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灘矗立著的一片租界時期的房子是外灘建築群的精華所在,是上海的標誌建築群。外灘曾經是各國列強在上海的政治,金融,文化中心。這裡聚集著當年各國的領事館,各大金融機構,這些建築構成了著名的"萬國建築博覽"。現在跟著筆者一起來解密萬國建築群系列第四期。
中山東一路1號樓,就是亞細亞大樓。亞細亞大樓曾被稱為「外灘第一樓」,是因為,亞細亞大樓位於上海市延安東路外灘,中山東一路1號,上海解放後由上海市冶金設計院使用,一般也叫「冶金設計院大樓」,而年紀稍大的人仍習慣稱它為「亞細亞大樓」。這棟樓是在1916年開始建的,高7層,是當時外灘最高的一幢建築,而且它又取得中山東路1號的門牌,所以當時也有人稱它為「外灘第一樓」。
關於叫亞細亞大樓是因為在上海開埠後,這裡原來是英商兆豐洋行的產業,大概在1899年,被另一個叫麥邊的英國商人買下。到了1913年,麥邊決定將舊房拆除,重建一幢商務辦公大樓。所以當時也有人叫做「麥邊大樓」。1917年,這棟樓除部分是麥邊洋行自己使用外,大部分租給了亞細亞火油公司,並允許亞細亞在大樓的正門掛上「亞細亞」公司的標誌。由於「亞細亞」是壟斷中國石油製品的大公司,火油又是用途廣泛的生活用品,人們印象很深,所以「麥邊大樓」的稱呼漸漸被「亞細亞大樓」所替代。建築的外觀採用了古典風格和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結合,因此被稱為折衷主義風格。大樓的正立面是巴洛克式建築風格,正門有4根愛奧尼克立柱,左右各2根,內門又有2根小的立柱。
中山東一路2號,上海總會!走進上海總會,就能看到一條長達34米的酒吧吧檯,這條大理石吧檯黑白相間,豪華、美麗。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二樓300多平方米的餐廳中竟然沒有一根柱子,這即使放在現代也是很罕見的。早期的上海總會舊址,是一幢三層磚木結構英國式的改進建築,在1864年開始建立。在這除了能看到英國傳統建築風格外,在二樓和三樓還能看到寬敞的長廊式內陽臺。在1905年總會又開始籌備重建,由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會員塔朗特設計,1909年奠基,由英商聚興營造廠施工,1910年竣工啟用。這新樓採用的都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共六層,底樓高26.9米,十分引人注目。
它的外觀是英國古典主義風格,而第三、四層中間有愛奧尼式列柱,頂層南北兩端又有塔樓。牆面裝飾和塔樓式樣具有巴洛克特徵,內部裝潢由日本設計師參照日本帝國飯店裝飾風格完成,所以有「東洋的倫敦」之稱。原來的上海總會,是外國人、達官富商尋歡作樂的場所。當時實行對會員開放,只有外國領事館人員、工部局﹑巡捕房上層人員以及軍官、外商洋行等外籍職員才有資格當會員。即使有中國人,也多是買辦之流才可以進去。太平洋戰爭期間,上海總會關閉,抗戰結束後恢復。1956年,大樓曾交國際海員俱樂部使用,1971年改為東風飯店。
中山東一路4號,有利大樓。上海最早採用框架結構的大樓就是有利大樓!但是在1860年,這裡並不是現在的這個樣子,也不叫有利大樓!大樓原址是一幢三層磚木結構的房屋,屬於天祥洋行。那時洋行主營進出口貿易兼保險,然而在1918年天祥洋行倒閉了,房產也被保安、保家兩保險公司收買,這時天祥洋行大樓就被改稱為「聯合大樓」。到了1922年,大樓被拆除重建,由公和洋行設計,裕昌泰營造廠承建。大樓設計採用新文藝復興時期特徵,以正門為軸線,兩側建築對稱,外牆裝飾吸收了巴洛克的藝術風格。大樓高六層,轉角處還有一小塔樓,使用變形的古典柱式,整個建築布有豐富的雕刻裝飾圖案。後來在1937年抗戰中,華商保險業紛紛內遷重慶,有利銀行購得了大樓的產權,所以這棟大樓被稱為「有利大樓」。解放後,大樓分別由上海民用建築設計院、上海地質礦產局使用。現在是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資有限公司的辦公樓。
往昔的建築,在精心的維護下,如今依然光彩依舊,各大銀行入駐於這些往日的金融中心,並且越來越多的時尚酒吧國際品牌也來外灘,讓她了頻添了幾多時尚的味道。