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輝煌的睿親王多爾袞一系,最終落魄到只能靠擺地攤謀生

2020-12-14 騰訊網

自辛亥革命以來,八旗王公的權勢一下跌落谷底,這些曾經輝煌逍遙的王公貴族淪為了普通百姓,為了維持生活,不得不變賣家產,最終全都走向沒落。

睿親王府第一代是鼎鼎有名的多爾袞,光緒二年,多爾袞的十一世孫魁斌襲封睿親王。

睿王府的主要收入是靠俸祿和地租,清朝的親王原是年俸一萬兩,米五千石 ,清朝末年國庫空虛,改為五千兩銀子和一千四百九十六石米。

當時的魁斌任宗人府宗人,每年領津貼二千四百兩,王府在河北以及東北有地三十餘萬畝,每年收地租就可得兩萬元左右,而睿王的府邸,在北京東城就有五百餘間,另在西郊有別墅一座(即後來的燕京大學舊址),這樣豐厚的家底,足見睿親王一家的富有。

魁斌有兩個兒子,長子中銓,次子中銘,這兩位都是典型的敗家子。

辛亥革命以後,睿王府的處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每年的親王俸祿和米都沒有了,民國四年魁斌死後,其親王爵位由中銓繼承,但僅僅是個頭銜罷了,根本得不到一絲好處 ,而睿王府在東北等地的莊園也被民國政府強行處理,分給了當地的一些佃戶和莊頭。

儘管正式的,固定的收入完全斷絕了,可王爺的架子還得撐著,開支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多了。

魁斌死的時候,中銓和中銘才二十來歲,正是貪圖享樂的時候,他們為了和富人比富,就變賣東西修房子,修花園,每個房間安裝一部電話,花費的錢財無數。

在吃上面, 他們不滿足於過去王爺吃的山珍海味,非學洋人設西餐廚房,在穿著上,也是追求標新立異,專門派人到杭州訂做衣服,同樣的衣服要做三套,早中晚各一套。

在出行方面,中銓,中銘放著十六人抬的大轎不坐,非要學洋人出門坐汽車或馬車,當時睿王府就有兩輛汽車,八輛馬車。

在生活上,中銓,中銘幾乎有所有八旗子弟的缺點,他們喜歡賭錢,逛妓院,1919年,他們兄弟二人賣掉西郊的別墅,拿著兩萬元,帶著妓女到天津去玩,兩天的功夫錢就花了個精光。

這樣的揮霍主要是靠變賣東西得來的錢維持的,不到十年,睿王府的珍貴東西賣得差不多了,民國十年,經人介紹,睿王府向劉奕之借了十萬元,把王府五百多間房抵押出去了,中銘於這一年去世。

而中銓更不會管家,開支依然巨大,沒有多久, 十萬元就用完了,最後中銓沒辦法, 在祖墳上打主意,把八處墳墓上的樹林和墳地上的建築碑樓全部賣掉,就是到了這種程度,還得維持王爺的架子,擺著王爺的排場,出門時還得用一輛汽車或三輛馬車。

民國十三年,睿王府實在支持不住了,借錢的利息無法支付,債主就在京師審批廳控告王府,第二年,法院把睿王府的房屋查封了,這樣一來, 房子賣光了,俸祿和收入也沒有了,就這樣還擺著架子,僱傭十五六個人,買了一輛洋車。

沒有收入,開支還大,就打老祖宗的主意,把自家的墳地一千多畝賣了出去,得了將近萬元,之後的日子就只有靠買衣服,賣首飾來維持生活了。

1931年,中銓一家只剩幾處墳墓地了,中銓被逼得沒辦法,只好把埋葬了祖先的墳墓也賣出去,目的是在「移靈」的過程之中把安葬祖先陪葬用的珠寶取出來換錢使用。

後來,因為和縣衙門分贓不平而被告發,法院判了中銓七年徒刑,減刑兩年 ,坐了五年監獄。1939年,最後一代睿親王中銓因「衣食不周」而去世,他的三個侄子以擺小攤,做短活維持生活,曾經的八旗親王變得落魄不堪。

