學更能充分體現實踐性、綜合性、系統性、開創性及創新性的特色,促進科研與教學之間的良性互動,提高課程教學資源的質量,實現對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塑造與養成。
重視實踐能力培養
產品開發成果向案例教學轉化
研究生教育在使學生系統建立知識體系、掌握科研方法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培養研究生獨立從事科學研究與創新實踐的能力。只有培養研究生在科研實踐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意識,才能使其在寬厚知識的基礎上形成獨立思考、躬行實踐的能力,產生有效推動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原創性成果。
以案例為基礎的案例教學,通過呈現案例情境,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完整模擬仿真呈現生產實踐流程,使學生將知識系統地應用於實踐,實現由理性知識為主轉變為理性知識和感性知識兼顧,為其未來的職業發展做好銜接和過渡。
案例教學以其獨特的互動與多元等特徵,從商業、法律和醫學領域職業技能培養的基本教學模式,越來越為工程教育領域所運用。產品開發包含研發設計、製造、營銷等環節,將產品的開發工作過程所需的知識點以案例教學的形式有機融入教學內容,推進產品開發研究成果組成部分向案例教學轉化,是實現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
教師在承擔各項科研項目的過程中,將科研成果轉化成案例,應用於課堂並上升為案例教學,充分吸收學生通過參與調研、資料收集、產品設計、產品研發等過程,結合真實「情境」開展相關教學與研究指導,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邊學邊做」,做到「做學合一」,才能有效促進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提高,真正在實踐應用中將知識融會貫通,創新、創造推動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實際價值。
保障研究生教育資源
學術優勢向培養優勢轉化
大學與研究機構相比,除了科學研究責任外,其更重要的職責是為國家和社會發展培養高質量人才,只有將學術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將學術優勢轉化為育人優勢,為研究生提供高水平教師、課程以及先進的科研條件等優質的教育資源才能確保研究生整體培養水平,為國家與社會發展源源不斷地提供高質量人才。
在研究生教育過程中,一是要將師資的學術力轉化為指導力,鼓勵教師積極進行課程教學改革和創新,更新指導理念,提高指導能力,不僅在學科專業方面給予高水平的學業指導,而且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學術導向。二是將科研平臺的研究力轉化為創新力,充分利用科研平臺優勢,將學生納入教師科研項目活動中,引導學生準確把握學術前沿動態,切實提升學生的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三是將國內外影響力轉化為學生的交流力,通過開展廣泛的學術交流,加強互動學習,促進研究借鑑,實現學術力對培養力的轉變,做到學術水平與指導水平、教學水平的同步。
目前,人類社會發展已經步入以知識創新驅動社會發展的時代,培育創新型人才是新時代教育工作的使命,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內在要求,更是適應知識社會發展需求的必然趨勢。面向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和「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研究生教育只有主動適應發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構建主動適應社會需求的培養調節機制,加強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推動培養體系與社會的雙向互動,通過推動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課堂教學內容、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為實驗教學內容、產品開發成果轉化為案例教學、學術優勢轉化為培養優勢等研究生培養過程的「四轉化」,把握知識社會發展的趨勢與脈絡,不斷改革創新,才能培養出國家急需的高層次人才,提高科技創新的「續航力」,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貢獻。
[ 責編:趙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