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紀話 SME科技故事
各位!由於訂閱號改變了推送規則,你可能沒法準時收到我們的推送。
如果你喜歡我們,請多多點擊的「在看」,或把SME「設為星標」,才能第一時間收到推送。
你一定聽說過被火山毀滅「龐貝古城」,但今天講的並不是一個人盡皆知的故事,它發生在另一個羅馬古城赫庫蘭尼姆。
赫庫蘭尼姆與龐貝兩座城市在同一次火山爆發中被毀滅,即公元79年的維蘇威火山爆發,兩座城市經歷了同樣的末日,但赫庫蘭尼姆卻鮮為人知。
龐貝古城被6米厚的火山灰和碎屑覆蓋,保留下了較為完整的城市原貌。而赫庫蘭尼姆的毀滅更加震撼,埋葬整座城市的火山灰達到了20米厚,考古學家發現它比龐貝更加神秘。
18世紀的時候,一位義大利農民在挖井時意外發現了一堵牆,人們才知曉原來腳底下還藏著一整個赫庫蘭尼姆古城。
如今,經過考古學家們的努力,古城的發掘工作也有了不少成果,我們能夠大致還原出這座城市在火山爆發的那短暫的時間裡經歷了什麼,紀錄片《揭秘被火山吞沒的赫庫蘭尼姆》把這段故事講了出來。
事情發生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發,向空中噴出大量氣體和碎屑,高度可達34公裡。在最初的12小時裡,由於風向的關係,噴發物被吹向了火山東南邊的龐貝。
之後,火山的灰柱坍塌了,大量火山灰和熾熱氣體混合形成的湧流在夜間突襲赫庫蘭尼姆,本以為逃過一劫的居民倉惶逃命,很多都被埋葬在這些噴發物之下。
先明確一下概念,火山爆發會噴出多種物質,有顆粒較大的火山礫、顆粒較小的火山灰,它們和高溫氣體組成破壞力極大的火山碎屑流,時速可達700公裡。
第一次襲擊赫庫蘭尼姆的碎屑流時速達到160公裡,速度不算快,因此城市的面貌基本保持完好。
即便如此,當城市的居民們看到危險襲來時,逃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更別提是在深夜。在這次滅頂之災中,先後共有6次火山碎屑流湧入,把整個城市埋了個嚴嚴實實。
2000年後,考古學家挖進赫庫蘭尼姆古城裡的房間,發現所有木質的家具的形狀都保持完好,只是材質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們全都碳化了。
制過碳的都知道,碳化需要高溫和隔絕氧氣,而被火山碎屑覆蓋的城市恰好符合這兩個條件。
科學家找來當地產出的同一種木材,用高溫無氧的條件模擬被火山碎屑掩埋後的碳化過程,每次一次實驗都將升高50攝氏度,直到樣品處理後在顯微鏡下呈現出與發掘出的碳化家具呈現相同的特性。
實驗的結果表明,這些家具碳化時的溫度高達500攝氏度。作為對比,再給一組數據,打火機火焰的溫度在300-500度之間,木炭燒烤的溫度大概在250-340度,猛火油炸根據不同的油溫度在200-330度之間。
這種條件下,赫庫蘭尼姆城裡有很多物件都發生了碳化,意外地被保留了下來。除了家具門板這些大件之外,還有一些莎草紙文獻被碳化保存了下來,成為了考古學研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另外還有一些很有趣的發現,比如碳化的無花果,這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判斷災難發生的具體時間,還有剛出爐就碳化的麵包,可以讓我們知曉羅馬人的飲食。
物品是留下來了,但當時的城市居民可就慘壞了。500度的火山碎屑流要遠比在地獄裡下油鍋更可怕。
考古學家在一處臨海的拱形窯洞中發現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情景,300多具骸骨埋葬於此,他們還保持著死亡瞬間的姿勢。