相關焦點

  • 明代囚禁英宗的小南城,清初多爾袞的睿親王府,如今的普渡寺遺存
    在南池子大街往東有一片頭些年改造過的胡同區,如今這裡有很多的深宅大院,在鬧市中顯得很特殊。在這片小區中間有一座用城磚磊起的高臺,明代曾經是洪慶宮舊址,土木堡之變後這裡曾經囚禁過明英宗朱祁鎮。到了清初,睿親王多爾袞在此建造了王府,後來多爾袞被治罪,王府被改建成瑪哈噶喇廟,到了乾隆年間又改名為普渡寺。解放後這裡除了山門和大殿外其他建築均已無存,成了雜亂的居民區,當年山門曾經被改為糧店。03年南池子危改後,臺基上的建築被清理乾淨。如今除了山門外,普渡寺只剩下一座正殿慈濟殿,這裡解放後曾經被南池子小學佔用。騰退後大殿有段時間曾經成為北京稅務博物館,現在基本不開放。
  • 多爾袞為什麼2次都錯失皇(汗)位?
    多爾袞皇太極時期,多爾袞開始了他輝煌的人生。天聰十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多爾袞被封為和碩睿親王,為受封諸王第三位並掌管六部之首的吏部。在管理吏部的過程中,多爾袞也鍛鍊了自己的理政能力,為後來攝政奠定了基礎。
  • 多爾袞和豪格在進行皇位之爭時,為何多爾袞主動放棄爭奪?
    在皇室子弟中,擁護者最多也是最有可能繼位的人選最終落在了豪格和多爾袞身上。他們一個是肅清王一個是睿親王,兩人也擁有各自的支持者,為人的能力也各有千秋。但是當時清朝最看重的就是八旗,於是乎最終決定兩人之中哪一位登上皇位,就要看他們各自能得到八旗中有多少旗的支持。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但是卻不是嫡子,母親還被努爾哈赤勒令皇太極休妻過,掌管著正藍旗。
  • 義忠親王老千歲的原型是多爾袞?錯了,而是平西王吳三桂
    多爾袞一、一副棺材板,引出一個義忠老親王,他會是老睿親王多爾袞嗎?第13回上,寧國府的長房孫媳婦秦可卿去世了,她公公賈珍悲痛欲絕,要「儘其所有」為秦可卿辦喪事。賈珍的事且放下不說,這個驚鴻一瞥的「義忠親王老千歲」可是讓讀者上了心,大家紛紛猜測他的原型到底是誰?曹雪芹在此處到底想要說明一個什麼事呢?有人根據「義忠親王」這個稱呼,猜測他是老睿親王多爾袞,其理由是:一、他是親王,那肯定是皇帝的兒子或者兄弟啦,那麼他一定是愛新覺羅家的。
  • 多爾袞為什麼沒有當皇帝?不是他不想,而是實力不夠
    而且就算有這麼一回事兒,多爾袞的實力太弱,繼承不了大位。 在皇太極執政時期,多爾袞的政治生涯迎來一個快速的上升期。多爾袞跟隨皇太極南徵北戰,功勳卓著,深得皇太極的器重。公元1636年,皇太極改元稱帝,多爾袞被封為大清和碩睿親王,成為清朝最具權勢的人物之一,讓他在日後有機會去爭奪皇位。 時間來到1643年,清太宗皇帝皇太極突然駕崩,然而生前卻未立嗣子,由此導致了一場爭位風波。
  • 後世睿親王的敗家子,竟然吃喝嫖賭賣王府?
    第一任睿親王多爾袞可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他的後代子孫中繼承他的功績的可不多,今天小丹就給大家聊聊其中的敗家子。第四任睿親王叫塞勒,愛喝幾杯,人稱「醉公」。每逢朝廷議事,塞勒常偷偷飲酒,好酒到這個程度,也算是古今史上酒界之奇葩了。
  • 豪格為何不與多爾袞爭奪攝政王:不是豪格不想爭,而是真的爭不過
    而與豪格相比,同樣位列「四大親王」之列的睿親王多爾袞,其實力也是不能小覷,除了有著自己兩位同父同母的兄弟阿濟格與多鐸的全力支持外,兄弟三人統領的兩白旗也對其給予了堅定的擁護,並且在其他的幾個旗之中,也不乏多爾袞的支持者。
  • 多爾袞就是其中的一個
    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清朝當時冊封的八大鐵帽子王吧,這個封號都是從清朝的君王和親王中比較顯赫的人物中封出來的,直接顯示出顯赫的地位和功績,一般都是對國家的建設那是戰功赫赫,流血流汗廝殺戰場的親王。歷史上眾多的親王也就只有八位出色的親王封為八大鐵帽子王,今天就一起看看都有誰吧。
  • 多爾袞與孝莊公主做了8年夫妻,為何沒有孕育一子?身體有點問題
    明末清初是英雄輩出的時代,為維護中原傳統先進文明不受異族侵擾而卓然突起的忠臣良將,史可法、袁崇煥等人悲壯的人生和英勇奮戰的精神,至今被人們盛傳不衰;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的滿族人民,在其傑出領袖努爾哈赤、皇太極的統領下,擺脫了民族奴役和壓迫,一天天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
