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拯救她於亂世,她亦背負起復興詩詞的使命

2020-12-17 澎湃新聞

《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緣起於行人文化為葉嘉瑩先生拍攝的同名紀錄片。

陳傳興導演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海報

120 分鐘的影片,背後卻積累了百萬字的訪談素材和大量珍貴的影像資料。

這是了解一代詩詞大家,乃至百年中國、千年文脈難得的口述史料。

這些海量資料,經過爬梳、精選、補充、撰寫,最後精簡為十萬餘字,形成一部與紀錄片互為補充、立體呈現葉嘉瑩先生生平與詩詞之美的獨特作品。

《掬水月在手》書影

葉嘉瑩本姓葉赫那拉,1924年生於燕京舊家,

在儒家詩教的薰染下成長起來。

她畢生以研究教授古典詩詞為業,

更是把平生境遇與真摯情感融入一首首詩詞

記錄下來。

儘管遭遇種種憂患與磨難,

卻「歷盡風霜便未死」,

她始終從詩詞中汲取精神力量,並把這種力量

不斷傳遞給下一代。

在中國古典詩詞的發展中,葉嘉瑩先生堪為承先啟後、貫通中西的擺渡者。

如今,接近百歲的她仿佛化鵬之鯤,精神遨遊於天地之間,

亦達到了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

葉嘉瑩號迦陵,出生於1924年,1945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師從詩詞名家顧隨。上世紀中期曾在臺灣執教於臺灣大學、輔仁大學、淡江大學。1969年遷居加拿大溫哥華,受聘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1991年當選為加拿大皇家學會首位中國古典文學院士。1979年起,她每年利用假期回國講學。2013年,因年老不能再越洋奔波,決定正式回國,定居南開。

本書中所呈現的葉嘉瑩,是紀錄片鏡頭中的葉嘉瑩,也是前所未有的、以他人為鏡映射出的一個多面的葉嘉瑩。

葉先生在古典詩詞方面的成就猶如朗月當空,清輝萬裡,堪為「似月停空」;每位受訪者仿佛江河湖海,各自映照出一代大師鮮為人知的靈動與鮮活,是謂「月映千川」。

「似月停空」與「月映千川」這兩張劇照就放置在文字影像實錄《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正文開篇,以此呼應影片「月」之主題,同時也揭示書中各部分的組成緣由。

葉嘉瑩先生曾說,「凡是最好的詩人,都不是用文字寫詩,而是用整個生命去寫詩。成就一首好詩,需要真切的生命體驗,甚至不避諱內心的軟弱與失意。」

全書共分為四部分,每部分皆以一句葉先生的詩為題目。

壹·植本出蓬瀛

貳·入世已拼愁似海

叄·變海為田夙願休

肆·要見天孫織錦成

所選詩句或潛藏著她的自我認知,或代表了她的人生態度,或預示著她的命運走向,或者就是她一生追求的縮影。

陳傳興與葉嘉瑩在紀錄片拍攝過程中

每部分對應葉先生在不同時期執教過的大學——臺灣大學、哈佛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UBC)、南開大學,各部分由「自述」與「眾說」兩大板塊構成。

葉先生自述部分提煉自拍攝電影時17次訪談和演講的錄音稿,並參考《要見天孫織錦成——我來南開任教的前後因緣》《論杜甫七律之演進及其承先啟後之成就》等文補充。

行文藉由她對個人詩詞作品的解讀,勾勒出她的生平經歷,以及學術脈絡,而這些內容,都能從相關被訪者的敘述中看到呼應,從而在文字空間中形成一種交流與互動。

1956年,葉嘉瑩在臺北教書

被訪者的敘述也來自於採訪錄音稿。影片拍攝時採訪了三四十位與葉先生交往甚篤的人士,包括她的好友、學生、同事、鄰居、醫生……

他們多元不同的視角,全方位展示了葉先生在人格、學養、精神世界高度統一的大師風採,以及葉先生在各個方面對諸位帶來的深遠影響。

在這些受訪者的回憶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非常動人的往事、一個生動而豐富的葉嘉瑩。

葉嘉瑩先生(呂家佐 攝)

作家白先勇稱「葉先生是引導我進入中國詩詞殿堂的人」,他回憶在臺大讀書的時候常常從外文系逃課去聽葉先生的課:

