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辛亥革命以來,八旗王公的權勢一下跌落谷底,這些曾經輝煌逍遙的王公貴族淪為了普通百姓,為了維持生活,不得不變賣家產,最終全都走向沒落。
睿親王府第一代是鼎鼎有名的多爾袞,光緒二年,多爾袞的十一世孫魁斌襲封睿親王。
睿王府的主要收入是靠俸祿和地租,清朝的親王原是年俸一萬兩,米五千石 ,清朝末年國庫空虛,改為五千兩銀子和一千四百九十六石米。
當時的魁斌任宗人府宗人,每年領津貼二千四百兩,王府在河北以及東北有地三十餘萬畝,每年收地租就可得兩萬元左右,而睿王的府邸,在北京東城就有五百餘間,另在西郊有別墅一座(即後來的燕京大學舊址),這樣豐厚的家底,足見睿親王一家的富有。
魁斌有兩個兒子,長子中銓,次子中銘,這兩位都是典型的敗家子。
辛亥革命以後,睿王府的處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每年的親王俸祿和米都沒有了,民國四年魁斌死後,其親王爵位由中銓繼承,但僅僅是個頭銜罷了,根本得不到一絲好處 ,而睿王府在東北等地的莊園也被民國政府強行處理,分給了當地的一些佃戶和莊頭。
儘管正式的,固定的收入完全斷絕了,可王爺的架子還得撐著,開支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多了。
魁斌死的時候,中銓和中銘才二十來歲,正是貪圖享樂的時候,他們為了和富人比富,就變賣東西修房子,修花園,每個房間安裝一部電話,花費的錢財無數。
在吃上面, 他們不滿足於過去王爺吃的山珍海味,非學洋人設西餐廚房,在穿著上,也是追求標新立異,專門派人到杭州訂做衣服,同樣的衣服要做三套,早中晚各一套。
在出行方面,中銓,中銘放著十六人抬的大轎不坐,非要學洋人出門坐汽車或馬車,當時睿王府就有兩輛汽車,八輛馬車。
在生活上,中銓,中銘幾乎有所有八旗子弟的缺點,他們喜歡賭錢,逛妓院,1919年,他們兄弟二人賣掉西郊的別墅,拿著兩萬元,帶著妓女到天津去玩,兩天的功夫錢就花了個精光。
這樣的揮霍主要是靠變賣東西得來的錢維持的,不到十年,睿王府的珍貴東西賣得差不多了,民國十年,經人介紹,睿王府向劉奕之借了十萬元,把王府五百多間房抵押出去了,中銘於這一年去世。
而中銓更不會管家,開支依然巨大,沒有多久, 十萬元就用完了,最後中銓沒辦法, 在祖墳上打主意,把八處墳墓上的樹林和墳地上的建築碑樓全部賣掉,就是到了這種程度,還得維持王爺的架子,擺著王爺的排場,出門時還得用一輛汽車或三輛馬車。
民國十三年,睿王府實在支持不住了,借錢的利息無法支付,債主就在京師審批廳控告王府,第二年,法院把睿王府的房屋查封了,這樣一來, 房子賣光了,俸祿和收入也沒有了,就這樣還擺著架子,僱傭十五六個人,買了一輛洋車。
沒有收入,開支還大,就打老祖宗的主意,把自家的墳地一千多畝賣了出去,得了將近萬元,之後的日子就只有靠買衣服,賣首飾來維持生活了。
1931年,中銓一家只剩幾處墳墓地了,中銓被逼得沒辦法,只好把埋葬了祖先的墳墓也賣出去,目的是在「移靈」的過程之中把安葬祖先陪葬用的珠寶取出來換錢使用。
後來,因為和縣衙門分贓不平而被告發,法院判了中銓七年徒刑,減刑兩年 ,坐了五年監獄。1939年,最後一代睿親王中銓因「衣食不周」而去世,他的三個侄子以擺小攤,做短活維持生活,曾經的八旗親王變得落魄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