  • 同為輔政王,為何多爾袞和奕訢境遇相差極大?
    清朝十來個皇帝中,以未成年身份登基的有:順治、康熙、同治、光緒和宣統,年幼的他們沒有能力治理國家,故而需要有輔政大臣或者輔政王爺協助處理國家大事,在清朝歷史上一共出現了三位輔政王爺,他們分別是:睿親王多爾袞、恭親王奕訢和醇親王載灃。
  • 皇太極駕崩後,如果多爾袞不讓出皇位會怎樣?結果會很慘!
    當時八旗有權力說話的有,睿親王多爾袞、禮親王代善、皇太極的長子豪格、鄭親王濟爾哈朗、英郡王阿濟格、豫君王多鐸。豪格劇照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的母親是努爾哈赤的最後一任大妃阿巴亥,並且他和英郡王阿濟格,還有豫君王多鐸是同母同父的親兄弟。
  • 多爾袞為何沒有廢帝自立?並非實力不夠而是有個致命缺陷
    睿親王多爾袞,先後被封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1650)冬,死於塞北狩獵途中,死後追封「義皇帝」,廟號成宗。儘管多爾袞在清代歷史上並不能算是名正言順的皇帝,但不可否認,他是有清一代的親王中距離皇帝最近的一個。
  • 兩個掘墓人,兩個靠日本謀復闢
    3,睿親王——魁斌。首任睿親王是大名鼎鼎的多爾袞,此人其實應該算是清朝的開國皇帝,因為清朝的江山基本上江山基本上都是多爾袞打下來的。可惜,多爾袞死後沒有兒子,只好過繼了弟弟多鐸的第五子多爾博。所以,睿親王系,其實是多鐸的後人。
  •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豪格爭奪皇位,為何最後順治衝齡稱帝?
    睿親王多爾袞如果按照漢族的習慣,在皇太極去世後,繼承皇位的當然是豪格,皇太極一共有十一個兒子,豪格年齡是最大的,在皇太極稱帝之後,他就被晉封為了和碩肅親王,與他幾個能力極強的叔叔多爾袞肅親王豪格但是,皇太極雖然死了,但是他那幫如日中天的兄弟們,卻有人也對皇位垂暮已久。像睿親王多爾袞,英親王阿濟格以及豫親王多鐸等人。
  • 多爾袞至死也沒當過皇帝,為什麼被叫成清成宗?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為其平反,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多爾袞三次都沒當上皇帝 多爾袞,原本是有三次機會做皇帝的,甚至到了後期想做皇帝只是他一句話的事兒,可一生偏偏三次都與至高無上的皇位,擦肩而過。
  • 多爾袞擁立孝莊幼子,甘願放棄皇位,其兄弟黨羽是如何想通的
    為了爭奪皇位,以睿親王多爾袞為中心的兩白旗勢力和兩黃旗、鑲藍旗勢力擁戴的肅親王豪格集團針鋒相對、劍拔弩張,已經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擁立福臨為帝,爭取了對手和中間派的支持由於兩黃旗眾將領堅持必須擁立1位皇子為帝,甚至不惜以死相拼,多爾袞只能選擇讓步,放棄對皇位的爭奪,改立皇九子福臨為帝此外。
  • 豫親王多鐸——帝王家的「傻兒子」
    崇德四年(1639)五月,皇太極召集諸王貝勒大臣於崇政殿,「命和碩豫親王多鐸跪受戒諭」,共議多鐸之罪。 「第以不送睿親王故,罰銀萬兩。又以中後所遁走時,被殺九人、失馬三十三匹故,分其奴僕牲畜財物,及本旗所屬滿漢蒙古牛錄為三分,留二分給豫親千;其一分奴僕牲畜,全給和碩睿親王;其滿洲蒙古漢人牛錄,及庫中財物,和碩睿親王與武英郡王均分。降和碩親王為多羅貝勒」 被分走三分之一牛錄,爵位連降兩級,懲罰之嚴重。
  • 戰功無數的多爾袞為何輸給僅5歲的福臨
    1643年9月21日,皇太極不幸病逝, 這對於多爾袞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機會,因為他終於可以奪回他的帝位,而此時他的奪位敵人只有三個,分別是肅親王豪格、5歲的福臨、兩歲的博穆博果爾。 肅親王豪格,雖是側妃所生,但他是皇太極的長子,年齡最大, 35歲。從年齡上來說,是繼承皇位的最佳人選,此外,他的人才出眾,史稱他容貌不凡,有弓馬才,就是彎弓射箭的本事,箭射得特別的準啊。而且呢,他這個人多謀略。
  • 為何福臨能順利登位,而極具競爭力的多爾袞與豪格只能靠邊站?
    選擇福臨,是坐擁兩白旗的多爾袞,與坐擁兩黃旗、正藍旗的豪格博弈的結果。皇太極死因1643年(崇德八年),《清史稿》記載:「庚午,上御崇政殿。是夕,亥時,無疾崩,年五十有二,在位十七年。」無疾,恐怕不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