葉先生講課有一種魅力(Charisma)。她一口北京話,純正而富有教養,念詩的聲音很迷人。

雖然聽葉先生的課只有短短一年,但那一年的詩教卻對我影響深遠。我後來引用過劉禹錫《烏衣巷》境界背後的含義,這都是從葉先生處來的。

他說,自己創作《臺北人》《永遠的尹雪豔》等作品,都從葉先生講杜甫《秋興八首》、講唐詩背後的歷史興亡中得到的啟發。

作家白先勇

詩人瘂弦則表示至今難忘最初見到葉嘉瑩的場景:

我記得第一次見到她,是在臺灣的遠東電影院。那時候遠東電影院常常演外國電影,當時的外國電影會在好幾個電影院輪流演,從別家演完,再跑片到這裡,放映時間沒有那麼準確,所以大家都會早些來,等電影開場。我當時看到一位女士穿著旗袍站在那兒,意暖而神寒,怎麼這麼清新,太美了!現在說起來有點不好意思,我就一直那麼看著,我都覺得自己看得有點太多了,印象太深刻了。

「這麼美的葉嘉瑩」對臺灣文壇的貢獻很大,瘂弦作為一個新詩詩人約請葉嘉瑩寫專欄她沒有拒絕。通過葉嘉瑩在《幼獅文藝》上發表的三篇寫傳統詩詞的理論文章,使得臺灣原本不相往來的、端午節不肯紀念同一個屈原的新詩人和舊詩人,「開始在一個桌子上吃粽子了」。

詩人瘂弦

葉先生的學生施淑在她遠赴加拿大之後,也追隨她到溫哥華UBC大學學習,她說從前大家都知道葉先生的課在臺灣很受歡迎,到了加拿大用英文講課,她仍然很受歡迎:

剛去的時候,英文教學給葉老師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但是很奇怪,她不流利的英文居然讓西方學生聽得很入迷。

在她的講述中,葉先生喜歡看電影,喜歡讀卡夫卡,可以連著兩晚看斯特林堡的戲劇。甚至,她最早在臺灣看到臺靜農的小說,都是因為葉先生的介紹,陳映真的小說也曾得到過葉先生的批語,「但我們從來不覺得葉老師思想左傾」。在她看來,葉先生是中國古典詩詞的象徵,只是有愛國的精神。

葉老師的思想根底,我認為是非常儒家的。她年紀這麼大了,還那麼努力地去推廣詩詞,就因為她秉持一個信念:要為傳統文化做積極的、正向的努力。她確實也做到了。

葉老師回到祖國,我覺得是最好的歸宿。她回中國大陸就回到文化本身。

淡江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施淑

曾任南開大學常務副校長的陳洪則難忘葉先生剛回國講課的情景:

經歷過文革的這幾屆學生,求知慾非常強,但是我們那時候的老師,大部分知識是相對僵化的,是50、60年代比較模式化的那種思維,教學也是如此。葉先生一來,無論從她的知識結構還是教學風格,那真是讓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遇上她,簡直是我們這段人生裡的奇遇。

在他看來:

葉先生有中國古代士人那種立身做人的原則,士大夫的風骨融進了她的生命裡。

她一生忠於中國詩詞文化,並做了很多工作,讓詩詞產生很大的社會影響。像她這樣的守望者,沒有第二個人。

南開大學常務副校長的陳洪

而在給葉先生看過病的中醫卓同年的眼中,葉先生則是一個「生命的精微體」:

葉先生的生活沒有規律,工作拼命,吃東西非常隨便,但是,我們發現她的十二條經脈不管是陽經還是陰經都是通暢的。那麼,葉先生靠什麼來修理自己呢?又是什麼在滋養她的生命,讓她這麼大年齡還可以講課講幾個小時不停?

除了她日常有練習氣功的習慣,還有就是她內心的力量,自然而然地彌補了這些不足。葉老師內心對生命的熱情讓她永遠活在心境的順流當中。

她活著的每一天,都將當下的快樂感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也是人生命的閃光點。我所說的閃光點,就是每個時刻最快樂的那個點,葉先生都找得很準。所以我覺得這種生命現象很值得作為長壽和養生的樣本去進一步研究。