有的婦女抱著孩子,有的小男孩懷裡摟著小狗,有的舉家逃難最終命喪黃泉。
根據考古學家的推測,這裡距離海邊僅有50米,是個小碼頭,這些拱形的窯洞其實是平常候船的地方,但這些人並不是在等待前來救援的船隻,只是單純地躲避。
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他們其實躲避的是火山爆發前的地震,因為根據記載維蘇威火山活動經常引起不小的地震。他們或許並不知道什麼是火山爆發,更不懂得如何逃生。
隨後襲來的火山碎屑流要了他們的命。然而,當法醫檢查這些骸骨時,又發現了更令人震驚的東西。
法醫在一些受害者的顱骨中發現了一些奇特的現象,這些顱骨已經碎裂,而且破裂斷面非常規整,不像是受到外力破壞造成的。
所以他猜測,顱骨的碎裂是由內部的力量造成的,也就是頭顱自爆了。造成爆炸的原因也很簡單,高溫讓他們的腦漿沸騰,讓顱腔的壓力驟升直至爆炸。
除此之外,法醫還發現這些骸骨的表面覆蓋著奇怪的紅色殘留物,裡面含有鐵和氧化鐵,這是肌肉蒸發後血液留下的痕跡。
雖然描述起來很驚悚,但實際上這些受害者或許來不及感受痛苦就被高溫烤成了人幹。
逃命的人最終送命了,留在房間裡的人當然也不可能逃過死亡的命運。考古學家一間隱蔽的房間裡發現了一具奇怪的屍體。
這具屍體躺在床上,死得沒有一絲絲波瀾。屍體的大部分骨骼已經碳化,勉強能看出人的性狀,法醫在清理拍照時發現了一些反光的物質。
把它們收集起來,可以看到是一種暗色的玻璃狀的物質,經過實驗室的檢測,法醫認為這是高度凝練的脂肪酸,來自死者的腦部組織。
這種玻璃狀的物質是此前從未發現過的,我們也不知道如何複製這種變化。
這個躺在床上的男人為什麼不逃離?研究人員認為他可能被命令留守於此,他的工作就可能就是看守房屋。
毀滅的瞬間不僅定格了受害者們的痛苦,也能反映出很多社會現象。考古學家們仔細檢查了這些骸骨周邊的物件,很多是他們逃命時隨身攜帶的財物。
有的人不僅穿戴著非常多的珠寶首飾,還帶著金銀財寶,顯然是城市裡有錢有地位的公民,而於此相反,還有大量身無分文的受害者,他們的身份很可能是貧民或奴隸。
4000人口的赫庫蘭尼姆雖不如龐貝那樣繁華,但也是當時相當富饒的城市,是很多貴族休閒度假的去處,城市裡有很多豪華的大別墅。
貴族有上百個奴隸為他服務,貧富之間涇渭分明。但在災難面前人人平等,奴隸與奴隸主,老人與小孩,男人與女人,通通化作一具具骸骨。
那麼有沒有人逃過一劫?顯然我們不能把所有骸骨都挖出來數一下夠不夠4000人。一個可行的方法是從周邊城市中尋找倖存者的痕跡。
在古代羅馬,每個城市都有一些獨有的姓氏,如果在一個城市中找到不屬於本地的姓氏,也就意味著存在外來的移民者,恰巧羅馬人喜歡將姓名刻在屋子顯眼的地方。
考古學家又在赫庫蘭尼姆的神廟中找到一塊刻有居民名單的石板,這些姓名先後在兩地出現,就能基本確定他是災難的倖存者。
結果當然和預期一樣,考古學家在那不勒斯發現了一個曾經出現在赫庫蘭尼姆居民名單上的人,不出意外他就是其中一個倖存者。
另外,在那不勒斯的一處大理石碑文上描述了一個名為「赫庫蘭尼姆人的至尊攝政區」的地方,這也說明了在維蘇威火山爆發後有大批赫庫蘭尼姆的倖存者在那不勒斯開始了新的生活。
還有史學家認為另有許多倖存者去到西邊的小鎮庫馬,原因是據記載公元79年還很荒涼的庫馬,在公元81年後迅速發展壯大,羅馬皇帝提圖斯還在此興建廣場、大道、引水渠等工程。
從前我們只知道,維蘇威火山的爆發毀滅了兩個城市,留下了屍橫遍野的墳墓。
而今天,我們發現有大量的倖存者前往他處開始新的生活,留下了一個兩座真實得令人震撼的羅馬帝國生活博物館,以及一段時刻提醒我們「災難當前人如螻蟻」的恐怖故事。
原標題:《腦漿沸騰頭骨爆炸,肌肉蒸發組織玻璃化,火山毀滅城市的瞬間比地獄更可怕》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