加拿大卑詩省註冊高級中醫師卓同年

……

活字新書

《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

不僅是同名電影的衍生之作,

更是葉先生一生言傳身教的實錄。

葉嘉瑩先生雖遭遇曲折坎坷,卻始終秉持青雲之志,讓苦難把靈魂打磨得愈發高貴。

書中多元的視角、詳盡的敘述、豐富的圖片,完美展示了當詩詞融入個人生命後所產生的美感與力量,也詮釋了儒家「充實之謂美」與「止於至善」的理想境界。

這位「古詩詞的女兒」依然在照亮我們,照亮這個時代。

目 錄

壹 植本出蓬瀛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

如來原是幻,何以度蒼生。

——《詠蓮》1940

白先勇 引導我進入中國古典詩詞殿堂的人

瘂弦 穿裙子的士

陳小玲 她就是詩詞的字典

柯慶明 要了解她,就去讀她的詩詞

席慕蓉 所謂詩教

貳 逃禪不借隱為名

盡夜狂風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聽。

晴明半日寒仍勁,燈火深宵夜有情。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禪不借隱為名。

伐茅蓋頂他年事,生計如斯總未更。

——《冬日雜詩》(其三)1944

鄭培凱 中國文化的一潺清溪

張鳳 在哈佛遇見葉教授

田曉菲 大家規模,學者典範

鄺龑子 那一份難忘的早餐

方光珞 她真正做到了傳道、授業、解惑

劉元珠 林楷 葉老師相信美好事物

叄 變海為田夙願休

換朱成碧餘芳盡,變海為田夙願休。

總把春山掃眉黛,雨中寥落月中愁。

——《夢中得句雜用義山詩足成絕句三首》(其一)1971

劉秉松 用詩詞溶解生命的苦痛

施淑 坐賞鏡中人

施吉瑞 她可以代表古典中國

陳山木 魏晉風骨也是她的風骨

梁麗芳 不確定的東西,她不會說

王健 李盈 她有浪漫精神,同時又很自律

王芳 師弟因緣逾骨肉

施淑儀 總把春山掃眉黛

謝琰 順隨天意,這才美好

卓同年 一個生命的精微體

陶永強 梁珮 我特別喜歡翻譯她的詩

何方 她是一個寶藏

肆 要見天孫織錦成

不向人間怨不平,相期浴火鳳凰生。

柔蠶老去應無憾,要見天孫織錦成。

——《絕句二首》(其二)2007

陳洪 一股清新的風

徐曉莉 「 詩可以興」——詩詞生命是永恆的

沈秉和 爐香心字說焦痕

石陽 詩歌和音樂都與生命的內在節奏相通

張元昕 學詩最重要的是學做人

張靜 好將一點紅爐雪,散作人間照夜燈

附錄1 儀式過程:《掬水月在手》電影註解

附錄2 葉嘉瑩、陳傳興對談:佐藤聰明音樂作品中的雅樂與大唐(附影片音樂《秋興八首》欣賞)

編後記

鳴謝

活動預告

原標題:《新書發布 | 詩詞拯救她於亂世,她亦背負起復興詩詞的使命》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都誇武亦姝,康震卻用李清照詞在詩詞大會教育她,網友覺得說得對
    武亦姝可謂是別人家的孩子,她有才,這個才華不只是在古典詩詞方面,還在於她能憑實力以613的高分考入清華大學。自從登上《中國詩詞大會》開始,大家就都在誇武亦姝。比如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的時候,有一場比賽中,題目是李清照的一首經典詩詞,這首詞很多人都有讀過。
  • 詩心不老 情懷依舊——從《中國詩詞大會》看優秀傳統文化復興
    面對人生中的各種不幸,她背誦詩詞上萬首。日前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上,當她講述自己的生活經歷時,許多現場觀眾潸然淚下。圖為2月7日,白茹雲在家中展示詩詞書籍。千百年來,中國人就是從這些意味無窮的詩詞中得到滋養,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事實上,本屆選手已經展現出詩詞對他們精神的「鍛造」。冠軍選手武亦姝說,蘇軾「可以根據人生境遇調整心態」,讀東坡詩詞會讓人有好的心情,不知不覺中,蘇軾豁達的人生觀也讓她有勇氣笑對各種人生挑戰。
  • 「一世多艱,是詩詞救了她」
    但葉先生只謙虛地說,她只是水中的月亮,不是真實的月亮。很多時候,因為葉先生的成就,我們把她當作一個傳奇,但這或許不是她的本意。今天,藉由電影上映,我們簡單選取了葉嘉瑩生平的幾個位面呈現予你,看看她是怎麼真實而且鮮活地走向詩詞的。1.
  • 一個北大的理科生,卻奪得詩詞大會的冠軍,她是怎麼做到的?
    早在第一季第一場比賽,陳更就以百人團第一的身份登上舞臺,成為觀眾口中「從函數定理的北大理工女博士到風花雪月的詩詞女神」。四年來世事變幻、賽制升級,藍衣青裙還在這裡,優雅、親切和赤子之心還在這裡,她落落大方地走上臺,回答每一道或深或淺的題,接受時好時壞的運氣,體會「死去活來」或「柳暗花明」的大落大起。
  • 中華詩詞復興論壇在京舉行
    人民網北京3月25日電(記者王子瀟)近日,中華文化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和《詩刊》雜誌社在京聯合舉辦了「中華詩詞復興論壇」。80餘位來自中華詩詞學會、中華詩詞研究院,以及部分高校、媒體、詩人代表參加。《詩刊》社主編李少君和中華文化學院副院長袁莎主持開幕式和論壇討論。
  • 詩詞大會讓武亦姝大紅,而她奪冠卻備受爭議,其中緣由耐人尋味
    中國詩詞大會,是一檔非常有內涵的節目。參賽的選手雖然各種職業都有,幾乎全部都是古詩詞的忠實愛好者,個人才氣也是不容置疑。迄今為止的四期節目中,一共誕生了4位冠軍,分別是第一季冠軍殷怡航,第二季冠軍武亦姝,第三季冠軍雷海為和第四季冠軍陳更。在這四位冠軍中,最紅的無疑的才女武亦姝了。
  • 第二屆中華詩詞復興研討會在京召開
    2020年12月19日,中華文化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與中國作家協會主管的《詩刊》社、《中華辭賦》雜誌社共同舉辦的「第二屆中華詩詞復興研討會」在京召開。中華詩詞的創作熱潮需要我們進行很好地引導、扶持,希望各方面力量共同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城鄉統籌、社區文明建設等方面,使中華詩詞得到更大的普及,在民族復興大業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 「詩詞才女」武亦姝是理科?613分上清華,有顏有才說的就是她吧
    「詩詞才女」武亦姝是理科?613分上清華,有顏有才說的就是她吧!武亦姝是第二屆《中國詩詞大會》的總冠軍,這位詩歌才女,沒想到讀的竟然是理科,而且成績優秀,高考成績公布那天,武亦姝的成績也備受矚目,居然拿下來613的高分,要知道,總分不過才630分!
  • 詩詞才女武亦姝613分上清華!為什麼讓孩子背古詩?看她就知道了
    2017年,一段飛花令,讓一個來自上海復旦附中的高一姑娘——武亦姝,在第二屆《中國詩詞大會》中一戰成名,最後榮獲總冠軍,並被網友稱為「國民詩詞女神」。兩年後的2019年,她以613的高分考入了清華大學。常言道: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在武亦姝身上體現得再明顯不過了。
  • 來自深大的她參加了《中國詩詞大會》,3歲父親便用粵語為她吟詩
    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蒲琛葦出生於廣州,從小琛葦便是在詩詞的氛圍中長大。三歲時,每天晚上父親都會用粵語為琛葦吟誦唐詩宋詞。粵語抑揚頓挫的聲調加上詩詞本身豐富的畫面,使得小琛葦對於詩詞充滿了無數的嚮往。飛花令、詩詞接龍更是一家三口休閒娛樂的 「必備項目」,第一次上門的男朋友當然也「被迫」加入到這場家庭娛樂之中,一陣詩詞較量過後心裡只得默念:下次定好好補習古詩詞。除此之外,琛葦遇到的老師也在她的詩詞道路上給了她眾多的幫助。初中的語文課古詩文部分的講解,是琛葦最感興趣的部分。
  • 詩詞大會奪冠 婉拒一切採訪| 武亦姝:人能常清淨,天地悉皆歸
    武亦姝在詩詞大會現場 古人說,人無癖不可交,以其無深情也。在爭奪攻擂資格的飛花令環節中,她的表現更是出色。昨晚的飛花令以「酒」為題,一人一句對擂,小姑娘一時興起,連說三句酒字詩,而並沒有要求對手也同樣對擂三句,即便如此,最後還是獲勝。 更令人為之傾倒的是武亦姝在賽場上的從容自信,比如搶答時表現勇猛,用她的話說:「先搶下來再說,反正我都會的。」
  • 綿延數千年的中國傳統詩詞如何復興?
    最近幾年,隨著國學復興的步伐,舊體詩詞熱也漸有溫度,但成果寥寥。綿延數千年的中國傳統詩詞如何復興?成為很多學者和作者共同思考和探索的話題。「五四」運動以後,白話文學興起,為了與白話詩相區分,中國古典詩歌被稱為「舊體詩詞」。如同戴了緊箍一樣,舊體詩詞走下神壇,流落於文學的邊緣。改革開放後,發展經濟成為社會生活的主流,在文學沒落的同時,舊體詩詞自然更被邊緣化,成為一種消遣的工具。
  • 《詩詞大會》冠軍陳更,北大博士6年未畢業,佩服她活出自我
    近幾年大熱的《中國詩詞大會》將全國人民詩詞學習的熱情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這場詩詞文化的饕餮盛宴,不僅弘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同時也讓很多詩詞達人們進入了我們的視野。武亦姝武亦姝作為第3屆詩詞大會的冠軍,名氣似過眼煙雲,並沒有對她造成什麼影響,之後,她很快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潛心學習,最終以門門功課全優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
  • 《紅樓夢》中不通詩詞的除了王家的女兒,還有史家的她
    王熙鳳雖然出生於四大家族,榮華富貴享不盡,嫁妝更是多得讓人心生羨慕,但是她卻是不識字的。在文中王熙鳳就分別拜託過賈寶玉和林黛玉幫她寫單子。雖然通過多年管家認識了幾個簡單的字,但是複雜的還是要依靠別人,大觀園中眾人作詩時,她也只能憋出一句「一夜北風緊」。當然,不僅王熙鳳,同樣是王家的女兒王夫人一樣也是不通詩詞的,這個之後會分析。
  • 董卿退出《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龍洋憑什麼代替她?原因有爭議
    雖然央視主持人的舞臺頻繁呈現一代新人換舊人的景象,但是對於董卿離開詩詞大會的舞臺,許多熱愛詩詞大會的觀眾表示難以接受,一邊看著龍洋主持的詩詞大會,一邊呼喊:董卿姐姐回來吧。那麼龍洋憑什麼代替董卿,主持《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的內容呢?說到龍洋主持詩詞大會的原因,現在存在各種各樣的說法,而這些原因也存在一定的爭議。
  • 龍洋代替董卿主持《詩詞大會》,網友覺得她不行,董卿去哪裡了?
    很多人正是受到她的影響而愛上詩詞大會,一集不拉下的「追劇」,一些人從此重拾封塵已久的詩詞讀本,一些人誓言不再看沒有了董卿的《詩詞大會》。更有網友表示說龍洋不行,沒有董卿的詩詞大會,沒啥看頭。央視高層一定聽到過這種聲音,但是央視力捧新人、不斷創新的決心同樣也是堅定的,就像大年三十,央視啟用了一大撥新人主持鼠年春晚。
  • 她是被詩詞滋養出來的女孩,堅守初心就是不進娛樂圈
    不知道,大家看沒看過央視《中國詩詞大會》,在這個節目中,很多人被一個小姑娘給圈粉。她就是16歲的武亦姝,在節目裡力壓眾多高手,榮獲冠軍在節目了,她不僅在比賽現場從容淡定,而且沒有一絲的慌張,並且由於超高的文學功底和古文造詣,還令主持人董卿相當折服和青睞。
  • 「詩詞才女」武亦姝:曾獲《中國詩詞大會》冠軍,卻考進清華理科
    年少貌美的她憑藉滿腹詩詞,毫無畏懼奪取《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冠軍,那年她僅僅16歲,正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學讀高一,這樣一位才華與顏值並存的高中生一舉映入大眾眼帘,自此一發不可收拾。 她,就是「詩詞才女」武亦姝。
  • 作文素材:細品才女武亦姝的詩詞人生,夠寫5次高分作文了
    決賽中,她過五關斬六將,在個人角逐賽中九戰九捷,答對了所有題目,戰勝了百人團的308人,拿到了《中國詩詞大會》歷史上十分罕見的高分,之後又在決賽中與各大高手強強PK,以317分獲得攻擂資格,並在最後的攻擂大戰中戰勝擂主,獲得冠軍。連被主持人董卿都連連表示十分難得。這位01年出生的女孩,對詩詞歌賦有著發自內心的熱愛。
  • 主持人大賽後,「第二個董卿」火了,網友:下一屆詩詞大會讓她上
    李七月之所以能在大賽中嶄露頭角,我覺得跟董卿及她曾主持過的《中國詩詞大會》有莫大的關係。說到《中國詩詞大會》,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會想到董卿,因為董卿在節目裡面的精彩表現,已經深深地烙在了大眾心中,她的知性與氣質完美地詮釋了什麼叫做「腹有詩書氣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